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抬頭看夜空的時候,腦子里就會冒出一個挺奇怪的問題:如果真有外星文明,他們會不會早就來過了?不是那種“好萊塢式”的巨大飛船降臨,而是一些更安靜、更聰明的方式,比如,他們留下了能自我復制、悄無聲息探索宇宙的機器。而最近,一項新研究就提出了這個大膽的假設:這樣的探測器,或許已經在我們的太陽系里活動了。
一切從“自我復制機器”的概念說起
這故事的起點可以追溯到1949 年,數學家兼物理學家馮·諾依曼提出了一個當時看來幾乎是科幻的概念——“通用構造器”,簡而言之,就是一種能自我建造、自我復制的機器。后來他的同事整理了他的構想,并出版了《自我復制自動機理論》(1966),讓這個想法真正走進科學圈。
![]()
幾十年后,SETI(搜尋地外文明)領域的科學家們就開始琢磨:如果真的存在高度發達的文明,他們或許不會派出脆弱的生物去星際旅行,而是讓這種機器(被稱作“馮·諾依曼探測器”)代勞。這些探測器從一個星球出發,利用沿途的資源不斷復制自己,用幾百萬年就能讓整個銀河都被它們“踩點”一遍。
聽上去像是科幻小說,但不少理論研究表明,這在物理上并非不可能。
它們,也許已經來了
這項研究重新點燃了這個話題,研究團隊認為,如果這種自我復制探測器真存在,那么它們早就有足夠的時間來到太陽系。而且,部分探測器可能仍在運作,也許藏在月球的隕石坑里,或者靜靜地漂浮在小行星帶中。
他們的表述很實際,“太陽系太大了,我們其實只看過它的一小部分。光是柯伊伯帶,就有上億個天體,我們只探測過其中兩個。”這聽起來像是在提醒我們:別太自信,我們連“自家后院”都沒探索明白呢。
為什么外星文明要這么干?
如果一個文明想在星辰演化、恒星衰亡之后繼續存在,那他們就得向外拓展。自我復制探測器,是最節省成本、最安全的方式。
![]()
研究團隊表示:“這些探測器的驅動力不一定是科學好奇心,更可能是生存本能,資源需求、潛在威脅偵察、軍事偵查,甚至是尋找盟友。”
換句話說,它們的探索動機,可能跟哥倫布出海一樣,不是為了“知識”,而是因為“必須”。
而這種探測器還有一個巨大優勢:它們不用吃飯,不怕加速度,也不在乎孤獨。沿途遇到的隕石、小行星都能變成燃料和建材。理論上,它們可以在宇宙中“永生”。
如果真存在,它們會做什么?
研究團隊把它們可能的行為模式拆成了六個階段,大致是這樣的:
①尋找資源:優先鎖定小行星、月球之類的天體,那里原料豐富。
②建造偵察探測器:用當地材料制造小型探測器,負責測繪、采樣。
③建立基地:挑選富含金屬或能源的地方,作為“復制工廠”。
④自我復制:制造更多的自己——包括新的探測器和監測裝置。
⑤系統探索:長期研究整個恒星系統,搜集數據。
⑥執行任務:可能包括建造太空居所,甚至向某些行星“播種生命”。
這最后一點,聽上去多少有點讓人不安。所謂“定向胚種論”就是指外星人可能主動把生命帶到其他星球上。誰知道呢,也許地球就是他們的實驗之一?
那么,我們能發現它們的“痕跡”嗎?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極具想象力的思路:既然這些探測器要采礦、發電、加工,那么它們一定會留下技術性痕跡。
![]()
比如月球,它的金屬成分豐富、地形穩定,是制造基地的理想之地。假如真有外星探測器在那里建造過什么,我們或許能在月壤中發現異常的鈾、釷同位素比例,或者奇怪的磁異常。
甚至,這些探測器在“交易”中留下了某種“禮物”,比如一種尚未被我們發現的機器或裝置,埋在月球的金屬層中,等待人類技術發展到足夠的程度后才能發現,有點像宇宙版的“時空膠囊”。
SETI的新方向:別再只聽廣播了
幾十年來,SETI主要靠監聽外太空的無線電信號,希望“聽到”外星人的問候。研究團隊指出,這種方式太單一,他們主張轉向搜尋技術痕跡,比如在月球或小行星表面尋找人工活動跡象。
這觀點其實挺現實的,我們如今正計劃在月球建立基地,開發太空資源,如果真有外星遺跡,也許就在我們腳下。NASA和其他航天機構已經在規劃長期的月面探索計劃,那或許正是驗證這個假設的機會。
說實話,我不敢肯定這種探測器真的存在,但這個設想挺迷人的。我們人類總在仰望星空,想著“有沒有人曾經也這樣望向我們”。也許答案,就藏在那些無人注意的角落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