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進化中尋跡“人類大遷徙”,這是今天剛剛結束的劉潤年度演講的。他試圖引導大家通過一系列的商業思考,找到增長(財富或市場)的第二種可能。
為何能藉由遷徙路徑通向繁榮之境?關于這一點,或者說關于人類的處境,愛德華·威爾遜在《社會性征服地球》一書中,早早就進行了最權威、最宏大的論述。
如何抵御萬物包括“富足”的衰退呢?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在自傳《我一直在想》中,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如果不能讓進步持續發生,集體或個人都會“土崩瓦解”。
1.
人類去往何處,哪里就是繁盛
愛德華·威爾遜指出:部落意識是人類的基本性狀,戰爭是人類代代相傳的詛咒,并描繪了大遷移,重構了向文明沖刺的圖景……他給定了我們這個結論:人類去往何處,哪里就是繁盛。
![]()
Edward Osborne Wilson
(1929-2021)
為威爾遜博得顯赫聲名的,是他對螞蟻終其一生的深入研究。在進行了數十年的螞蟻研究之后,20世紀70年代中期,威爾遜創立了一種生物學的“新綜合”,叫作“社會生物學”,旨在說明社會性生物的行為具有其遺傳學基礎。
作為典型的群體性物種,螞蟻已經有上億年的演化歷程,被譽為“無脊椎動物的征服者”。小小的螞蟻緣何做到這一點?威爾遜給出的解釋是“群體性行為”。每一個螞蟻個體都微不足道,但成千上萬的螞蟻聚集在一起,則顯示出令人著迷的群體行為,諸如分工、利他和互利行為。
在《社會性征服地球》第二、第五、第六,三大篇章中,自然科學巨擘威爾遜借用“高更三問”做骨架,勾勒出人類演化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以及我們是誰的大畫面。
他指出部落意識是人類的基本性狀,戰爭是人類代代相傳的詛咒,并描繪了大遷移,重構了向文明沖刺的圖景……他給定了我們這個結論:人類去往何處,哪里就是繁盛。
![]()
點擊書封入手,立享6.5折+包郵
(限時福利,截至10月26日24點)
《社會性征服地球》英文版一經問世,就得到了《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戴蒙德、“DNA之父”詹姆斯·沃森、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等眾多大咖的鼎力推薦。
上市當年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被評選為《紐約時報》年度榮譽圖書、柯科斯評論年度圖書,并入圍安德魯·卡內基卓越獎!
威爾遜認為,人性并不等于人性背后的基因。文化不但為基因演化提供驅動力,且具有鉗制遺傳過程的傾向,就如食物、疾病在漫長演化中對人的塑造一樣。
正是這種交織在一起的多級適應性,導致人類出現“真社會性”,并多次跨過“幸運轉角”,諸如200多萬年前的直立行走,100多萬年前學會用火并成為雜食動物。這些“幸運轉角”帶來身體特征的根本性變化,包括骨盆、汗腺、大腦、雙手等部分的變化。
![]()
點擊書封入手,立享6.5折+包郵
(限時福利,截至10月26日24點)
威爾遜將螞蟻的真社會性平移到人類,提出巢穴對真社會動物的核心作用。巢穴與營地是種群合作、使用工具、發育社交智能的關鍵,也是出現勞動分工、協同的關鍵。
這種真社會性,占據了威爾遜進化生物學思想的核心。
東方的文化也強調人以群分,且更強調協作。簡單說,與威爾遜思想的差別在于,我們的文化會留白,會為不確定性保留充足的空間,樂于在大量變數、機緣中體味生命的真諦。這可能是包括威爾遜在內的西方學者難以感悟的文化意象。
![]()
親緣選擇也好,群體選擇也罷,其中一個軟肋就是太過看重“選擇”,從而忽略了文化意義上的“不選擇”“保留選擇的權利”“保留更多的可能性”,其實是選擇中更加主動、積極的因素。
我們的文化敬畏天道,知道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更重要的是,對這種“知道”保持著敬畏和謙卑。
在基于符號推演和計算的智能科技時代,在大數據、大模型、大算法呼嘯而來襲卷一切的時代,群體選擇似乎已經拉開大幕。但從我們的視角看,問題依然是,人們能在過往的失敗中學到多少經驗?
在個體層面和群體層面兩條線上同時前進,是人類演化的一個矛盾沖突點,但也正因為這個沖突,讓人性如此復雜,讓人類社會如此有意思。
2.
讓進步持續發生,匯融整個世界
丹尼爾·丹尼特在自傳結尾寫道:“我們不是宇宙的旁觀者,而是自我敘事的創作者——這份創造的自由,才是進化饋贈的最珍貴的禮物。”
![]()
Daniel C.Dennett(1942-2024)
威爾遜反復提醒,人類終究是動物群中的一個物種,人之理性算計有很多缺陷,我們需要新的啟蒙。這個觀點樸實而深刻。關于繁榮與增長,關于無限和有限,關于商業、科技與社會文明……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也給過我們重要提醒。
以計算機科學和生物學的思想為基礎,將我們從前生物世界(細菌)帶到人類心智和人類文明階段(巴赫),丹尼特對進化思想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探索。
![]()
進化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語言學、人工智能、化學、物理學……丹尼特幾乎一個人研究并掌握了能夠解釋“我們一生”的所有學科知識。丹尼特指出:文化是大腦制造的一種工具,為了讓我們更好地活著。文化的積累促使人們開啟了“智能模式”。
四十億年前,地球一片死寂。這里沒有波瀾、更不存在思考或渴望。隨后,變化發生了……今日,我們這群由有機體演化而來的生物,開始了對自我的追問。
他“隱約”提醒我們:文明仍是一項進展中的事業,它可能凋亡,使地球回到細菌時代。換句話說,丹尼特再一次佐證了:如果不能讓進步持續發生,集體或個人都會“土崩瓦解”。
![]()
點擊書封入手,立減50元+包郵到家
(限時福利,截至10月26日24點)
“持續進步”成為了丹尼特一生踐行的原則。他拒絕成為一個“扶手椅哲學家”。他瞧不起只依靠“語言分析”的信徒,他要親身地去實踐:
修建農舍,開墾荒地,養豬,釀酒,玩滑翔傘,組樂隊搞音樂,做雕塑,駕駛單桅帆船,講令人捧腹的哲學八卦,與學界同濟激烈交鋒,他關心思想、顏色、學生、朋友、家人、原子、分子、光子、夸克和細胞……
他參與動物學家的研究,與神經病理學家合作——研究多樣的精神類疾病,和人工智能專家一起設計人工智能系統。丹尼特認為哲學與科學的研究成果必須融通,他打破了科學家眼中“哲學無用論”的傳統觀念。
2024年,我們告別了丹尼特,也迎來了與這偉大哲學家的再次重逢。他的唯一自傳《我一直在想》出版了。這是他留給所有人的思想遺產。全球思想巨擘聯袂推薦,他們贊嘆:這本書是哲學與科學、時代與生活的動人交響!這是丹尼特最易讀的一本書,卻承載著他最厚重的智慧。
![]()
圖示:擔任“駕駛員”的哲學家丹尼特
丹尼特用四大篇章勾勒出了自己的一生——穿越進化論、神經科學、人工智能等多個學科,也穿越了他童年的疑問、青年的叛逆、中年的反思和晚年的通達。
他在前言稱自己為“幸運的丹尼特”,這是他在2006年的一場心血管手術之后的人生小結。他寫下四個字“感謝美好”——醫學和科學。丹尼特也真誠地感謝世界上一切帶來美好的事物,一曲音樂、一架鋼琴、一捧清澈的水或是餐桌上美味的食物,這些看似習以為常的部分疊加起來就構成了美妙生活的整體。
丹尼特的朋友圈簡直就是一部當代思想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哈佛大學教授史蒂芬·平克、美國哲學家蒯因、共享“人工智能之父”之名的馬文·明斯基和約翰·麥卡錫、未來學家凱文·凱利、演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美國哲學家杰里·福多、心理學家理查德·格雷戈里……他們在丹尼特的回憶中悉數登場。
哲學不是重點,而是探索人生復雜性的方式。丹尼特最后的這部作品其實不是總結,更像是一種邀請。他邀請我們回頭看看人類的非凡能力——思想,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承認,與所有人一樣,他也有可能會出錯。事實上,在與反對者的交流和爭論中,丹尼特絕不是固執己見的人,他會擴展、修改甚至放棄原先的觀點。他在書中寫道:我特別珍視那些勇敢的反對者。
![]()
點擊書封入手,立減50元+包郵到家
(限時福利,截至10月26日24點)
丹尼特一生寫過很多重量級的著作,某種意義上這本自傳才真正地完成了他認可的哲學使命——“去理解最廣泛意義上的事物如何在最廣泛意義互相關聯”。
他在自傳結尾寫道:“我們不是宇宙的旁觀者,而是自我敘事的創作者——這份創造的自由,才是進化饋贈的最珍貴的禮物。”
本期策劃:Burt
編輯:蘆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