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
文 /林鴻東
那天,在馬巷老街的一間古厝里,屋主向我展示了一組墓志銘照片,墓志銘名稱為《清林仁圃夫妻墓志銘》。林仁圃便是“林百萬”,仁圃是“林百萬”的別號。在略有些陰暗的光線中,從"皇清敕授儒林郎"開始,墓志銘所記載的林百萬傳奇一生在我眼前徐徐展開。一段跨越三朝的清代家族記憶,在一個悶熱的夏日悄然蘇醒。
一
墓志的開篇便是一幅精妙的權力圖譜:禮部左侍郎李宗文撰文,水師提督吳必達篆額,御前侍衛林朝紳書丹。三位當朝閩南實權名宦的聯袂署名,無疑體現出了這個馬巷望族的深厚背景。
撰者李宗文在文中直言"諛墓"之弊,卻筆鋒一轉,稱林公"生平嘉懿,郡志廳志邑志并征之矣"。這樣的開篇,既遵循了墓志的書寫傳統,又巧妙地確立了敘述的權威性。
林氏先祖自莆田遷居同安的軌跡,暗合了閩南家族的典型遷徙路線。九傳至樸翁公時,因"海氛"徙居新墟。這輕描淡寫的"海氛"二字,背后是多少驚濤駭浪?或許是明清之際的海疆動蕩,或許是生計所迫的輾轉。待局勢底定,他們最終在馬市聚族而居。一個家族的遷徙史,竟與東南海疆的治亂如此緊密相連。
二
林芳德,字簡卿,號仁圃,這個后來被民間記憶為"林百萬"的傳奇人物,在墓志中呈現出獨特的人生選擇。
他三十歲入國子監,本可循例出仕。墓志記載了一段插曲:叔祖酣堂公邀他晉京謁選,贈詩鼓勵:"與君指日朝班上,共聽金鐘侍圣明。"這是多少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前程,但他卻以"雙親佳城未獲"為由婉拒。
"一人之宣力有限,何如合子姓以黼黻于無窮乎?"這句話道出了他的人生智慧。他將個人的仕途抱負,轉化為培養整個家族子弟的教育大業。于是在馬巷的宅院里,"禮延名師,嚴督孫兒"成為日常。這種選擇,在看重科舉功名的清代社會里,需要相當的定力與遠見。
成果是顯著的:六子中或列成均,或游泮水,或選明經;孫輩二十四人,皆在學宮揚名。更值得注意的是,"胞親計二百有余人,食舊德而林立於辟雍、泮水中"。這已不僅是簡單的子孫繁衍,而是一個士紳家族通過教育完成的文化傳承。
三
墓志中關于林公義舉的記載,宛如一幅清代閩南民間社會的全景圖。
大輪山的文公祠風雨剝落,他獨肩修葺之任;宗族先賢林次崖的"理學名宦"坊傾頹,他鳩工庀材使之煥然一新;馬巷通利廟后的文昌樓,工程中途資斧耗盡,他捐金五百促成。如今"巍樓百尺,上祀五文昌,下塑朱子像",成為一方文運所系。
在民生工程上,他同樣不遺余力:雙溪壅漲,"民其為魚"時,他協助邑侯筑堤導流;鄉間的關夫子廟、玄威池王廟破敗,他出資重修;乃至郡縣的譙樓、育嬰堂、朝元觀等,無不留下他捐資出力的痕跡。
這些善舉背后,有著夫人陳氏的身影。"至遇有義舉之事,則勖公傾囊以與",墓志將這善行的堅持,歸功于賢內助的鼓勵。陳安人不僅勸善,更重視孝道,曾對林公說:"尊嫜窀穸未安,何以為人子婦?"
四
墓志后半部展現的姻親網絡,或許是整篇墓志最具史料價值的部分。
六個兒子、兩個女兒、二十四個孫子、十三個孫女......通過與各地官紳家族的聯姻,林家織就了一張覆蓋閩南的社會網絡。從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家族到靖海將軍施瑯后人,從各地進士到州縣官員,這個家族的根系深深扎進閩南的士紳階層。
細看這些聯姻對象:有的家族以科舉顯赫,有的以軍功起家,有的則是地方望族。這種多元化的聯姻策略,顯示出林氏家族在地方社會中的靈活定位。他們不僅追求科舉功名,也重視實際的地方影響力,通過婚姻構筑起一個既穩固又開放的關系網絡。
林公的交游圈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當道提臺大人如黃諱正綱公、胡諱貴公、吳諱必達公、魏諱國泰公,縉紳先生如官石溪、富怡亭、王丹崖、蘇茂園、陳悠巖、魏夏齋、張北拱諸公,莫不一見傾蓋,稱莫逆交云。"這些名字,大多可在地方志書中找到記載,他們與林仁圃的交往,反映出清代閩南士紳社會的獨特生態。
五
從茶山鄉到出米巖,墓志中記載的兩次遷葬,透露出這個家族對風水的重視。“孫春曦”在補刻的銘文中寫道:"出米名山,白云發祖。朝對香巖,列峰環堵。"這種對風水的講究,對祖先安息之地的重視,折射出閩南人深厚的鄉土觀念。
司鐸何公吊唁林公的詩句:"海內共嗟龍去遠",雖說是墓志常見的溢美之詞,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他在當地士林中的聲望。這種聲望的建立,不僅依靠財富和地位,更需要人格魅力和文化修養。
細讀墓志,可以發現林氏家族的生存策略:拒絕虛銜,扎根鄉土,通過教育提升家族文化資本,通過公益積累社會聲望,通過聯姻鞏固地方網絡。在科舉與鄉土之間,在仕進與在地之間,他們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六
通過墓志銘,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家族的私密記憶,更是一幅閩南文化的基因圖譜。
今天,當我們走進馬巷,在巷閭深處,依然還可以聽到關于“林百萬”的諸多傳說,找到關于“林百萬”的種種痕跡。盡管,這些傳說、跡痕都隨著時光漸漸模糊。
這份石刻承載的,不僅是林氏家族的故事,更是所有閩南人共同的文化記憶。在清代閩南這個特殊的歷史時空里,士紳階層既是傳統文化的承載者,也是地方社會的實際管理者。他們修橋鋪路、興學助教、賑災濟貧,在官方與民間之間架起橋梁,維系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
![]()
![]()
![]()
![]()
![]()
![]()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