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3136字 | 閱讀需11分鐘
![]()
![]()
提及蘇州城北的相城,這片依偎著陽澄湖的土地,自宋元以來便在文獻中留下了清晰的地名印記,更藏著兩千余年的歷史回響。
據現存文獻考證,“相城”在宋元時已作為地名使用。宋末元初俞琰,曾寫下“相城靈應道院屏風,俞巖隱所畫魚龍,主首蘇蕙巖索余題,遂書于屏間。”《題相城馬氏山水圖》,直接提及 “相城”;元代鄭元祐《白鶴觀祠堂記》與《平江路總管致仕張公壙志》,也分別以“張氏,世居吳之相城。”“張氏,世占吳都籍,而為長洲之相城人。”的記載,佐證了這一地名的存在。
關于“相城”因何得名,流傳至今的說法并不算少。梳理文獻可見,至少有四種觀點頗具代表性,或與伍子胥筑城的典故相關,或與歷史人物的稱號相聯,每一種都承載著不同時期的地域記憶。


一、相土嘗水,象天法地
《相城區志》:“2500多年前,吳王委派伍子胥至陽澄湖畔‘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欲修筑城池,后因地勢低洼作罷,‘相城’由此得名。”《蘇州市相城區20年發展圖志》:“因春秋吳國大臣伍子胥在陽澄湖畔‘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相其地,欲筑城于斯’而得名。”相城區政府網站“相城概覽”:“相城因春秋時期吳國大臣伍子胥在陽澄湖畔‘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欲筑城于斯’而得名。”
“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出自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子胥乃使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陸門八,以象天八風,水門八,以法地八聰……立閶門者,以象天門通閶闔風也。立蛇門者,以象地戶也。
![]()
趙曄《吳越春秋》
“相其地,欲筑城于斯”,出自姚元桂《相城沿革》(民國《相城小志》卷首):舊傳戰國時吳王闔閭相其地,欲筑城于斯,因地土卑下、濱臨洋澄湖去之。
按,“戰國”誤,應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吳王闔閭,卒于公元前496年,為春秋末吳國國君。
![]()
姚元桂《相城沿革》

二、相地嘗土,下濕乃止
明正德《姑蘇志》:“相城,在長洲縣東北五十里。相傳子胥初筑城時,先于此相地嘗土而城之,下濕乃止,其地因名。”明隆慶《長洲縣志》記載與此一致。
![]()
明正德《姑蘇志》
明末清初姚士蘅《相城記序》:“獨惜筑城不克而空還,吳相國之遺蹤安在。”自注:“伍子胥為吳相,初欲筑城于此,因旁湖土濕,只相其地土而去,故名相城。”
![]()
姚士蘅《相城記序》
清王時敏《靈應觀碑記》:“相傳春秋時伍子胥為闔閭筑城,先于此相地,以下濕故止,遂名相城。”王時敏《增建集元堂文昌閣記》:“長洲縣治東北五十里,相傳子胥為闔閭筑城,先于此相地,因名相城。”姚士蘅、王時敏兩人表述,均與明正德《姑蘇志》一脈相承。
![]()
王時敏《靈應觀碑記》
![]()
王時敏《增建集元堂文昌閣記》

三、相為子胥之稱號
清王謇《相城小志序》:吳民世稱子胥為伍相,以越搖君、古巴王搖城、巴城之例推之,即以相為子胥之稱號,亦無不可,正不必援《公劉》“相其陰陽”《洛誥》“來相宅”之義曲為之解也。
![]()
王謇《相城小志序》
需注意,“相土嘗水”“相地嘗土”之“相”,均為動詞,意為“考察、勘察”,這與《詩經》《尚書》等先秦文獻用法一致。如《詩經·大雅·公劉》:“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尚書·周書·洛誥》:“公不敢不敬天之休,來相宅,其作周匹休。”
王謇的說法,“相”是名詞(特指 “相邦” 之職,古代輔佐君主的高級官員)。伍子胥為吳國大夫,后世尊稱為“吳相”或“伍相”,這一稱謂在宋元明清地方文獻中多有記載或體現。
北宋范仲淹《寄贈林逋處士》:“吊古夫差國,懷賢伍相津。”王禹偁《響屐廊》:“可憐伍相終死諫,誰記當年曳履聲。”元至正《琴川志》:“南沙鄉,在縣西北……第十四都,管里三……伍相”,“第十五都,管里五……伍相”,“端委鄉,在縣東北……第十七都,管里四,伍相……”。明吳寬《張氏建樓上梁文》:“胥口當門,慨吳相伍員于百世。”張鳳翼有《重建吳相伍公廟碑》。明正德《姑蘇志》:“伍相庵,在南沙鄉。”明嘉靖《吳邑志》:“吳相伍大夫廟,在本縣盤門內”,又,“胥山……伍相祠,在此山上”。明萬歷《常熟私志》:“伍相庵,在開元鄉,元大德中間”,又,“八赤伍相,八尺”。清顧沅《吳郡名賢圖傳贊》有《伍相國像》。明袁華《盧伯融、秦文仲同集湖光山色樓,分題得陽城湖》:“相國井湮烽火闇,郎官水涸旌旗紅。”釋曉青《伍相祠》詩。類似案例還有巫咸(商代賢臣),后世稱“巫相”,常熟虞山現存“巫相崗”摩崖石刻。
![]()
伍相國像

四、因“相王”其人得名
此說與前一種說法類似,主張“相城”因人而得名。但“相王”具體所指,文獻記載有別,主要有“赤闌相王”“伍相大王”“威相王”三種說法。
1. “相王” 為赤闌相王
赤闌相王,又稱赤欄將軍、南面討擊將軍、擊賊將軍,記載中其名有桑湛璧,又名桑榮、黑墨郝等。相傳其為吳王闔閭筑城時因勞累致死,死后被尊為神,蛇門、西山等地曾建有祠廟。
唐陸廣微《吳地記》:“赤欄將軍墳,在蛇門東。陸無水道,故名赤門。”
![]()
陸廣微《吳地記》
明正德《姑蘇志》:赤闌相王廟,在府治東南赤門內。相傳,王為吳王闔閭筑城,死而為神,洞庭西山亦有祠。神姓桑,名湛璧,蓋不可考。或謂赤闌以廟近赤門,故名。又,《吳地記》云,南面討擊將軍黑墨郝墓,在蛇門里。周敬王六年,筑城而死,今呼赤闌將軍。
清同治《蘇州府志》:國朝織造使嘉祿《記》:赤闌相王,蘇郡城東南隅之里社神也。織造駐札其地,故宮廨中亦奉之為香火神。按,神姓桑,諱湛璧。周敬王時,吳王闔閭從相國伍員議,以梅里卑隘,遷城于蘇筑城。城下有蛟龍窟,水深莫測,績用弗成。神以烏薪數千艘下之,工乃竣,神亦勞瘁以沒。土人感其德,祀之為赤闌將軍。
清俞樾《茶香室三鈔》:國朝顧震濤《吳門表隱》云,相王墳在盤門東城下,古蛇門旁。周擊賊將軍黑墨郝所葬,舟人賽祀不絕。又云,赤闌相王廟,在南園赤門旁,行祠在巴家園。神姓桑,名湛璧,亦名榮。封吳上鄉土谷神、織造都城隍,唐時已建……一在葑門外接官亭,一在洞庭西山……黑墨郝之名不知所本,而后世又作桑湛璧。至今織造署中敬奉之,彌失其真矣。余年來自蘇至杭,必過所謂相王墓者,兒婦輩或舉以問,無以應也。今雖得其大略,然究不能定為何人,當更考之。
![]()
![]()
俞樾《茶香室三鈔》
此外,赤闌相王又稱東明相王。清代金友理《太湖備考》:“赤闌相王,亦稱東相明王。”王謇《宋平江城坊考》:“相傳,為吳王闔閭筑城,見誅死,遂為神……每歲夏至、重五,居民以角抵戲集祠下……今呼東相明王。”
也有觀點認為,赤闌相王即伍子胥。明正德《姑蘇志》:“或云赤闌即赤門,相王即伍相云。”明隆慶《長洲縣志》記載與此同。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又云赤闌即赤門,相王即伍相,姑備錄以傳疑。”
2. “相王” 為伍相大王
明萬歷《常熟私志》:“伍相大王,陳浦。”
3. “相王” 為威相王
明萬歷《常熟私志》:“威相王,東西陶舍。”
以上四種說法,前兩者主張“相城”因事(伍子胥相土、相地筑城之事)得名,后兩者主張因人(伍相、相王)得名,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