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10月31日上午,CACIE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第26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第五屆國際藝術教育論壇暨國際藝術療愈與教育聯盟首屆全球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論壇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國際藝術教育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國際藝術療愈與教育聯盟、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北京大學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國際藝術實驗聯盟和卓爾伽奧中國中心共同承辦。
![]()
本屆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
本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暨展覽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以“以教育見世界”為主題,吸引了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余名中外教育界人士、駐華使領館官員和企業代表等參加。第五屆國際藝術教育論壇暨國際藝術療愈與教育聯盟首屆全球論壇以“藝術教育、療愈與人工智能”為主題,聚焦人工智能如何賦能藝術教育和療愈,及其在創作、審美、保健(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深遠影響。
![]()
第五屆國際藝術教育論壇暨國際藝術療愈與教育聯盟首屆全球論壇
上午9點,論壇開幕式正式啟動,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王蓓副教授主持。她首先對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各承辦單位及專委會各會員單位所提供的支持與合作表達了衷心的感謝。隨后,她逐一介紹了出席論壇的領導與重要嘉賓,并向全體專家學者、來自全國各地的會員單位代表及文化藝術界同仁致以誠摯歡迎。
![]()
傅博副秘書長致辭
論壇首先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傅博致辭。她代表協會對參與本屆論壇的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并向長期支持教育國際交流的各界人士致以誠摯感謝。她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態,須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教育“基本功”為根基,在培養創新能力的同時賡續文化根脈。藝術教育是科技與人文融合的關鍵路徑,而藝術療愈作為非語言的情感教育載體,有助于青少年增強心理韌性,實現科技理性與人文溫度的有機統一。她期待論壇為人工智能時代藝術教育與療愈的融合發展貢獻新思路。
![]()
Francois Colbert 院士致辭
隨后,世界文化藝術管理學會主席、加拿大皇家學術院院士、國際藝術療愈與教育聯盟名譽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藝術管理委員會主席Francois Colbert院士和英國皇家戲劇學院前副校長、英國藝術高等研究院院長、國際藝術實驗聯盟聯合主席、國際藝術療愈與教育聯盟聯合主席Ellis Jones教授分別發表了開幕致辭。Colbert院士指出,人工智能對教育帶來了雙重影響,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培養未來公民的使命下,教育界亟需深入探討人工智能與藝術教育的融合路徑。Ellis Jones教授則提到,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類想象力作為不可替代的核心資源應被重視,呼吁創作者與教育者應對AI保持審慎態度。
![]()
林一教授開幕式致辭
國際藝術教育專委會理事長、國際藝術療愈與教育聯盟主席、國際藝術實驗聯盟主席、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聯合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林一教授最后致辭。她強調,藝術教育啟迪心智,塑造靈魂,教會我們感知美與表達真我;藝術療愈撫慰心靈,修復創傷,成為我們通往內在寧靜的橋梁;人工智能則成為激發創造力的無限媒介,也是提供個性化支持的敏銳伙伴。專委會將始終秉持自成立以來由她提出的“大藝術教育觀”理念,突破藝術教育傳統邊界,致力于藝術教育、療愈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
![]()
王蓓副書記主持論壇開幕式
開幕式結束后,與會嘉賓進行了合影留念。隨后,論壇進入專題研討環節,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系主任佟佳家副教授主持,與會嘉賓圍繞“藝術教育、療愈與人工智能”展開了深入討論。
![]()
林一教授做論壇主報告
林一教授首先發表了題為《使命、挑戰、行動——藝術教育、療愈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的主報告。她引證權威數據指出,全球性情緒心理精神疾病患病率持續上升,而人們從出現情緒問題到發展為情緒心理精神疾病并首次尋求臨床醫學治療的平均延遲時長為11年,傳統治療模式因資源匱乏和就醫障礙難以滿足需求,亟需通過藝術療愈的前置性干預,實現有效預防。藝術療愈是從臨床干預到普世性人文關懷的重要轉向,是重視心理韌性增強、生命意義感提升和創造力養成的有效實踐方法。藝術療愈代表了人文傳統與科學理性的深層融合,承續了人類自古以來通過藝術尋求超越與救贖的文化基因,也依托實證機制將感性體驗轉化為可操作的心靈建設技術,為構建更具適應性、聯結性與創造力的社會韌性提供有效路徑。而善用人工智能為此賦能,讓藝術教育與療愈變得更加普惠、精準與深邃,并實現情緒心理精神疾病預防的系統化、規模化、創新化發展。
![]()
Francois Colbert 院士主題發言
Francois Colbert院士以《Some ideas about Al from the West》為題發言。他引用哈佛大學調研數據表明,51%學生認可AI在頭腦風暴中的價值,AI可提供新視角和深度信息。然而,盡管AI能優化教學流程、減輕教師重復性工作,仍需警惕其對就業市場的沖擊,并重視AI在特殊教育中的潛力。他主張教育者需平衡技術工具與人文素養培養,將AI作為提升批判性思維、情感智能等人類核心能力的輔助手段,而非替代品。
![]()
Nadia Paredes 教授主題發言
美國藝術治療協會主席、國際藝術療愈與教育聯盟聯合主席Nadia Paredes教授以《AI and the Soul of Art: Controversy, Collaboration, and Creative Possibility》為題發言。她指出,人工智能在藝術領域的應用是把雙刃劍。AI作品存在版權爭議,缺乏人類情感,過度依賴易使藝術商品化,但AI也可作為藝術治療的輔助工具,拓展表達邊界,提升可及性,尤其惠及非專業與殘障群體。關鍵在于人類以倫理和責任引導AI,守護藝術作為情感與文化表達的核心價值。
![]()
張堯教授主題發言
國家大劇院副院長、總監制、專委會副理事長、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堯教授以《讓藝術改變生活一一談藝術教育、美育與療愈》為題發言。他指出,國家大劇院始終以高品質藝術普及教育踐行“讓藝術改變生活”的使命,提升公眾審美素養與綜合健康素質。藝術療愈作為非語言的創造性表達,能幫助個體釋放情緒、整合認知,但其專業性區別于普通藝術活動,需結合心理學與藝術雙維度引導,從而與藝術教育一道賦能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
![]()
Claire Louise Vaculik 教授主題發言
英國藝術治療協會主席、國際藝術療愈與教育聯盟聯合主席Claire Louise Vaculik教授以《Arts Therapies Educ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為題發言。她指出,英國藝術治療教育以藝術類本科學習為基礎,培訓強調具身存在、聯合注意與肢體語言等核心能力。疫情加速了虛擬技術的應用,也對教育標準帶來了挑戰。她強調,AI可作輔助工具或協作伙伴,但人類治療師的情感聯結與創造性不可替代,呼吁從業者主動掌握AI技能,積極應對行業變革。
![]()
董寧女士主題發言
首都文化科技集團副總經理、北京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專委會副理事長董寧以《破界與賦能:人與智能共創舞臺藝術新表達》為題發言。她指出,AI帶來的信息繭房與效率邏輯正重塑行業生態,舞臺藝術需在破界中深化科技融合。生成式AI可助力定制化劇場體驗,提升藝術療愈的精準性與適配性,并推動虛實共創、重構觀演關系。然而,藝術家作為靈魂導師具有不可替代性,技術應服務于藝術以情動人的本質。
![]()
Richard Hougham 教授主題發言
歐洲藝術治療教育聯盟主席、國際藝術療愈與教育聯盟聯合主席 Richard Hougham教授以《The Aesthetics of Image in Arts Education and Arts Therapies》為題發言。他指出,藝術家的創作源于內在心理圖景,藝術療愈的核心也在于通過身體空間體驗、共情聯結等不可復制的活力效應實現心理轉化。AI無法模擬人類互動中的復雜性與偶然性,尤其在療愈關系中,機器缺乏對突發情況的包容與創造性回應能力,這正是藝術教育與療愈不可被技術取代的本質價值。
![]()
袁禾教授主題發言
北京舞蹈學院二級教授、專委會副理事長、著名舞蹈理論家袁禾以《人工智能融入舞蹈的思與行》為題發言。她指出,人工智能可將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圖像轉化為動態圖譜,從而構建傳統舞蹈素材庫,實現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但技術應服務于人類創造力激發而非替代,需警惕AI導致的技能弱化、原創性削弱及情感深度流失風險。她主張以人工智能為工具拓展創作維度,而非外包學術認知,應在AI輔助下保持文化內涵的獨特性和核心性。
![]()
曹曉喬教授主題發言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藝術治療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曹曉喬以《藝術療愈在藝術教育中的定位探討》為題進行了線上發言。她指出,國內已有多所學校和社區開展了壓力管理、自信提升等藝術治療主題項目,有效預防和干預了學生心理問題。她還介紹了藝術治療與心理學、神經科學的交叉成果,并呼吁通過美育公共課和微專業推動系統化教育,培養兼具科學理念與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助力藝術教育創新發展。
趙力教授主題發言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趙力教授以《數字時代的藝術治療》為題發言。他介紹了數字技術與藝術治療融合的實踐探索,包括心理隱喻空間、聲音藝術與情緒可視化交互裝置等項目。他強調,數字藝術治療需建立藝術與神經科學、心理學的融合體系,推動藝術表達與心理療愈的可視化方法論發展,同時培養藝術家、設計師與治療師協同的復合型人才,探索數字場景下心理健康服務的創新路徑。
![]()
Ania Zubala 教授主題發言
愛丁堡大學臨床腦科學中心教授、蘇格蘭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特聘專家Ania Zubala以《Art therapy meets “creative AI”: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 process and therapist training》為題進行了線上發言。她指出,人工智能雖有望提升藝術治療的可及性與包容性,但也帶來倫理、文化敏感性及治療關系重塑等挑戰。她強調,人工智能應作為輔助工具,須在藝術治療師主導下,尊重來訪者主體性與創作自主權,并呼吁加強治療師文化適配性及專業培訓,確保技術的輔助應用符合倫理要求。
![]()
孫亮教授主題發言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團團長、專委會副秘書長孫亮以《舞臺藝術教育的人工智能應用現狀與發展展望》為題發言。她梳理了戲劇、戲曲、舞蹈、音樂等領域的AI應用現狀,指出國內藝術院校正探索人工智能與藝術教育的結合,多聚焦傳統藝術數字化傳承,而國際更重人機協作與項目制創新。她呼吁加強跨學科合作,構建兼具中國特色與國際視野的人工智能+舞臺藝術話語體系,賦能藝術教育高質量發展。
![]()
許多副教授主題發言
天津音樂學院音樂教育與藝術管理學院副教授許多以《從神經美學到神經網絡——人工智能助力藝術療愈新發展》為題發言。她介紹了神經美學與神經網絡技術在藝術療愈領域的創新融合項目,并指出AI在音樂治療、老年康復等場景已取得實踐成果,呼吁加強藝術院校與AI實驗室的深度合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通用人工智能話語體系,助力藝術療愈從理論探索走向行業落地。
![]()
佟佳家副教授主持主題研討和圓桌論壇環節
專題探討結束后,圓桌論壇在主持人佟佳家副教授的引導下拉開帷幕。圓桌論壇以“‘大藝術教育觀’下的身心觀照一一藝術療愈的理念與方法”為主題,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共同探討藝術療愈在促進個體身心整合與社會美育發展中的路徑與價值。
![]()
“國際藝術人才計劃”圓桌論壇大藝術教育觀下的身心觀照——藝術療愈的理念與方法
綿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院長丁淑月指出,藝術療愈作為心靈翻譯官,可化解學生“沉默的掙扎”。學生們通過以感受代說教、以體驗促認知、以連接抗孤獨三大路徑,在藝術敘事中實現自我和解,藝術教育應超越競爭,在共同體中重建歸屬、養身心韌性。
遼寧歌劇院(遼寧交響樂團)副院長、遼寧歌劇院附屬藝術學校校長、國家一級演員侯國棟指出,藝術教育與音樂療愈應共融互補,前者構筑專業骨架,后者注入情感溫度。他分享了演唱紓解情緒的體驗和用AI創作歌曲的實踐,強調情感表達仍需人類溫度。
卓爾伽奧中國中心執行主任閻曉丹指出,藝術療愈在全球范圍內需求激增,中心致力于通過非臨床干預、藝術與科學融合等方向,聚焦青少年、高壓腦力工作者、企業家及療愈師自身四類群體構建系統化解決方案,并呼吁加強倫理規范與跨領域協作,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
吉林動畫學院環境設計系專職教師周小力指出,在大藝術教育觀下,人工智能的核心價值在于促進學生思維躍遷。通過AIGC工具的實踐反饋暴露認知邊界,引導學生從表象理解轉向歷史語境的追問。藝術教育應借助AI實現認知迭代,最終抵達超越技術本身的思想升華。
![]()
林一教授閉幕致辭
圓桌論壇結束后,林一教授為論壇致閉幕辭。她宣讀了經國際藝術療愈與教育聯盟主席團審議通過的《2025藝術療愈全球發展倡議書》,提出六項倡議:構建藝術療愈的系統性理論框架,并致力于達成全球共識;構建“五位一體”的全球藝術療愈行動框架;建立藝術療愈專業標準與能力認證體系;推動人工智能與藝術療愈融合創新與倫理建設;以“大藝術教育觀”促進全民身心健康發展;加強全球藝術療愈研究網絡與資源平臺建設。呼吁國際社會攜手構建公平包容的科技賦能體系,共同書寫藝術療愈與教育新篇章。
![]()
現場參會嘉賓與觀眾
隨著閉幕式的舉行,第五屆國際藝術教育論壇暨國際藝術療愈與教育聯盟首屆全球論壇圓滿落下帷幕。此次論壇深入探討了藝術教育、療愈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拓展了跨學科對話的廣度與深度,為未來協同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期待各方持續攜手,推動藝術與人工智能的良性互動,讓藝術真正成為滋養心靈、促進社會福祉與人類共同進步的重要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