開欄的話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要“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和陣地……組織學生體驗感悟新時代生動實踐和偉大成就,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為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進一步鞏固實踐育人工作成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與《中國教育報》合作主辦“實踐育人的故事”欄目,連續報道全國各地開展實踐育人的優秀案例,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當事人在實踐育人活動中的真實體驗和切身感受,敬請關注。
小時候,當紅領巾佩戴在我胸前,那一抹鮮艷的紅色便不斷激勵著我成為一名優秀的少先隊員、共青團員、共產黨員。2018年,我踏上了工作崗位,如愿成為一名少先隊輔導員,這份職業給了我與“紅領巾”重逢的機會。“如何讓政治啟蒙相關活動擺脫枯燥?”“如何將黨的創新理論講到少年兒童的心坎上?”我一直在探尋答案。
當我踏上祖國一片片干涸與豐饒并存的熱土時,當“建功西部”的模糊想象逐漸變成清晰的當下時,答案慢慢浮現在我的眼前。
2023年,我接過“西部計劃”志愿者的接力棒,從北京出發,跨越800公里,來到我支教的地方——位于蒙古高原與遼河平原過渡帶的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
當地孩子的父母大多是牧民,常年放牧轉場,很少能照顧到家里。學校成為孩子們接觸外界、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與孩子們的接觸,我發現他們擁有非常廣闊的視野和活躍的思想,所以在設計開展“草原上的紅領巾成長營”活動時,我充分發揮隊員們的自主性和創造力,讓他們在有趣的實踐中受到政治啟蒙教育。特別是在“綠水青山中國行”活動中,京蒙兩地隊員化身“綠水青山”的守護者,通過云端共同探究造成京蒙兩地環境污染的原因,學習環保知識和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以實際行動助力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隊員們的自主性、團隊凝聚力在活動中都得到了提升。
“如何將黨的創新理論講到少年兒童的心坎上?”我發現,內蒙古當地有著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但由于家長不在身邊,加之交通條件不便,許多孩子從未走進過紅色場館。于是,我組建了“紅領巾講解員”隊伍,克服實際交通困難,帶領孩子們到紅色地標參觀學習,從家鄉事中發掘素材,在場館中感受先輩的熱血與信念。回到學校后,隊員們將所見所聞、所學所感撰寫成宣講稿,利用升旗儀式和少先隊活動課的時間娓娓道來。慢慢地,到紅色地標講解成為我和孩子們間的“紅色之約”,越來越多的隊員化身“紅領巾講解員”,用“童言童語”講述家鄉的故事,解讀黨的創新理論。
教育還應為孩子們打開看世界的窗戶。我讓京蒙兩地“紅領巾講解員”進行云端視頻聯動。“抗日戰爭的第一槍就是在我的家鄉盧溝橋打響的”“蒙古馬精神和紅色文化是內蒙古各族人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從革命先烈的浴血奮戰到“時代楷模”的無私奉獻,隊員們沉浸式學習了解黨的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發芽。
小小的云端窗口,讓京蒙兩地少先隊員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也了解到更多元的民族文化。孩子們在一次次的云端連線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一場場精彩的活動見證著他們的成長。
告別那天,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問我離去的原因。一向能說會道的我,迎著他們閃爍的淚光,竟講不出什么漂亮話,只是許下了未來一定再見的諾言。
回到北京后,我將支教故事講給全校的孩子聽,并組織少先隊員開展圖書交流活動,讓書本流動起來。兩次的圖書交流,3000余冊繪本讀物,百余封親手書寫的信件,訴說著京蒙兩地少先隊員長久的真摯情誼。
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今年我們還聘請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支教老師蘇正民成為校外輔導員;和青海、新疆、香港的少年兒童手拉手,共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孩子們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今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隊員回信,希望廣大青年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這是對全體西部計劃志愿者莫大的鼓舞。作為一名扎根基層的青年輔導員,能夠投身到祖國建設的洪流之中,我倍感榮幸。我將繼續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青春誓言,書寫在教育一線的火熱實踐中,當好少先隊員溫暖的引路人,繼續書寫屬于我們的“青春敘事”。
(作者系北京市豐臺區第三小學少先隊大隊輔導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3日 第05版
作者:劉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