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員在位于銅川的紙坊遺址中,發掘了3個龍山早期灰坑、1個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墓,出土了一批龍山、商代和春秋時期的遺物。紙坊遺址發掘出土的各時期陶器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豐富了該地區的考古內容,為研究銅川地區的歷史文化提供了新材料。
![]()
出土陶器
龍山時期遺存出土大量夾砂灰陶
紙坊遺址位于陜西省銅川市印臺區金鎖關鎮紙坊村北部,遺址所在臺塬黃土堆積豐厚、水文優勢突出,地勢東高西低、平緩開闊。2022年12月,為配合西安至延安鐵路項目建設,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邵晶在接受采訪中表示,此次在銅川紙坊遺址的發掘中,共清理出3個龍山時期灰坑,其中兩個為平底坑,一個為圜底坑。兩個平底坑分別位于現代溝的東西兩側,并在坑中出土了陶筒形罐、陶罐底、陶鼎、陶折沿盆、陶杯等多種陶器。值得注意的是,平底坑出土的陶器材質多為夾砂灰陶,泥質灰陶次之,僅有少量紅陶。圜底坑僅出土零星陶片。
此次發掘的龍山時期灰坑中,夾砂灰陶陶器占比較高,僅有少量泥質灰陶;紋飾以粗繩紋、附加堆紋為主,籃紋數量較少;可辨器形包括筒形罐、高領罐、折沿盆、刻槽盆、平底瓶、斂口缽、豆等。陶器表面手制痕跡較為明顯,風格粗獷,制作粗糙。
“它的文化面貌接近于扶風案板三期遺存以及武功滸西莊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具體而言,筒形罐口沿下和近器底部附加多條按壓泥條,刻槽盆外壁附加泥條和內壁放射狀刻槽等特征,與扶風案板龍山文化遺存和滸西莊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中的同類器物較為相似。”邵晶說。
商周時期遺跡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
考古人員在遺址中還發現1個商周時期灰坑,其位置與龍山時期的圜底坑西北相鄰。南部因延伸至項目范圍外的果園中,因此未發掘。據邵晶描述,該坑平面形狀不規則,坑壁弧形且為平底,坑內填土土質疏松,為深灰色,包含動物骨骼、炭屑、紅燒土顆粒和極少量陶片等。
此次商周時期遺跡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還出土少量泥質紅陶;這些陶器的紋飾以繩紋為主;可辨器形有斂口甕、折沿盆、罐、鬲、豆等。陶器均為手制,制作規整。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陶器的文化面貌整體上與李家崖商代晚期遺存一致,并根據細節推測其年代應為商代晚期或更晚。
3座春秋時期墓葬皆為秦平民墓葬
此次紙坊遺址的發掘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3座保存較差的春秋時期墓葬,均為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土壙墓。壁面豎直,未經修整;墓室內四周修有熟土二層臺;墓底平坦。據邵晶介紹,三座墓葬的葬具均為一槨一棺,設頭箱,平面均呈長方形,內為單人屈肢葬。均未有紀年和表明墓主身份的文字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三座墓葬的隨葬品都在頭箱中被發現,出土的罐、鼎、壺、盂、杯、豆、困、器蓋等陶器以及石圭,在岐灃一帶的春秋戰國秦墓中較為常見,研究人員通過對比,推測三座墓應為秦墓。經過對出土器物進一步對比,推測墓主應為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的一般平民,其葬俗特征與文化面貌和雍城一帶
的典型文化更為接近。邵晶認為:“此次發掘秦墓數量雖然有限,但其特征明顯,不僅能為銅川地區秦文化的研究補充考古學材料,而且也可以為秦墓的發展演變、人群遷徙等研究提供實物資料。”
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 任俊丞
圖源: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孫 夢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