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燕梳樓
“叮——”手指輕占,手機屏幕上就亮起五星紅旗,顯示“投誠”成功。
短短幾天,這款名為“歸家”的小程序在島內刷爆社交媒體,連帶同類型的“臺灣投誠”APP也沖上熱搜。
民進黨如臨大敵,火速下令“封!查!抓!”——結果卻把自己送上了輿論燒烤架,網友群嘲:“破防比破案還快”。
有人調侃“官方花兩億做的點餐系統,還不如網友三天寫的小玩意”。當“投誠”變成年輕人手里的“搶紅包”式互動,綠營苦心營造的“抗中保臺”防火墻,頃刻成了眾人圍觀的玻璃心。
第一,一款APP戳破了什么?
首先是技術層面的“降維打擊”。臺當局每年編列數百億元“認知戰”預算,從“全民防務手冊”到“元宇宙里長”,層層加碼。
而“歸家”APP的出現,卻像一把瑞士軍刀,輕巧地劃開了這道昂貴而臃腫的幕布——無需翻墻、無需集會、無需口號,只需滑動指尖,就完成了對“臺獨”話語權的釜底抽薪。
![]()
綠營政客氣急敗壞地指控“大陸認知作戰”,可開發者偏偏是臺中本地工程師;他們叫囂“下架、查辦”,卻阻擋不了開源代碼在社群網站瘋傳。技術無黨籍,但效果讓民進黨瞬間“掉血”。
其次是心理層面的“情緒泄洪”。APP首頁只有八個字:“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卻像一枚深水炸彈,引爆了島內長期被“抹紅”壓抑的集體情緒。
短短數日,登記人數突破十萬量級,后臺IP遍布臺北、臺中、高雄,甚至綠營票倉臺南。有人留言“不想當炮灰”,有人寫下“想陪外婆回泉州探親”,更多的只是簡單一句“我累了”。
當“投誠”被包裝成一次“掃碼打卡”,政治符號被解構為生活化表達,民進黨多年經營的“恐中”敘事頓時失靈。
![]()
再次是話語權的“主場易位”。過去,綠營壟斷“年輕選票”靠兩件法寶:議題設置與網軍側翼。如今,一個匿名開發者用48小時寫出的代碼,就奪走了網絡議程的主導權。
他們越是喊打喊殺,越是給APP加流量;越是上綱上線,越襯得自己草木皆兵。網民嘲諷“感覺投誠APP比你們的點餐APP強多了”,你們連人民肚子都管不好,還談什么“認知作戰”?
第二,大陸近期密集釋放的統一信號。
首先是法律層面——“懲獨22條”高懸。6月21日,“兩高”出臺《關于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對“首要分子”可判處十年以上至無期徒刑,且“終身追訴”。
文件發布次日,臺“行政院長”卓榮泰被記者追問“是否擔心被通緝”,尷尬回應“會注意言行”。這是首次以刑事司法解釋形式,把“臺獨”頂流納入“終身追責”名單,震懾效果直插綠營核心。
其次是經濟層面——ECFA關稅優惠精準“點剎”。自2023年12月起,大陸宣布中止ECFA早收清單中12個稅目關稅減讓;2024年5月再停134個稅目,其中七成集中在石化、紡織、機械三大綠營金主產業。
臺“經濟部”估算,僅石化業一年增加關稅成本逾50億元新臺幣。更關鍵的是,大陸海關同步加強對原產地標識查驗,逼得下游客戶為避風險,將訂單轉向島內競爭對手或海外。經濟杠桿無聲,卻最能讓資本用腳投票。
再次是軍事層面——“聯合利劍”聯合演訓常態化。解放軍近期高頻次繞臺飛行、聯合演習,包括“海峽雷霆-2025A”等實戰化演練,直接針對“臺獨”目標。
?東風-17等高超音速武器可癱瘓臺灣防空體系,殲-35掛彈飛越“海峽中線”。國臺辦也明確表態:統一是底線,和平是首選,但“不排除動武”,并稱賴清德當局是“臺海危機制造者”。 ?
四是社會層面——“融島”措施密集落地。福建發布“兩岸融合示范區”首批15條新政策,允許臺胞憑居住證參加大陸社保、報考事業單位、參與“鄉村振興”項目。
![]()
廈金“同城生活圈”升級,每天72班“小三通”航班公交化運行;馬祖、澎湖漁民可申領福建漁船加油補貼,每升低于市場價1元。一條條可感可及的福利,把“統一”從抽象概念變成“柴米油鹽”。
今天出入境管理部門更是發布政策,將簽發臺胞證的口岸數量增加至100個。只要臺灣同胞想來大陸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申請30分鐘內就能拿到一次入出境臺胞證,暢游大陸3個月,大小景點全免費。
五是輿論層面——“官方+民間”雙軌共振。國臺辦發言人張晗11月5日回應“歸家”APP時,一句“網友創意反映出兩岸同胞期盼早日團圓”,看似輕描淡寫,卻給島內民間情緒遞上了“安全氣墊”。
與此同時,抖音、微博話題“#一鍵投誠#”閱讀量破8億,B站鬼畜區把“顏若芳破防”做成表情包,大陸網友用彈幕齊刷“歡迎回家”。官方定調、民間二創,形成“軟包圍”態勢。
第三,這些信號意味著什么?
一是“和平統一”工具箱越豐富,“臺獨”可逃空間越小。從法律追責到經濟讓利,從軍事威懾到社會融合,大陸已構建出一套覆蓋“法—經—軍—社—輿”的五維譜系。
每新增一項工具,就把“臺獨”的回旋半徑向內壓縮一格。當“投誠”只需動動手指、“登陸”即可享同城待遇,綠營所謂“抗中保臺”的代價不再只是口號,而是看得見的機會成本。
![]()
二是“以臺制華”成本曲線陡升,外部勢力進退失據。美國2024財年“對外軍事融資”計劃僅給臺灣1億美元,不足臺當局請求的十分之一。
日本對臺半導體補貼雷聲大雨點小;歐盟最新“印太合作”文件罕見未提“臺海和平”。大陸通過立法、軍演、經濟組合拳,拉高外部干預的邊際成本,讓“臺灣牌”從“廉價籌碼”變成“燙手山芋”。
三是島內民意“中間層”加速松動。臺灣競爭力論壇9月民調顯示,認同“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率升至38.7%,為十年新高;20—29歲年輕族群中,愿意“赴大陸發展”比例達47.9%。
“歸家”APP的病毒式傳播,正是這一群體用指尖進行的“低成本表態”。當“統一”被體驗為可感、可得、甚至“可玩”的選項,綠營的“天然獨”濾鏡自然碎了一地。
歷史往往以黑色幽默的方式翻開新頁。曾幾何時,“投誠”意味著槍林彈雨、舟車勞頓;如今,它縮減為一次指尖滑動,一場賽博狂歡。民進黨越破防,越證明他們深知:
真正的“認知作戰”不是APP本身,而是背后無可阻擋的人心向背——當年輕人把“回家”當成梗,把五星紅旗當成頭像,把“我是中國人”當成彈幕,統一就不再是“會不會”,而是“何時以何種方式落地”。
統一的號角已經吹響。一款小程序,或許明天就會被新的熱點替代;但它打開的缺口,卻再也不會愈合。
在那串跳躍的代碼背后,是兩岸中國人對團圓最樸素的渴望,是時代大勢對臺胞最深情的呼喚——
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
-End -
對話作者請添加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