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鎖鑰,原指北城門上的鎖和鑰匙,后比喻北方的邊防要地或軍事重鎮(zhèn)。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
鄭文公三十六年(前637年),晉國公子重耳逃亡時路過鄭國,正卿叔詹認為重耳日后必成大業(yè),建議鄭文公以禮相待,但被鄭文公所拒,叔詹便又勸說鄭文公將重耳殺死,以免留下后患,結(jié)果又被鄭文公所拒。
鄭文公既沒有選擇禮遇,也沒有選擇殺死重耳,而是派人關(guān)閉了城門,不許公子重耳入城,重耳聽說后,怒而改道前往楚國。次年春,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到晉國殺死晉懷公,繼承國君之位,是為晉文公。
![]()
鄭國早年也是中原大國,但自鄭莊公以后國力衰弱,又身處四戰(zhàn)之地,只能依附于周邊強國。齊桓公在位時,齊國為中原霸主,鄭國依附于齊國,齊桓公去世之后,齊國陷入內(nèi)亂,國力迅速收衰退,鄭文公于是又轉(zhuǎn)而依附于楚國。
晉文公重耳即位之后,對內(nèi)任用賢臣,實行通商寬農(nóng)、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創(chuàng)立三軍六卿,富國強兵,使得晉國國力大增;對外則聯(lián)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wèi),平定周王氏子帶之亂。天下開始進入晉楚爭霸階段。
![]()
鄭文公四十一年(前632年),鄭國幫助楚國攻打晉國,晉、楚兩國在衛(wèi)國城濮地區(qū)展開大戰(zhàn),晉文公兌現(xiàn)當年流亡楚國時許下的“退避三舍”諾言,令晉軍后退,躲避楚軍鋒芒,楚將子玉見狀率軍冒進,結(jié)果慘敗于晉軍。鄭文公見到楚國戰(zhàn)敗,遂轉(zhuǎn)頭向晉國求和,與晉文公在衡雍訂立了盟約。
同年,晉文公以周襄王之命召集諸侯,與齊昭王、宋成公、魯僖公、蔡莊侯、鄭文公、衛(wèi)叔武及莒子在踐土?xí)耍囟纱顺蔀榱舜呵飼r期的又一位霸主。
![]()
次年,晉文公又與王子虎、宋公孫固、齊國歸父、陳轅濤涂、秦小子憖,會盟于翟泉,鞏固“踐土之盟”的同時,開始謀劃討伐鄭國,以阻止楚國北上爭霸。
鄭文公四十三年(前630年)九月,晉文公和秦穆公出兵圍攻鄭國。鄭文公在佚之狐的建議下,派燭之武對秦穆公陳述利害,說,“滅掉鄭國,對于晉國而言得到了好處,而對秦國卻沒有利益。晉國的強大,反而是秦國的憂患啊。”
秦穆公認為此言有理,于是與鄭國結(jié)盟,并派杞子、逢孫、揚孫留在鄭國協(xié)助戍守,然后撤軍回國。晉文公難以單獨支撐,隨后也撤軍。
![]()
鄭文公四十五年(前628年),晉文公和鄭文公先后去世,杞子從鄭國派人告訴秦穆公,說自己已“掌其北門之管”,聲稱只要秦國秘密派兵前來,有自己作為內(nèi)應(yīng),便可以輕松占領(lǐng)鄭國的國都。
秦穆公認為機不可失,不顧蹇叔和百里奚的勸阻,執(zhí)意派遣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shù)及白乙丙三人率兵進攻鄭國。秦軍橫穿成周北部,于次年春進入了與鄭國相鄰的滑國。
![]()
秦軍在滑國遇到了在當?shù)亟?jīng)商的鄭國商人弦高,弦高送給秦軍四張熟牛皮和十二頭牛,對秦軍謊稱說,“我們君王知道你們要來,特派我送來一批牲畜犒勞你們”,同時派人向鄭穆公報信。
孟明視、西乞術(shù)、白乙丙三位將軍聽聞此言,認為鄭國既然知道自己要來進攻,必然已經(jīng)有所準備,繼續(xù)打下去不是明智選擇,于是在攻破滑國之后就撤軍回國。
此時晉文公還未下葬,太子姬歡得知滑國被攻破后大怒,迅速調(diào)遣大軍在崤山堵截秦軍,最終三萬秦軍慘遭全殲,秦將孟明視、西乞術(shù)、白乙丙被俘。
![]()
在秦晉大戰(zhàn)的同時,鄭穆公接到弦高報告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門查看,發(fā)現(xiàn)杞子的軍隊“束載、厲兵、秣馬矣”,果然已經(jīng)做好了戰(zhàn)斗準備。于是派人向杞子說:“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們的孟明就要來了,你們跟他走吧!”杞子等人見事情已經(jīng)敗露,便分別逃往齊國和宋國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