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6年,秦國都城咸陽。
一個身披草席、滿身血污的男子,在夜幕掩護下逃出了相國府。他叫范雎,此刻正經歷人生最黑暗的時刻——被主人魏齊誤會通敵,亂棍打得肋骨盡斷,扔進茅廁等死。
誰能想到,十年后,這個從糞坑里爬出來的人,會成為秦國丞相,改寫六國命運。
![]()
《資治通鑒》記載他的故事時,只用了八個字評價:"忍人所不能忍,成人所不能成。"
這八個字,道盡了一個永恒真理: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01、死里求生·范雎·從糞坑到丞相
范雎在茅廁中醒來時,全身骨骼碎裂,動彈不得。
守衛(wèi)以為他已死透,便用草席將他卷起,準備扔到亂葬崗。就在被抬走的途中,范雎強忍劇痛,低聲懇求抬尸的士兵:"若能救我一命,他日必有重報。"
這一句話,用盡了他全身力氣。
士兵動了惻隱之心,將他藏在柴房。范雎在那里躺了三個月,靠啃樹皮、喝雨水活了下來。傷勢稍愈,他便改名張祿,跟隨商人入秦。
在逃亡路上,他忍著斷骨未愈的劇痛;在等待時機時,他忍著寄人籬下的屈辱;在得到秦昭王召見后,他忍著十年深仇,先談天下大勢,不提私人恩怨。
![]()
《資治通鑒》載:范雎初見昭王,"伏地不起,稱病不能拜"。這不是真病,是在試探君王心意。待昭王三次詢問,他才徐徐道出"遠交近攻"之策,一語定天下格局。
十年蟄伏,一朝得勢。范雎官拜丞相,卻沒有急著報仇。他先用三年時間穩(wěn)固權位,整頓朝綱,讓秦國國力倍增。直到羽翼已豐,才設計讓魏齊走投無路,最終自刎謝罪。
有人說范雎陰狠,但《資治通鑒》的評價是:"非有大忍,不能成大謀。"
他下的死工夫,不是一時之勇,而是十年如一日的等待與蓄勢。
02、臥薪嘗膽·勾踐·三千越甲可吞吳
公元前494年,會稽山下。
越王勾踐跪在吳王夫差面前,請求為奴。這位曾經的一國之君,甘愿住馬廄、嘗糞便、當馬夫,只為保全性命,留得青山。
《資治通鑒》記載:"勾踐入吳為臣三年,執(zhí)役不辭,事夫差如父。"
但沒人知道,每天夜里,勾踐都要舔一舔房梁上掛著的苦膽,用苦澀提醒自己勿忘國仇家恨。這一舔,就是二十年。
回國后的勾踐,做了三件常人不能做之事:
![]()
第一,親自耕作,與百姓同甘共苦。貴為國君,卻下田插秧,讓舉國上下看到君王的決心。
第二,十年生聚,獎勵生育。國窮民少,他便以國庫資助,凡生子者賞酒肉,生二子者免徭役,讓人口在二十年間翻了兩番。
第三,十年教訓,厲兵秣馬。白天勸農桑,夜晚練兵戈,積蓄滅吳之力。
《資治通鑒》引范蠡之言:"君王忍辱負重二十載,其志可敬,其行可泣。"
公元前473年,當三千越甲破姑蘇城時,夫差才明白:那個當年跪在腳下的人,下的死工夫比任何人都狠。
他狠在對敵人能屈能伸,更狠在對自己從不手軟。
03、韋編三絕·孔子·五十而學《易》
公元前484年,魯國。
六十八歲的孔子,捧起一部《周易》,開始了人生最后的求學之路。
這部由獸皮繩串聯(lián)的竹簡,被他翻閱得繩斷了三次。史稱"韋編三絕"。
有弟子不解:"夫子已是天下宗師,何必如此苦讀?"
孔子答:"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
他說,自己五十歲才開始真正懂得學習《易經》的重要,若能再給幾年時間,便可少犯大錯。這份求學若渴之心,讓人動容。
《資治通鑒》評價:"圣人之所以為圣,非天賦異稟,實苦學不輟。"
孔子的死工夫,下在了六十歲后的每一天。別人頤養(yǎng)天年,他卻日夜鉆研;別人停止求索,他卻愈發(fā)精進。
最怕的從來不是起點低,而是到了高處便停下腳步。
范雎在糞坑里忍;勾踐在馬廄里忍;孔子在暮年苦讀。
他們的共同點只有一個:在別人放棄的地方,他們選擇死磕;在別人滿足的時候,他們仍在精進。
《資治通鑒》通篇一千三百年歷史,寫盡無數英雄豪杰。但細讀下來你會發(fā)現(xiàn):凡能成大事者,無不是在"死工夫"三字上下足了本錢。
![]()
這死工夫,不是蠻干,而是明知艱難仍要堅持;不是固執(zhí),而是認準方向絕不動搖;不是忍耐,而是化苦難為養(yǎng)分的智慧。
今日之世,我們不必臥薪嘗膽,不必韋編三絕,但那份"下死工夫"的精神,依然是破局的鑰匙。
你想要的富貴,藏在你不想做的那些事里。你渴望的人生,等在你最想放棄的那個路口。
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這八個字,司馬光寫給千年后的你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