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紅星新聞記者耗時月余,臥底進入兩家論文中介機構。一家機構提供的內部資料顯示,機構為幫客戶刊發論文,能為客戶憑空開具會議邀請函、參會證明等文件。這家機構負責人稱,公司去年累計為客戶運作發表論文13萬篇,年收入超8000萬元。另一家中介機構的內部資料中登記了近110個所謂“合作期刊”名錄,機構負責人表示,其中一些與機構“獨家合作”的期刊,論文不經機構投稿就不會被錄用。
- (10月13日紅星新聞)
當一家中介機構一年“運作”13萬篇論文、獲利8000萬元,當“非關系稿不錄用”成為部分期刊的潛規則,我們所面對的不僅是一條論文買賣的灰色產業鏈,更是學術評價體系失范的深層危機。紅星新聞的報道,不僅揭開了論文中介的運作黑幕,更將“以論文論英雄”的評價邏輯推上審判席。
誰在購買論文?調查數據指向兩個關鍵群體:醫護人員占比很高,教師緊隨其后。他們并非天生熱衷于“學術造假”,而是被僵化的考評機制所裹挾:從某醫院要求臨床醫護發表2–3篇論文,到某學校將論文作為高級職稱評審的“一票否決項”,手術刀和教鞭被迫為論文指標讓路。在科研資源匱乏的現實下,在教學工作十分忙碌的當下,一些人只能選擇“花錢過關”。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付費作者”中,不乏最終戴上“專家”“教授”頭銜者,讓學術榮譽淪為可議價的商品。
“買來的論文”或許能換來一時之利,卻侵蝕著學術與職業的根基。個人花錢買一篇核心期刊論文,能換來職稱晉升與薪資上漲;中介與期刊形成“獨家合作”,一起從中牟利。反而是那些“真會寫論文的人”卻找不到了“可以發表的地方”。于是也就有了那些奇葩的論文,諸如“52例輸卵管妊娠男患者”之類的荒誕論文頻現,不僅摧毀數據可信度,更傷害公眾對醫學、教育等關鍵領域的信任。
亂象之根源,在于“唯論文”思維對評價體系的全面占領。從高校到醫院,從科研崗到行政崗,論文數量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硬通貨”。這種“一刀切”的指揮棒,不僅助長了學術浮躁,更催生出一條從偽造證明到“合作期刊”的完整灰色產業鏈:學術發表,不再是研究成果的傳播,而成了中介與期刊合謀的牟利工具。
終結亂象,必須“破立并舉”。“破”要堅決:對中介機構、合作期刊開展專項治理,公開學術不端黑名單,提高違規成本;“立”要務實:推動評價體系回歸實績本質。浙江已試行“臨床為主、科研為輔”的分類評價,安徽職稱制度改革后,允許教案課件等可替代論文。
只有讓醫生比拼醫術,教師專注育人,科研人員深耕專業,才能讓“13萬篇論文賺8000萬”的荒誕真正退出歷史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