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14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上,20多名高校人員因買賣論文、抄襲他人學術成果等學術不端行為被通報批評,涉及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被取消。學術造假背后,總有著論文代寫代發灰色中介的暗影。
為揭開論文中介機構的運轉秘密,紅星新聞記者耗時月余,臥底進入兩家論文中介機構。
臥底期間記者發現,兩家論文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所謂的“獨家發刊資源”,即論文機構自稱會與某些期刊雜志社合作,建立內部投遞論文渠道,為客戶論文的發表錄用開綠燈,甚至提供一條龍服務。
一家機構提供的內部資料顯示,機構為幫客戶刊發論文,能為客戶憑空開具會議邀請函、參會證明等文件。這家機構負責人稱,公司去年累計為客戶運作發表論文13萬篇,年收入超8000萬元。
紅星新聞記者臥底揭露的論文代寫代發灰色產業鏈,不僅暴露了學術不端的猖獗,更折射出我國學術評價體系亟待改革的深層困境。
這根灰色鏈條的一端,連著評職稱、畢業、申請項目的剛性需求。教師、醫生、研究生等群體在現行評價體系下面臨著“不發表就淘汰”的生存壓力。當學術成果與職業發展、經濟收入直接掛鉤,而正規發表渠道又存在周期長、門檻高等現實困難時,部分人便選擇走捷徑。中介機構精準地抓住了這一需求,形成了從獲客、代寫、代發到偽造證明的完整服務體系。
鏈條的另一端,則連著某些期刊雜志社的“合作”默契,中介機構宣稱擁有“獨家發刊資源”,其內部資料中登記著上百個“合作期刊”名錄,甚至聲稱某些期刊“非關系稿不會被錄用”。這種說法雖遭相關單位否認,但中介機構能夠長期大規模運作,且能提供加蓋公章的會議證明等服務,不禁讓人對學術期刊的審稿機制和職業操守產生質疑。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條灰色產業鏈已經形成了專業化、規模化的運營模式,從醫院“刷樓”地推,到通過泄露的醫護人員信息精準營銷;從明碼標價的“報價表”,到根據客戶身份隨意加價的銷售策略;從偽造論文錄用通知,到制作虛假參會證明,每個環節都顯示出這一“產業”的成熟與猖獗。
學術不端行為不僅損害學術生態,更將產生深遠的社會危害,依靠代寫代發論文獲得的職稱和職位,意味著能力與崗位不匹配,在教育、醫療等關鍵領域,這種不匹配可能直接危及教學質量和患者安全。當投機取巧者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成功,將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挫傷踏實研究者的積極性。
整治這一亂象需要多方合力,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論文中介機構的監管和打擊力度,完善學術不端行為的預防和懲處機制。學術期刊和出版單位需要加強自律,嚴格審稿流程,堵塞可能存在的漏洞。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推進學術評價體系改革,打破“唯論文”傾向,建立更加科學、多元的人才評價標準。
學術誠信是科學研究的基石,當一個國家的知識生產鏈條出現如此大規模的腐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會面臨基礎性危機。八千萬元的年收入背后,是無數個被異化的學術夢想和被動搖的創新根基。唯有正本清源,重建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才能為我國的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真實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