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整個藝術空間的展墻成為畫布,所有來到現場的觀眾都可以化身為主角,成為完成展覽空間“藝術品”的創作者,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澎湃新聞獲悉,位于上海市茂名南路的大滬聯合藝術空間曾于2019年入圍上海最美公共空間,開放至今已舉辦了七十多場藝術展覽及美學活動。這一藝術空間11月底即將搬遷。近日,該空間舉辦了最后一場告別秀 “追痕,定格時空記憶”,邀請曾經在這里參展的藝術家與公眾來此涂鴉畫畫,在展墻上留下痕跡與記憶。
視頻:大滬聯合藝術空間藝術總監劉驊談 “追痕,定格時空記憶”(02:00)
據悉,此次“追痕”作品將會一塊塊切割下來,除贈送空間的有緣人之外,并選擇合適的時機在大滬聯合藝術空間的新址展出。
位于上海茂名南路1號的大滬聯合藝術空間是2019年對外開放,以打造城市會客廳理念,推廣和傳承上海文化,在過去六年多時間里先后舉辦七十多場藝術展覽及空間美學活動。與傳統的藝術空間不同,大滬空間由知名建筑設計師顧憶設計,內部空間別具一格,自然流暢的曲線形成洞穴式墻壁和窗戶,把5個大小展廳連在一起。展陳中,在中西古董家具、裝置藝術的搭配下,觀者將置身于既原始又現代沉浸式的展廳里,從而獲得奇妙的藝術體驗。這一空間在開幕伊始即入圍上海最美公共空間。
![]()
位于上海茂名南路1號的大滬聯合藝術空間
![]()
大滬聯合藝術空間內部
今年11月30日,因這一歷史建筑整體改造的原因,這一藝術空間即將搬離。為此,大滬聯合藝術空間藝術總監劉驊想著與空間說再見的同時,或許能留下什么。于是,一場名為 “追痕,定格時空記憶”的展覽活動應運而生。
澎湃新聞了解到,這場以“追痕”為主題的展覽為期一個月,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整個空間將作為畫布,所有來到現場的觀眾都化身為主角,成為完成展覽空間“藝術品”的創作者。而這件共創的“追痕”作品將會一塊塊切割下來,除贈送空間的有緣人之外,并選擇合適的時機在大滬新址展出。
![]()
大滬聯合藝術空間展覽海報(部分)
![]()
切割下的“追痕”作品
據悉,“追痕”活動由藝術家倪衛華發起,是針對一切痕跡肌理的視覺干預活動。最初,倪衛華以架上繪畫作為追痕的方法實驗。之后,他開始以社會公共空間的老建筑、廢墟墻、新建毛坯房、巖石、舊木板等為載體對象,以自然的痕跡和人為涂寫的疊加痕跡為圖像資源,將社會公共空間那些被遺忘和忽略的痕跡圖像凸現出來,成為一個被挪用和干預過的新圖像和新視覺景觀。之后,他又發動公眾參與并將追痕的方式不斷拓寬。
自從2018年起至今,“追痕”活動已在全球15個國家、30多個城市舉行,累計360多場次、近2300人參與。這些參與追痕的人,包括藝術家在內的各種職業參與者,零繪畫基礎的社會各階層人群,他們以墻面為載體,以各種痕跡為線索進行描摹和復刻,以此對抗一種集體無意識的遺忘。
![]()
“追痕,定格時空記憶”活動現場
![]()
“追痕,定格時空記憶”活動現場
如今,這場“追痕”藝術活動成為了大滬聯合藝術空間在茂名南路1號的謝幕演出。活動現場,多位曾在空間舉辦過展覽的藝術家和眾多藝術愛好者,在空間墻壁上紛紛“追痕”做畫,告別這個藝術空間以及過去的美好藝術記憶。
![]()
“追痕,定格時空記憶”活動繪畫作品
![]()
“追痕,定格時空記憶”活動繪畫作品
![]()
“追痕,定格時空記憶”活動繪畫作品
![]()
“追痕,定格時空記憶”活動現場
對于這一活動,展覽的學術主持、芝加哥藝術學院教授蔣奇谷表示,“這場藝術活動本身,就是對當代藝術最好的詮釋,關注和記錄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刻,藝術賦權,人人參與。”另一位顧問、策展人顧凱軍說,“今天,在這個展覽現場,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將參與‘追痕’繪畫中,觀眾也是藝術家,藝術家也是觀眾。”倪衛華則說,“追痕,就是定格時空記憶,告別,是為了下一場新的開始。“
“追痕”藝術展將持續至11月30日。周二至周日每天上午11時至下午6時,對觀眾免費開放,無需預約。大滬聯合藝術空間將搬遷至茂名南路205號瑞金大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