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讓孩子理解父母?孩子聽不進去我們的話怎么辦?這或許是沒能掌握有效溝通的原則。原則是什么,又該如何操作?一起來看——
你有沒有算過,一天之中,對孩子說了多少句話?又有多少句,真正被孩子聽了進去?
有心理學家提出過一個“55387”定律:在情感與態度的溝通中,55%的信息通過表情和肢體語言傳達,38%來自語氣語調,只有7%取決于說話的內容本身。
然而現實中,一些家長夸獎孩子的時候,往往不敢投入太多的表情和語氣,一方面不好意思,另一方面生怕孩子驕傲;但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反而容易調動語氣、表情和肢體語言。我們以為自己有好好將心情傳達,但在孩子接收時,他們首先接收到的,是55%的緊繃身體,38%的抬高聲音,而那7%的良苦用心,反而淹沒在這些非語言信號里。
所以,當我們與孩子溝通時,究竟該怎么做?
真正的溝通,需要全身心在場
“55387”定律告訴我們,當你想贊美孩子時,不妨將身心都調動起來——蹲下來平視孩子,多微笑,或給孩子一個擁抱。
高興時,讓內心真正的欣喜流露,用肢體語言告訴孩子:“你的努力我看見了,我為你感到驕傲。”這種被完整接納的喜悅,會在孩子內心形成一種自我認同感。他會逐漸明白,自己的價值不取決于一次成敗,而在于不斷勇敢嘗試的過程;自己擁有父母無條件的愛,完全可以更加自信一點。
批評孩子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批評的目的,是糾正行為,而非否定人格。開口前,試著先深呼吸,讓肩膀放松,神情緩和下來。可以嘗試用平穩的語氣說:“讓我們一起看看問題出在哪里,好嗎?”當你的表情展現關切而不是憤怒,語氣基于引導而不是指責,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攻擊,而是支持,這會幫他更好地面對自己的問題,而不是被隨之而來的情緒裹挾。
與孩子溝通的要義,在于以心換心
親子間的溝通,其實沒有太多技巧,重要的是整個交流的場域里,是否充滿了尊重、信任與愛。就像心理學教授彭凱平說的,“關系比教育更重要”“動之以情遠超以理服人”。
我們在開口前,可以試著先同孩子建立聯結,用眼神、觸摸或微笑建立溝通的橋梁,再傳達信息。當孩子的心與我們的心靠得更近時,道理才更容易被接受。
![]()
下面是幾個親子溝通時的小技巧——
1
當孩子犯了錯,家長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怒氣值升高時,最好先別開口。深呼吸幾次,或者先做些別的,打斷一下自己的情緒,讓表情和身體松弛下來。你的平靜,是孩子能聽進話的前提。
彭凱平說,“孩子成年后的人格模式,與父母的管教方式有很大關系。一些孩子在父母狂風驟雨的管教之下,就會產生抑郁和焦慮情緒。”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到的更多是平和、穩定,甚至積極的情緒,就會漸漸發展出健康的人格。
2
穩住聲音和語氣
孩子往往是敏感的,跟孩子說話時,要有意識地降低聲音、放緩語氣。有什么事低聲慢慢說,不僅能讓孩子更專注地聽取內容,也更能幫助自己保持理性。
彭凱平說,如果孩子不喜歡與家長交流,那首先要從家長身上找原因,比如家長是否總以指責和批評的語氣去管教孩子。他建議父母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去與孩子溝通。比如發覺孩子情緒不對時,可以說“我最近發現你有些不高興”,而不是情緒化地指責“你為什么總是這樣”。
再比如,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比起大聲呵斥,你可以試著把他帶到一邊,彎下腰,用平穩而堅定的聲音說:“我知道你現在很興奮,但這里是需要安靜的地方,我們可以換個方式表達嗎?”
3
用肢體語言傳遞安全感
彭凱平說,“更美好的心靈力量來自非語言的溝通”。我們最重要、最深切的感受是身體的感受。親子互動時,多一些身體的接觸、握手、擁抱、拍拍肩膀,孩子會有一種與家長心心相印,身心一體的良好感覺。
同時,當孩子犯錯時,也不要先急著指出孩子的錯誤,可以嘗試在批評前后,給孩子一個輕輕的擁抱,或者拉拉孩子的手,用肢體語言明確地告訴孩子:“我不喜歡你剛才的行為,但我永遠愛你這個人。”
在溝通這個問題上,所有技巧的背后,最關鍵的都是一顆真心。所謂親子溝通,說到底,也是一場心與心的交流。孩子的感受非常敏銳,雖然他們可能難以很好地表達,但總能敏感地察覺到父母的真實情緒。孩子怎么想,取決于你怎么做;孩子怎么長,取決于你的教養模式。
好的教育,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平淡如水的日常里。當我們心里帶著愛,臉上帶著笑,眼里帶著光,同孩子互動交流,更有機會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內核穩定、有自信,更善于處理自己情緒的人。
《中國教師報》
方式一:郵局訂閱,郵發代號
1-192
方式二:掃描二維碼一鍵訂閱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全)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