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政壇,馬英九一直是個特殊的人物。他不像民進黨那樣極力煽動對立,也不像一些泛藍人士那樣含糊不清,而是常常說出讓人覺得“直白又微妙”的話。此前,他的一番表態就再次引發關注:大陸當然想統一臺灣,但如果手段不是和平的,過程也沒有民主參與,那么臺灣人絕不會接受。
![]()
這話看似簡單,卻擊中了問題的核心。
馬英九的立場,并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早在2005年,他還在倫敦留學訪問時,就提出過“兩岸主權共享”的構想。那時,陳水扁執政,兩岸緊張到了冰點,馬英九拋出這個想法,等于是在說:統一不是現在就能做到的事,但可以先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中間地帶。
到了2008年,馬英九上臺,兩岸進入“蜜月期”。那幾年,直航開通了,陸客蜂擁而至,臺灣的夜市和民宿迎來生意高峰;兩岸經貿額更是翻倍增長,從2008年的1300多億美元,一路攀升到2014年的將近2000億美元。可以說,和平交流帶來的實惠,讓很多臺灣人切實感受到了“統一未到,但交流先行”的好處。
![]()
然而,統一的問題始終被他刻意回避。他從不設定時間表,總說“要看時機”。如今卸任之后再談,他話鋒一轉,強調如果統一過程缺少民主,臺灣人就無法接受。很明顯,他是在提醒大陸:臺灣社會早已習慣了民主體制,如果想讓民眾點頭,不能只靠一紙政治安排。
對大陸來說,和平統一一直是明確的方針。2005年頒布的《反分裂國家法》寫得很清楚,只有在“臺獨分裂或外部勢力干涉”情況下,才會考慮非和平方式。除此之外,政策都在強調融合:福建建設對臺“示范區”、開放臺灣人就業創業、鼓勵臺企落地發展。
![]()
數據也說明了這一點。到2023年,大陸累計吸引臺資項目超過12萬個,實際投資金額超過700億美元;每年有成千上萬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實習、就業,甚至有不少人留在大陸成家立業。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民間融合”,也是馬英九所謂“民主參與”的一種體現——因為民意不是抽象的,民眾生活就是最直接的表達。
可問題在于,臺灣社會的態度正在變化。過去二十年里,島內民調顯示,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從2000年的三成提高到如今的六成以上。
![]()
馬英九說“臺灣人不會接受不和平、不民主的統一”,正是回應這種現實。他知道,如果沒有尊重臺灣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習慣,再強硬的政治安排,也只會招致抵觸。
這番表態,也讓島內政壇形成了鮮明對比。賴清德上臺后,一再鼓吹“兩國論”,聲稱“互不隸屬”,試圖把臺灣推向危險邊緣。而馬英九則換了另一種方式回應:國民黨不反對統一,但必須以和平和民主為前提。這種立場一方面維護了“一個中國”的框架,另一方面也讓臺灣民眾覺得自己有話語權。
從某種意義上說,馬英九是在替國民黨爭取空間。他知道,如果國民黨直接喊“要統一”,只會被貼上“賣臺”的標簽;但如果把前提放在“和平與民主”,就能爭取到更多理解。
![]()
而對大陸來說,這樣的表態未必是壞事。因為統一從來不只是一個時間表的問題,而是一個“人心認同”的過程。如果臺灣社會完全沒有接受度,即便形式上的統一,也可能暗藏風險。
馬英九的話透露出一種現實主義的智慧:和平,才能避免外部勢力趁機攪局;民主,才能讓臺灣民眾產生認同感。統一不是政治口號,而是2300萬人的生活選擇。
從歷史經驗看,強硬手段未必能換來穩定,而融合發展往往更能打動人心。大陸這些年不斷加大對臺惠民政策,就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拉近距離。
![]()
他的話或許不能改變民進黨的挑釁路線,但至少點出了一個事實:不和平、不民主的統一,臺灣人不會買單;而如果能做到和平、做到讓人心服口服,那才是長久之道。
![]()
未來的路也許還很長,但歷史的車輪不會停下。統一是大勢,關鍵在于如何走得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