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貂皮大衣用水洗,洗壞了還退貨,這誰能忍?
近日,女店主賣出一件價值2000元的貂皮大衣,并且明確向顧客說明衣服不能水洗,可沒想到的是,女子收到貂皮大衣后直接將衣服丟進洗衣機,導致衣服縮水直接報廢。
如今后續來了,女店主驅車300里討要說法,賣家身份被扒,警方介入。
![]()
參考圖片
憋屈賣家
這事兒,說起來真有點憋屈。
主角是一位在濟南開了十多年服裝網店的王女士,經驗老道,按理說見過的風浪不少。
可這次,她栽在了一件價值2000塊的貂皮大衣上,而且栽得莫名其妙。
這筆訂單發生在10月21日,買家是濟寧嘉祥縣的一位二十多歲的呂姓女子,還是個“寶媽”。
交易過程起初順風順水,王女士這邊,發貨前特意錄了視頻,畫面里的大衣皮毛蓬松,吊牌完整,品相堪稱完美。
![]()
10月24日,買家簽收。
沒過多久,客服還收到了她的評價,表示挺合身,一個字都沒提不滿。王女士心想,這單生意穩了。
誰能想到,反轉來得如此突然。
五天后的10月29日,后臺叮咚一聲,買家發起了退貨申請。
王女士起初沒多想,以為就是常規的“七天無理由”,畢竟做電商的,誰沒遇到過退貨呢。
她爽快地點了同意,等著衣服回來。
![]()
可當退貨的包裹打開時,王女士傻眼了。
箱子里躺著的哪里還是那件蓬松柔軟的貂皮大衣?皮質變得像塑料一樣僵硬,完全失去了彈性,內襯上還有白花花的、疑似洗衣粉的殘留物。
更關鍵的是,吊牌也沒了。
這衣服算是徹底廢了,王女士把衣服拿給專業人士看,結論是這件皮草被水洗過。
![]()
皮草含有蛋白質纖維,是絕對不能碰水的,一旦下水,毛鱗片閉合,皮質硬化,這種損傷是永久性的,神仙也救不回來。
這件價值2000元的大衣,別說二次銷售了,連塊抹布都不如!
![]()
驅車300里,警方介入
王女士的第一反應是溝通,她并不想小題大做,畢竟做網店這么多年,她見過太多誤會。
有人拍錯尺碼,也有人因為快遞破損而誤會賣家。
她拿起電話,語氣平和地詢問對方:“您是不是不小心洗過衣服了?”
買家卻一口否認,聲稱“收到的時候就這樣”。
王女士聽出語氣里那份理直氣壯,心里十分不舒服。
![]()
為了確認,她又追問了幾句,結果對方的說法開始前后矛盾,一會兒說“衣服本來就臟”,一會兒又說“我只試穿了一下”。
接下來的幾天,情況急轉直下。
電話無人接聽,微信被拉黑,溝通的渠道徹底斷了。
王女士這才明白,自己恐怕碰上了“職業退貨黨”。
![]()
這些人鉆的,就是電商平臺規則的空子。
所謂“七天無理由退貨”,本意是讓消費者放心購物:東西不合適、不喜歡都能退,這曾是電商建立信任體系的重要支撐。
但隨著“極速退款”機制的推出,平衡被打破了,平臺為了提升用戶體驗,選擇在買家提交退貨申請后立即退款,錢幾乎秒到買家賬戶。
賣家還沒等到貨退回來,錢已經沒了。
等貨一到,往往就成了“破的”“臟的”甚至“假貨調包”的殘次品。
![]()
王女士回憶起那天拆開退回包裹的瞬間,衣服上殘留著明顯的洗滌痕跡,吊牌也被剪掉,包裝被隨意塞回盒子里。
她拍照上傳證據、聯系客服說明情況,卻被告知“系統自動退款,需進一步核實”。
那一刻,她真正感受到了平臺規則的失衡:明明是受害者,卻要舉證、等待、上訴,而那位買家早已攜款而去。
她說:“平臺的初衷是好的,可有些人把信任當成漏洞。規則如果沒有底線保護,傷的終究是老實做生意的人。”
這次事件中,這位買家就是這么操作的,先正常簽收表示滿意,麻痹賣家。
![]()
然后在“七天無"理由”期限的最后關頭申請退貨,再把一件已經損壞的商品寄回,錢到手,人消失。
面對人財兩空的局面,王女士唯一的希望就是平臺仲裁。
她把自己能拿出的所有證據都整理好,提交了上去。
這里面有發貨前證明大衣完好的視頻,有退貨開箱時全程錄下的監控錄像,還有損壞前后狀態的清晰對比圖。
她覺得,這套證據鏈條已經形成了完美的閉環,事實清楚,責任明確,平臺沒理由不主持公道。
![]()
可是,她等來的,是平臺冰冷的系統通知,申訴被駁回,理由是“證據不足以證明買家責任”。
王女士不服,再次申訴,提交了更詳盡的說明。
結果,第二次駁回,理由一字不改。
平臺最終的判決,是依據規則將2000元貨款退給了買家。
這個結果讓王女士徹底懵了,她想不通,如果連發貨視頻、開箱視頻、實物損壞都不能算證據,那到底什么才算證據?
這件事傳到網上,很多網友也發出了同樣的疑問:“這都算證據不足,是想讓賣家在快遞盒里裝個攝像頭全程直播嗎?”
![]()
平臺的機械裁決,和賣家提供的確鑿證據形成了強烈的諷刺。
這不僅僅是2000塊錢的事,更摧毀了一個十年老店主對平臺公正性的最后一點信任。
電話不通,平臺不管,王女士被逼到了墻角。
她后來對記者說,自己就是“不蒸饅頭爭口氣”,咽不下這口惡氣。
11月1日,她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
她關掉店門,開上車,從濟南出發,驅車近300公里,直奔買家所在的濟寧市嘉祥縣麒祥景苑小區。
因為不知道具體門牌號,她甚至先去了當地的萌山派出所求助。
民警的答復很無奈,他們將此事定性為“經濟糾紛”,表示公安機關無法強制介入,最多只能幫忙進行人道主義協調。
在聯系買家時,對方以“在家奶孩子”為由,拒絕出面溝通。
![]()
所有官方和常規渠道都走不通了,于是,小區里上演了堪稱魔幻的一幕。
王女士拿著一個擴音喇叭,開始在小區里循環喊話。
她把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公之于眾,提到了買家的姓氏、二十多歲的年齡,以及“寶媽”的身份。
![]()
輿論瞬間炸裂,迅速兩極分化。
一部分人拍手稱快,認為王女士是“被逼無奈的英雄”,她的行為雖然極端,但卻是弱者在維權無門時最直接、最有效的反擊。
“我支持賣家因為現在生意很難做,買家如果覺得不合適可以吊牌未取不影響二次銷售情況下退貨,水洗后皮質確實會變硬皮草就報廢了!”
“不知為什么,在這一事件中,我更加支持賣家。買賣雙方都應該講誠信,不只是商家的事情,買家也應該講誠信。賣家報警處理,買家就應該出面解決,不敢出來,明顯是心虛!”
![]()
但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種行為已經“越界”,涉嫌侵犯他人隱私和噪音擾民,屬于以錯制錯。
“再怎么不對,都不應該跑到人家家里,萬一雙方見面,發生爭吵,很容易出事情!”
“這對于小區其他住戶來說,妥妥擾民啊!雖然才七點多,但家里有小寶寶的,會嚇著孩子的!”
很快,買家以“侵犯隱私”為由向平臺投訴,王女士發布的維權視頻被下架。
她自己也意識到了問題,刪除了含有對方個人信息的原視頻,換上了打碼版本。
![]()
筆者認為
買家雖然拿回了2000塊錢,卻在當地被扒了個底朝天,被網友們形容為遭遇了“社會性死亡”。
而賣家王女士,耗費了巨大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身心俱疲,至今仍在準備材料,打算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把這場戰爭延續下去。
貂皮大衣事件敲響了警鐘,電商平臺不能只做“流量的裁判”,更要做“公平的守護者”。
如果平臺繼續缺位,不能在復雜的個案中引入更人性化、更負責任的判斷機制,那么,類似的“喇叭喊話”式維權,恐怕不會是最后一次。
![]()
參考信源
極目新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