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
文 / 林鴻東
今日中午,陽光漫灑,筆者再度踏訪前浯,終將《重修英烈堂序》碑文逐字辨明。這方沉默的石刻,不僅記錄了一座祠堂的重興,更如一把鑰匙,為我們開啟了理解閩南民間信仰演變與地域社會結構的三重門扉。
一、解開了圣侯之謎
此碑價值之一,在于解開了翔安后珩寶月殿明代古碑《圣侯記》中懸而未決的“圣侯”身份之謎。英烈堂碑文明載:“河南固始縣人姓陳諱元光…唐末寇賊擁熾,居民遷徙,侯偕入閩,開創郡縣,置立社稷。” 這與《圣侯記》中“光州固始人也…唐末寇亂,侯揩都人入閩”的記載高度契合。兩者在唐末(與漳州唐初的說法不同)這一時間點、光州固始這一祖籍地以及率眾南遷、開發閩地的核心功績上完全一致,強有力地證實了寶月殿《圣侯記》中所祀之主神,正是被尊為“開漳圣王”的陳元光。
在閩南的集體記憶里,陳元光與“開閩王”王審知共同構成了“中原南下、開拓閩疆”的始祖符號。根據兩方碑記的內容可推斷,后珩與前浯一帶最初(至遲于明代)便存在崇祀陳元光的廟宇,是扎根于鄉土、與地方歷史血脈相連的早期主神。
二,印證了前浯一帶海域古稱“浯江”
碑文細致描繪了英烈堂面向西方的風水格局:“地臨浯江之濱,堂拱西山之勝,北峙鼓鑼,南環列嶼,鴻漸後擁,天馬前迎,嶝山作枕。” 這不僅賦予祠堂神圣的宇宙觀合法性,也印證了前浯一帶海域(即今翔安與金門之間)古稱“浯江”的歷史地理信息。
尤為重要的是,捐款名錄中鄭、陳、楊、林、吳等多姓并列,清晰表明英烈堂并非單姓宗族的私祠,而是整合整個鄉社的公共信仰中心。在宗族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的傳統鄉村,共同修建與維護此類信仰場所,正是協調社群關系、促進地域團結的關鍵機制。而名錄中出現的“清花萬成裕鴉片稅司”,則如一枚刺眼的時代印記,揭示了晚清殖民經濟如何通過鴉片貿易與稅厘制度,無聲滲透至中國基層社會的毛細血管之中。
三,展現了閩南常見的神祇層累現象
為何兩座原祀“圣侯”的廟宇,先后改成供奉準提菩薩與池王爺的廟宇?這恰是閩南民間信仰“實用主義”與“包容性”的絕佳體現,其過程并非簡單取代,而是一種“功能的疊加與融合”。
如相較于作為地方保護神、帶有濃厚英雄崇拜色彩的“圣侯”,準提菩薩以其感應靈驗、滿足現世利益的佛教特質,提供了更個人化、普世化的精神訴求。當社會趨于穩定,民眾需求多元化,引入準提菩薩便能極大拓展廟宇的“靈驗”范圍與吸引力,使香火更為旺盛。
![]()
![]()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