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投資大師巴菲特直言不諱地說,韓國人非常的愚蠢,他們竟然放棄了漢字,不再使用漢字。漢字是連接日本、韓國和中國的一種方式。可是他們卻放棄了。
先別急著罵巴菲特。
這位年近百歲的“股神”,從不輕易開口談文化.但這次,他罕見發聲,一句“韓國人非常愚蠢”,引爆輿論。
原因很簡單:韓國廢除了漢字,用他的話說,這是“親手剪斷了自己與亞洲文化根脈的聯系”。
聽起來刺耳,但話糙理不糙。
一個國家放棄幾千年的文化載體,到底是獨立自主,還是自斷命脈?韓國這場“去漢字化”運動,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韓國“去漢字化”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從上世紀中期就開始的一場國家級語言工程。
二戰結束后,韓國迫切想建立獨立身份,文化上也要“去中國化”。
韓國政府在1970年直接拍板:小學取消漢字教育,推行韓文專用政策,目標很明確——讓韓語“純凈”,讓民族“獨立”。
當時的社會氛圍也支持這套邏輯,一眾媒體紛紛發文,強調漢字是“外來文化”,要徹底清洗干凈。
一套民族主義敘事,讓去漢字這步棋在國內不但順利推進,還成了“愛國”的象征。
可語言不是隨便可以“割裂”的東西,更不是一夜之間就能“重塑”的身份,走得太快,問題就來了。
先說文化斷層,一個國家的歷史文獻、宗族譜牒、古籍碑刻,全都寫著漢字。
韓國年輕人現在連《三國史記》《高麗史》都看不懂,連自己祖宗的墓志銘都要請專家翻譯,這不是文化獨立,是斷代。
韓國考古學家就曾吐槽,博物館新出土的文物,沒人看得懂上面的漢字銘文,搞得像在解密外星文明。
再說語言混淆,韓語中有70%的詞匯是來自漢字的音譯,像“人身”與“人參”、“改正”與“校正”,全靠漢字才能分清。
可現在一律用標音的諺文,同音異義詞亂飛,醫生開錯藥、法院判錯案的新聞,韓國媒體都報過。
法律文書里一個詞模糊,可能就是一場官司,有市民因理解錯“處分”一詞,錯過上訴時限,白白輸了案子。
還有身份證問題,韓國人名字重名率極高,身份證上現在又重新加回了漢字,就是為了避免“全城一個名”的尷尬。
一邊拼命去漢字,一邊又不得不用回來,這不就是兜了個大圈子嗎?
對比一下鄰國日本,選擇就很耐人尋味了。
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也討論過廢除漢字。但最后定了個“常用漢字表”,既保留了傳統,又讓使用變得更現代。
結果現在日本人不僅能讀自己的古籍,也能看懂中韓文獻。
東亞學界常說,漢字曾是中日韓三國的“通用語”,古代商人寫封信,用漢文,三個國家都能看懂,不用翻譯。
現在韓國年輕人,一看《論語》頭就大,跟中國、日本談文化交流,連“仁義禮智信”都解釋不清,更別說深層合作。
文化的橋梁沒了,交流的深度自然也就淺了。
東亞商業關系里,“信任”不是靠合同,而是靠文化共識,漢字是這種共識的載體,少了它,合作就像沒有地基的樓房。
其實,韓國內部早就有人意識到問題了。
2009年,二十多位前政要聯名向青瓦臺請愿,請求恢復漢字教育;2018年,韓國教育部開始在小學三年級推出漢字選修課。
雖然步子不大,但方向已經在變。
民間也“嗅”到了機會,漢字補習班在韓國悄悄興起,懂漢字的職場人士更吃香,很多企業在招聘時,直接標注“熟悉漢字者優先”。
韓國教育開發院的數據顯示,家長對漢字教育的支持率連年上升,越來越多父母意識到:孩子不懂漢字,將來在東亞舞臺上就少了一把鑰匙。
韓國出現“漢字熱”,甚至有大學開設“漢字文化研究所”。
這不是倒退,而是清醒。
文化獨立并不意味著文化孤立,一個真正自信的國家,應該能正視自己的歷史,而不是一味地刪除過去。
這一次,巴菲特沒有在意股價,而是看了一筆“文化長遠賬”。
他說:“漢字是連接中國、日本和韓國的紐帶,韓國人放棄它,是一種愚蠢。”
這句話聽起來犀利,但落點其實很深。
他看重的是文化的長期價值,是那種沉淀幾千年的“軟實力”。
這種東西,不像貨幣政策能立馬見效,但一旦丟了,可能幾代人都難以彌補。
在全球化越來越強調“文化自信”的今天,誰能掌握文化資源,誰就能在國際舞臺上說得響、站得穩。
韓國這幾十年自斷根脈,如今又想撿回來,代價不小,但好在,覺醒永遠不算晚。
韓國廢除漢字,是一場激進的實驗,也是一面照見文化焦慮的鏡子,文化不是包袱,是根。剪斷容易,接回難。
今天,從韓國的回頭路里,我們也許更該看清一件事:文化認同不是靠“去掉”誰來建立的,而是靠“認清”自己才能站穩的。
巴菲特或許不是語言學家,但他的那句“愚蠢”,說得恰是一個時代的盲點,他沒罵誰,他是在提醒——別把幾千年的智慧,當成可以隨手扔掉的舊貨。
文化的價值,永遠是復利的。
如果一個國家連自己的根都忘了,那它還能走多遠?
信息來源:澎湃新聞——對談|《漢文與東亞世界》:漢字在國門之外的世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