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影《澎湖海戰》預告片引發熱議,讓康熙收復臺灣的歷史成為網絡討論的熱點。不少網友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歷史假設:倘若鄭成功當年并未揮師東渡,荷蘭人一直占領臺灣,平定三藩之亂后的康熙皇帝,還會派兵發起收復臺灣,統一海峽兩岸的戰事嗎?
![]()
筆者柳妹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從清初海防戰略來看,答案無疑是肯定的——臺灣的戰略地位,決定了任何外部勢力占據都會觸動中原王朝的核心利益。
一 荷蘭占領臺灣,對我國東南沿海的威脅
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西方殖民者為了擴充殖民地和爭奪資源,在全世界開拓領土,自然把殖民侵略的觸角伸到了東亞。
荷蘭殖民者占領臺灣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相當于當時的“跨國殖民集團”)在臺南安平建了座熱蘭遮城,把臺灣南部變成了殖民據點”,開始對臺灣南部實施殖民統治。與此同時,西班牙也在1626年占據臺灣北部。
![]()
但經過一番較量,號稱“海上馬車夫”荷蘭最終憑借強大的海軍實力,把西班牙殖民勢力驅出臺灣;到1642年,荷蘭基本控制臺灣西海岸主要區域,開始對臺灣南部實施殖民統治。
荷蘭人在臺灣建立了完整的殖民統治體系,開展了三十八年的殖民統治,包括稅收、土地開墾和傳教活動,主要將臺灣作為掠奪中國生絲、瓷器的中轉站。
鄭成功收復臺灣
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僅駐兵兩千余人,但他們卻把臺灣打造成了對華貿易與軍事滲透的據點。
![]()
荷蘭殖民者通過控制臺灣重要的赤崁、基隆等港口貿易地點,相當于卡住了中日韓到東南亞的海上商路——當時中國的生絲、瓷器要運到歐洲,都得經過他們的“收費站”。同時,在臺灣修筑棱堡,控制澎湖列島,形成“以臺制華”的戰略支點,對中國侵略殖民的野心可謂是昭然若知。
荷蘭殖民統治對中國沿海的威脅
后來,在明末東南沿海從事反清事業失敗的鄭成功,于1662年率領大軍擊敗荷蘭人,收復臺灣,建立明鄭政權。
之后,臺灣就作為明鄭政權的反清復明基地。當時,荷蘭雖然失去臺灣,但殖民擴張東亞的野心一直沒變,依然試圖要重返東亞,甚至在1664年與清軍合作,一度占領雞籠(今基隆),但不久即被鄭經驅逐,擴張野心可以看到。
![]()
從這些歷史事實來看,荷蘭的確在臺灣有長期的殖民基礎,與清朝存在間接沖突,也是清朝必須面對一個外患。
如施瑯在《恭陳臺灣棄留疏》中早已警示:
“此地原為紅毛住處,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荷蘭長期占領臺灣,無異于在東南沿海埋下 “定時炸彈”,隨時如明朝中后期的日本倭寇一樣,侵騷東南海一帶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威脅沿海的和平與安全。
![]()
二 康熙對臺灣的政策:統一而非擴張
當我們知道明末清初,荷蘭殖民者在東南沿海的勢力滲透情況,再來看看康熙皇帝對臺灣持有怎樣的政策。
很多史料表明,康熙帝對臺灣的態度,并非出于領土擴張的野心,卻是基于國家安全和政治正統性的考慮。
康熙初年,三藩之亂和沙俄的東侵已經讓清朝焦頭爛額。在1681年清朝平定三藩之亂后,康熙立即把目光轉向了東南亞的海防。
自從元朝在臺灣設立澎湖巡檢司以來,中原王朝對臺灣的管轄形成了明確的法理依據,康熙作為清朝最具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也知道繼承這一歷史遺產,統一臺灣乃是完成“天下一統”的關鍵步驟。
![]()
同時,臺灣“北連吳會,南接粵嶠”,作為“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其地緣和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和價值,在明清交替時期已被中原王朝朝廷深刻認知。康熙王朝官員也看到,在明末荷蘭殖民者通過控制臺灣海峽,進而控制東亞貿易,年獲利高達數百萬荷蘭盾。失去了臺灣,清朝將失去這一重要的貿易節點。
再加上臺灣處于熱帶地區,富饒的農業資源(如稻米、蔗糖)對福建等人口密集省份具有重要的補給作用。如果失去了臺灣,很可能使東南部沿海地區的百姓失去一大糧食來源,陷入經濟封鎖之中,加劇了沿海地區百姓們的貧窮。
就是因為臺灣的重要性,這也使清初海防政策雖然在“禁海”與“開海”之間反復搖擺,但都還是要考慮海防的邊患,借此鞏固政權。
![]()
當時,康熙王朝一些官員形成了“海疆一體” 的防御認知,如福建巡撫陳瑸主政時后,對臺灣問題上報中央朝廷,提出臺灣海防直接關系到國家邊防建設,如果放棄臺灣就造成沿海諸省存在安全隱患。
所以,臺灣絕非 “彈丸棄地”,卻是東南海防的門戶所在,東南沿海的“防盜門”;丟了它,東南沿海四省的海防都成空談。
三 假如盤踞在臺灣的是荷蘭殖民者,康熙會出兵統一臺灣嗎?
現在我們假設,如果1662年鄭成功未能收復臺灣,荷蘭繼續統治,直至1683年清初平定三藩之亂后,依然控制臺灣。
![]()
在這種情況下,面對西方殖民者的勢力,康熙是否仍會發動跨海作戰,軍事武統臺灣?
1. 荷蘭 vs 鄭氏:威脅性質不同
我們現在看看,在臺灣的荷蘭殖民者與明鄭王權,對清朝威脅的性質不同。在臺灣的明鄭政權,屬于明朝殘余勢力,一直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在東南沿海頻繁襲擾,目的與內地反清力量呼應,光復明朝,對清朝構成直接挑戰。
但荷蘭殖民者屬于外國商業勢力,如主要殖民臺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目標在于貿易利益,目標不是在于推翻清朝。如果清王朝給予荷蘭商人通商的許可證,更傾向于與清朝和平共處,并不是如明鄭王朝用軍事行動威脅清朝。
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Nationaal Archief, Netherlands)顯示,1660年代荷蘭曾多次請求與清廷通商,愿繳納關稅借此換取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經商貿易權。為了答應荷蘭的通商要求,增加財政稅收收入,康熙初期也曾允許廣州、廈門等口岸有限開放。
![]()
由此總結,如果盤踞在臺灣的是荷蘭殖民者,對清朝的威脅遠遠小于明鄭政權,只要不從事反清活動,清政府可能也選擇容忍其存在,就如同容忍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門的存在一樣。
2 清朝的海防戰略,決定必然會攻打臺灣
但即使戰略臺灣是經商的荷蘭殖民者,康熙的海防思想可能會深受明朝中晚期的教訓,依然會攻打臺灣。
在明朝中晚期,由于日本倭寇、海盜、葡萄牙人占據澳門等問題,頻繁騷擾東南沿海邊疆,造成沿海地區百姓們生命和財產受嚴重威脅,國土安危難保。
清朝最擔心,也就是外國勢力和國內隱藏在民間的反清復明勢力勾結,共同推翻清朝,如
“海疆之患,不在外夷,而在奸民勾結,潛通信息。”
![]()
據《清圣祖實錄》記載,康熙本人也意識到臺灣問題的重要性,如多次強調:“臺灣遠在海外,民夷雜處,易生叛亂。”
所以,鄭氏是動搖清朝統治的“內”’,荷蘭是掐斷國運的“外患”,康熙從來不會放任外寇守家門。康熙帝對臺灣的態度,并非出于領土擴張野心,卻是基于國家安全與政治正統性的考量。
3 施瑯對臺灣的重視
康熙決定出兵臺灣,關鍵人物是施瑯。他在1683年上奏《邊患宜靖疏》,明確提出:
“臺灣一地,雖屬海外,實關緊要。彼所恃者,長江天險;我所慮者,海外逋逃。若不早為綢繆,恐釀成大患。”
![]()
施瑯
這一句話徹底打動了康熙,最終決定出兵征討臺灣。由此證明,康熙出兵臺灣并非出于“恢復中華故土”的民族主義情懷,卻是消除割據勢力、防止沿海再起動亂的現實安全需求。
再加上如果荷蘭人控制臺灣,不僅會截斷中國-日本-歐洲的三角貿易,更可能效仿葡萄牙人在澳門收取“過路費”。這種經濟威脅遠超軍事占領本身。
由此可以總結,如果臺灣屬于荷蘭殖民者,鑒于上文講述臺灣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以及為了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更防止外國勢力與內部反清勢力的勾結,出兵的動機可能比明鄭政權更為強烈。
如清初順治年間就明確將 “防范西洋勢力” 列為禁海核心目的之一,康熙延續了這一思路,始終將海外殖民勢力視為 “心腹之患”,這也是清初閉關鎖國的緣由。
![]()
四 康熙能打敗荷蘭殖民者嗎?
要知道,在十七世紀荷蘭號稱“海上馬車夫”,海軍實力強大,如果占領臺灣,康熙派兵出征,能收復臺灣嗎?
答案是肯定的,憑借當時清軍實力也能收復臺灣。從雅克薩到臺灣海峽,康熙的底氣從來不是運氣——是威遠炮的射程,更是對領土的執念。
如果荷蘭人繼續占領臺灣,清朝朝廷的反應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略試探期
康熙可能延續“以撫為主”的策略,派使者去臺灣游說荷蘭殖民者遵循大清的律令,可能也會以“自治權換承認主權”。但荷蘭人必會要求“不剃發、不登岸、不納貢”,不愿意成為朝鮮一樣的藩屬國,這與清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根本沖突,必然惹怒康熙,命令大將出兵征伐臺灣。
![]()
第二階段:軍事準備期
康熙王朝時期,決定有實力對抗荷蘭殖民者。清軍在1681年已裝備“威遠將軍炮”(射程達3里),荷蘭戰艦在十六世紀,卻一直依賴風帆動力。
在炮火上,當時清軍實力也勝過西方火炮,1684年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已用紅夷炮逼退沙俄。
再加上歷史的澎湖海戰,康熙命令南懷仁監造的“神威將軍炮”,在海戰中摧毀了明鄭軍水軍的防線。如果在交戰中面對荷蘭棱堡,清軍完全可以使用“神威將軍炮”展現“炮艦協同”作戰的能力,擊潰荷蘭殖民者的海軍防線。
同時,清朝的水軍也會加速建造“趕繒船”(載重3000石的大型戰船),在金門、廈門部署水師營,以便能更好對付荷蘭海軍的進攻。為了發動民眾力量對付荷蘭殖民者,清軍也可能會效仿鄭成功的“以臺制臺”策略,招撫臺灣漢族移民,使得臺灣民眾內附清朝,從內部瓦解荷蘭殖民者的統治。
![]()
第三階段 決戰時刻
當荷蘭人拒絕類似于沙俄《尼布楚條約》式的平等談判,康熙必然動用水軍發動“海陸協同”作戰。參考澎湖海戰戰術,清軍可能會借著臺灣海峽的臺風風力,然后偷偷登島,之后以火炮轟擊熱蘭遮城,再派福建藤牌兵實施兩棲登陸,這種戰術在1696年烏蘭布通之戰中已驗證有效。
在清軍勢如破竹的進攻下,如鄭成功收復臺灣一樣,荷蘭殖民者肯定會望風而逃,臺灣必然會收復,海峽兩岸必然會統一……
結語:
歷史是不能假設,但是通過對歷史活動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康熙皇帝收復臺灣的決策,并非單純針對明鄭政權的反清復明活動,卻是基于地緣戰略、領土主權、經濟利益、政治合法性等多重因素的考慮……
![]()
由于臺灣戰略位置的重要性,決定康熙皇帝出于保家衛國需要,必然出兵臺灣……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臺灣問題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任何外部勢力對臺灣的染指,都必遭到全體中華兒女的堅決反對。我們堅信,海峽兩岸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人都無法阻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