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關于2036年奧運會的申辦進程,整個過程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曾幾何時,主辦奧運是各國競相爭取的榮耀象征,如今卻演變成無人愿意接手的難題。
國際奧委會焦急萬分,仿佛置身于烈火之上,不斷向潛在申辦國拋出合作邀約。
而中國的一番表態,瞬間讓全球輿論陷入沉寂……
![]()
從搶破頭到沒人理
誰能預料到,承載著“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體育精神的奧林匹克盛會,竟會面臨如此冷清的局面?
時間回到2021年,當國際奧委會啟動2036年夏季奧運會申辦意向征集時,一度有印尼、德國、印度、埃及、韓國、卡塔爾等十余個國家公開表示有意參與。
然而僅僅兩年之后,真正將申辦提上政府議程并成立專項推進機構的國家寥寥無幾,屈指可數。
這一巨大反差的背后,實則是各國在深入評估現實成本與長期影響后做出的審慎抉擇。
![]()
畢竟沒有哪個國家愿意為一場為期數周的賽事,犧牲財政健康和民生建設。
起初國際奧委會還滿懷信心地宣稱有兩位數的國家表達興趣,但實際操作中卻發現這些承諾多為空頭支票。
原本被視為有力競爭者的印尼,因拒絕向以色列運動員發放簽證,違反了奧委會“無歧視參賽”的基本原則,被直接取消資格。
此舉無疑給其他有意申辦的國家敲響警鐘:政治門檻之高,遠超預期,誰又能承受得起這種外交壓力?
![]()
德國慕尼黑雖通過地方公投獲得支持,當地超過三分之二居民贊成申辦,但這僅是起步階段。
接下來還需面對國內其他城市的競爭,且聯邦層面尚未達成一致。
社會反對聲音同樣強烈,公眾普遍擔憂巨額支出帶來的債務風險。
東京奧運會虧損高達210億美元的前車之鑒仍歷歷在目,誰都不愿重蹈覆轍。
目前剩下的幾個潛在申辦方,幾乎都面臨著難以克服的實際困境。
![]()
印度高喊“實現14億人口的夢想”,但交通、能源、住宿等基礎設施進展緩慢,申辦材料甚至難以按時提交。
英國剛剛還清2012年倫敦奧運會遺留的債務,短期內毫無再戰之意。
埃及外匯儲備吃緊,財政狀況堪憂;韓國國內民調顯示過半民眾反對申辦;唯有卡塔爾展現出豪擲千金的姿態,但其預計投入或將達到500億美元,完全依賴石油收入支撐,穩定性存疑。
![]()
為啥大家都不敢接
坦白講,當前承辦奧運會已近乎一場“虧本賺名聲”的交易。
過去尚可期待借奧運東風刺激經濟復蘇,如今反而成了拖累發展的沉重負擔。
背后的原因,每一條都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現實的無奈。
首當其沖的是資金問題,因為舉辦奧運本質上就是一場大規模的資金消耗戰。
![]()
無論是新建場館、升級城市基建,還是加強安保系統,每一項開支都以數十億計。
尚未開幕的巴黎奧運會,其安保預算已在原有基礎上暴漲三倍。
如此龐大的前期投入,能否收回成本仍是未知數。
東京奧運會的巨大赤字已成定局,大量公共資金未能轉化為有效資產,最終由納稅人承擔后果。
其次,政治風險日益加劇。
![]()
國際奧委會新近出臺政策,要求所有申辦國簽署“保障所有代表團平等入境參賽”的法律文件。
這意味著即便存在外交爭議或地區沖突,也必須允許包括敵對國家在內的運動員自由入境。
印尼正是因此觸犯規則而被剔除候選名單。
在全球地緣局勢日趨復雜的背景下,誰愿意因一場體育賽事卷入不必要的國際糾紛?
![]()
再者,民眾的支持度顯著下滑。
以往人們將主辦奧運視為民族驕傲,如今更多關注日常生活的質量提升。
大型賽事往往引發房價上漲、公共資源緊張、生活成本上升等問題,普通市民難以從中受益,自然產生抵觸情緒。
韓國民意調查顯示,超過五成受訪者明確反對申辦,便是最真實的寫照。
![]()
在這種社會氛圍下,任何政府都不敢輕易推動申辦程序。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奧運本身的吸引力正在減弱。
現代人娛樂選擇空前豐富,體育賽事不再是唯一的全民焦點。
同時,過度商業化運作使得比賽失去了原有的純粹性與激情,觀眾情感連接逐漸疏離。
![]()
對于主辦國而言,投入產出嚴重失衡,熱情自然隨之消退。
正當國際奧委會焦頭爛額、各國踟躕不前之際,中國的回應讓世界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中國回應
![]()
針對外界關于中國可能申辦2036年奧運會的各種猜測,中方立場清晰堅定:不盲目追逐熱點,一切決策基于國情與實際需求。
此前曾有傳言稱青島將作為申辦城市,當地體育主管部門迅速澄清,指出該消息純屬虛構。
這種不炒作、不制造話題的做法,贏得了廣泛贊譽。
中國不僅成功舉辦過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也圓滿完成了2023年杭州亞運會的組織任務,積累了豐富的大型賽事管理經驗。
![]()
但我們并未因具備能力而輕易接過這份極具挑戰性的使命。
中國的回應,體現了一種深思熟慮的戰略智慧。
舉辦奧運不應是為了展示形象或追求短期光環,而應服務于國家長遠發展,并切實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現階段,中國更加注重賽事活動的可持續性和社會效益,而非一味追求規模宏大與場面壯觀。
![]()
這種理性務實的態度,與部分國家的猶豫糾結形成鮮明對比,格局立現。
我由衷認同中國的做法——奧運應當成為推動全民健身與體育進步的平臺,而不是加重國家財政和社會運行的負擔。
當年舉辦北京奧運會,是為了向世界展現一個開放、崛起的中國。
如今的中國已無需通過單一賽事來證明自身實力,因而能夠以更加從容的姿態進行選擇。
這份底氣,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國自信。
而且,中國并非拒絕參與奧運事務,而是以更為實際的方式貢獻力量。
我們承建了連接雅加達與萬隆的高速鐵路項目,初衷之一正是為印尼未來可能舉辦的奧運提供交通支持。
即便印尼最終退出申辦,這條高鐵仍將長期服務于當地人民,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這種不計較眼前得失、著眼于長遠合作的精神,遠比倉促申辦更具價值。
結語
2036年奧運會申辦遇冷,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當奧運從眾人追捧的“香餑餑”轉變為令人忌憚的“燙手山芋”,各國的選擇無不反映出對現實利益的深度權衡。
未來的奧林匹克運動,或許應回歸本質——只有真正以人民為中心、具備可持續性的賽事,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