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圈里有句俗話,清北之下眾生平等,說到底國內除了top2之外,其他的高校雖然也很強,但是都跟清北才有差距,不管你是華五、C9,還是什么建筑老八校、某某七子,還是什么兩電一郵、兩財一貿……都沒得比。
那么刨除掉清北,誰是top3高校呢?可愛的是top3實際上是五所學校,其實也就是華五,浙大、上交和復旦、中科大、南大,都認為自己是top3,為啥因為這幾所高校也很糾結,學術上沒有清北強,但是又不想跟西哈為伍,說自己是985,那沒意思,于是就說自己是top3,當然說華五也正常。
![]()
其實要說起來大家心目中的top3,肯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因為無論是從學術、還是就業質量、或者其他數據上來分析,都各有不同。譬如上海的家長肯定認為上交是,而浙江的家長肯定認為浙大是……
不過筆者看這幾年的發展,認為中科大和南大不如浙大、上交和復旦。
![]()
我們只看另外一個角度。學校的院士數量,哪所學校更強?兩院院士,被視為學科“定海神針”的頂尖學者,不僅是科研實力的象征,更是高校爭奪國家戰略資源、構建學科高地的關鍵籌碼。特別是院士手里的資源,一個人帶活一個學校的整個專業都是很正常,其徒子徒孫這些小老板就能帶出來一個行業。
由于2025年的院士增選結果還沒出,里面存在不小的變數,我們只看2015年至2023的數據,這些年間,浙江大學以16位新增院士領跑,上海交通大學以15位緊隨其后,復旦大學則以7位暫居第三。
![]()
浙江大學16位新增院士中,數學與計算機領域各占2席,物理、化工、農業工程等領域多點開花,形成“基礎學科+新興技術”的綜合節奏。但是需要注意2023年當選的包剛院士一直在浙江大學工作,參選時兩個單位,他提出的“多頻穩定算法”被寫入國際教材,其團隊在衍射光柵問題上的突破,直接推動浙大數學科學學院進入全球研究機構前列。
而計算機領域兩位院士,從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領銜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到阿里達摩院與浙大的聯合攻關,計算機學科已成為浙大王牌專業。
![]()
上海交通大學的15位新增院士中,物理學科獨占3席,可見交大對基礎學科的關注和發展,2021年當選的賈金鋒院士,堪稱交大物理學科崛起的標志性人物。在拓撲超導量子計算領域深耕二十年的學者,不僅帶領團隊在《自然》《科學》發表5篇論文,更主導建設了李政道研究所拓撲超導量子計算實驗平臺——這個投資數億元的“國之重器”,讓交大在量子科技競賽中占據先機。賈金鋒的當選,標志著交大物理從“應用導向”向“基礎前沿”的戰略轉型,其團隊在量子材料設計上的突破,直接服務于國家“量子信息科技”重大專項。
![]()
交大的另一張王牌是“醫工交叉”。2021年當選的范先群院士,作為眼科專家,卻帶領團隊在眼眶病內鏡導航手術系統上取得突破,這種“臨床需求驅動技術創新”的模式,讓交大醫學院的科研轉化率位居全國前列。
![]()
與浙大、交大的“規模效應”不同,復旦大學院士數量較少,數學學科獨占2席,且均來自動力系統與數論等純基礎領域。如2023年當選的沈維孝院士,是國際動力系統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在實一維雙曲系統稠密性猜想上的突破,被菲爾茲獎得主斯梅爾列為“21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問題之一”。
![]()
復旦的另一優勢在于“文理交融”。2021年當選的李駿院士,作為代數幾何專家,卻同時擔任上海數學中心主任,推動數學與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的交叉研究。這種“基礎學科+人文社科”的融合,在復旦已形成傳統:從蘇步青創立的數學討論班,到謝希德推動的物理學與哲學對話,或許復旦相信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于學科邊界。正如復旦校長所言:“我們不追求院士數量的絕對領先,但要求每位院士都能成為學科方向的引領者。”
那么您覺得誰是您心目中top3中真正的top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