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這位跨越世紀的科學巨匠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科學遺產,其健康長壽的生活方式也值得我們深思。
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肯定靠多運動、多喝水”,但這位物理學泰斗在多次采訪里都澄清過,真正支撐他高質量走過百年的,是更樸素也更本質的習慣。
![]()
01
基因只是起點,心靜才是核心
楊振寧自己從不否認“基因有幫忙”,他曾說母親帶來的好基因,幫他避開了家族遺傳的糖尿病風險。但基因只是基礎,后天的 “心靜修心”才是核心。他特別推崇讀書,說書是比任何保健品都管用的養生品。
對他而言,讀書不只是學知識,更是在調節情緒。現代醫學早就證實,很多疾病都和不良情緒有關,這種精神層面的恬靜,比硬逼著自己運動實在多了。
面對外界對他晚年婚姻的議論,他從不爭辯,繼續過自己的生活。這種內心平靜的能力,或許正是他長壽的第一大關鍵。
![]()
02
持續學習:保持大腦活力的秘訣
即使到了百歲高齡,楊振寧仍保持強烈的求知欲。他的日常生活充滿了智力活動:
“每天清晨,他會投入兩小時進行理論物理研究,保持專業思維的銳度,午后時光交付給《資治通鑒》等史學著作,激活右腦形象思維。晚間則用黎曼猜想相關數學題鍛煉邏輯推理。”
這種跨學科認知訓練形成獨特的腦保健機制。現代腦成像研究證實,多元智力活動者的神經網絡連接密度比單一用腦者高出37%,認知儲備量多出1.8倍。
在清華園里,人們時常能看到這位科學巨匠的身影,他甚至在82歲高齡時還走上講臺,為大一新生講授“普通物理”課程。他總是謙遜平和、思路清晰,說話“平實、深刻又充滿洞見”。
![]()
03
愛情與陪伴:情感的滋養
楊振寧曾稱翁帆是“上帝給我的最后一份禮物”,相信他們的故事會被視為“美好的羅曼史”。而翁帆則表示,是楊振寧塑造了現在的她,給了她一個純凈的世界。
愛情與親密關系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神經內分泌學研究證實,親密關系可提升30%催產素分泌,同時抑制壓力相關的糖皮質激素釋放。
這種情感支持與專業照護的平衡,成為他健康長壽的隱形基石。
![]()
04
規律生活:融入日常的養生細節
除了上述核心因素,楊振寧還有一些看似平常卻堅持了幾十年的生活習慣:
他采用 “充電式”飲食法:每日除三餐外,每隔2-3小時少量進食,維持血糖穩定。他吃東西細嚼慢咽,每餐飯吃半小時以上,不趕時間,也不暴飲暴食。
他保持規律生活,每天晚上11點半前必睡,早上7點起床,中午雷打不動睡半小時“充電”,這個作息剛好契合肝臟夜間修復的生理需求。
他重視科學曬太陽,在紫外線不強烈的時候,裸露皮膚曬20-30分鐘,促進維生素D合成。
![]()
05
科學理性的健康管理
作為一位嚴謹的科學家,楊振寧對待健康問題同樣秉持科學態度。他“相信科學,不濫服藥”,生病時及時配合專業治療,不迷信偏方。
70多歲時安裝的心臟支架手術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案,術后20多年身體狀況依然良好。這種對現代醫學的信任和及時干預,成為他長壽的重要因素。
他透露家族糖尿病史繞過他這一代——祖父、父親皆患病,但母親提供保護性基因,兄弟姐妹四人健康邁入高齡。但他也強調,基因優勢需要后天激活,他終生遠離煙酒,規避多種健康風險。
06
長壽的終極智慧:追求意義感
楊振寧的長壽,歸根結底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持續追求。他在2010年,88歲時借用馮友蘭贈金岳霖的詩句宣告雄心:“何止于米(88歲),相期以茶(108歲)。”
即使到了百歲高齡,他依然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這種精神上的活力,或許才是他長壽最根本的原因。
他的生命向我們證明:長壽的真正秘訣,不僅在于身體的養護,更在于精神的豐富與心靈的寧靜。
在緬懷這位科學巨匠的同時,我們或許也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種更加健康、更有意義的人生。
楊振寧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不僅是科學財富,還有這份值得每個人思考的長壽智慧。
寧拙毋巧,寧樸毋華—這或許就是楊振寧跨越百年的人生給我們最珍貴的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