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總統(tǒng)正式宣布了!
10月27日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宣布,烏克蘭及其盟友已就停火達成共識,并同意在未來七至十天內制定具體計劃。
最近澤連斯基這波操作,看著是想“以戰(zhàn)促和”,可明眼人都覺得懸得很,里頭的問題實在不少。
先說說他提的要求,直接找美國要能打到莫斯科的“戰(zhàn)斧”導彈,還得是那種不用長時間培訓就能用的武器。
消息一出,還沒等國際社會完全消化這個“停火共識”的具體含義,澤連斯基就緊接著拋出了他的“和平條件”,或者說,是他的“戰(zhàn)爭要價”。
他直接向美國喊話,索要的不再是常規(guī)的炮彈或防空系統(tǒng),而是能直接威脅到莫斯科的“戰(zhàn)斧”巡航導彈。這可不是個小數目,也不是普通的武器裝備。
“戰(zhàn)斧”導彈,這個名字本身就代表著超遠的射程和精準的打擊能力,一旦烏克蘭擁有了它,就意味著戰(zhàn)火將不再局限于烏克蘭境內,而是可以毫無障礙地延伸到俄羅斯的心臟地帶。
更關鍵的是,他還特別強調,需要的是那種“不需要長時間培訓就能上手”的武器系統(tǒng),這急切的心情,幾乎是寫在了臉上。
這就讓人非常困惑了。一邊是宣布要和談,要制定和平計劃,另一邊卻在索要能將戰(zhàn)爭規(guī)模擴大到前所未有的攻擊性武器。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姿態(tài),究竟是想唱哪一出?
很多人分析,這或許是澤連斯基在玩一場高風險的“以戰(zhàn)促和”的牌局。他的邏輯可能很簡單:只有在戰(zhàn)場上擁有足夠的威懾力,甚至能讓對手感到切膚之痛,才能在未來的談判桌上拿到更多籌碼,迫使對方回到一個對烏克蘭更有利的和平框架內。
說白了,就是想用極限施壓的方式,逼出自己想要的和平。
然而,這個策略的懸乎之處也正在于此。向美國索要“戰(zhàn)斧”導彈,這本身就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于華盛頓的決策者而言,這步棋的風險實在太高。
提供這種級別的遠程攻擊武器,無異于直接將烏克蘭變成了美國對抗俄羅斯的前沿矛頭,這極有可能被莫斯科解讀為北約的直接參戰(zhàn),從而引發(fā)不可預測的連鎖反應,甚至將整個世界拖入更危險的深淵。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此前德國在是否提供“金牛座”遠程導彈的問題上,是何等的猶豫和糾結,最終也是不了了之。相比之下,“戰(zhàn)斧”的敏感性和威懾力只高不低,美國點頭答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么,澤連斯基難道不知道這一點嗎?他當然知道。既然知道,為何還要提出這樣一個看似“不合時宜”的要求?這背后可能有多重考量。
一方面,這或許是向西方盟友展示一種姿態(tài),即烏克蘭的處境已經到了何等艱難的地步,常規(guī)武器已不足以改變戰(zhàn)局,必須要有“大殺器”才能扭轉頹勢。
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是一種政治上的“喊價”,先把要價抬到最高,即便最后得不到“戰(zhàn)斧”,或許也能換來其他一些此前被拒絕的先進武器援助。這就像在市場里買東西,先開個天價,再慢慢往下談,總歸不會吃虧。
但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這種“以戰(zhàn)促和”的策略,很容易玩脫手。它考驗的不僅僅是烏克蘭的軍事實力,更是對俄羅斯心理底線的精準揣摩。
如果這種極限施壓沒能讓俄羅斯回到談判桌,反而激起了對方更強烈的報復心,導致戰(zhàn)爭進一步升級和擴大化,那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屆時,和平的曙光非但沒有出現,反而會被更濃厚的戰(zhàn)爭陰云所籠罩。澤連斯基的這番操作,究竟是深思熟慮后的妙計,還是在巨大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這條看似通往和平的道路,究竟是真的在鋪設談判桌,還是在挖掘更深的戰(zhàn)壕?這盤棋的走向,恐怕誰也說不準了。對于這復雜的局面,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