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又來了。
今天咱們聊點貨幣的硬核話題,就從民國開始吧。
民國時期的幣制改革,注定是一場沒有底牌的賭博。
所謂的“法幣制”,雖然打著現代貨幣制度的旗號,卻失去了最根本的信用支撐——貴金屬儲備。
紙幣本是一般等價物,必須要有黃金、白銀等硬通貨來背書。
可惜民國政府戰爭頻仍,軍費開支龐大,又要購置來自國外的物資裝備,自然不得不大量動用貴金屬。
更諷刺的是,這些裝備的來源并非中立,而是主要由英美供應日本。
陶行知憤怒地指出:當年侵略中國的日本子彈,有46%來自英美供給。
這意味著民國政府一邊失血,一邊卻被迫掏銀子去買潛在敵人的軍火。
等到1948年,國民黨政府改行金圓券時,新疆地方政府發行的最大面額,居然高達60億。這已不是貨幣,而是印刷紙的鬧劇。
國民政府的覆亡,先亡于現代貨幣經濟,再亡于現代軍事政治。
![]()
一、新中國的接手:毛票子與糧票子
1949年之后,新中國接手的是一個按月通脹超過30%的爛攤子。
那時候的貨幣,老百姓稱之為“毛票子”,因為印多少都不值錢。
政府為了穩定局面,不得不采取雙重措施:
l信用重建——銀行推廣“三白”存款(白米、白面、白銀),讓人們逐漸認可紙幣。
l土地改革——讓農民“耕者有其田”,回歸小農經濟,降低城市經濟波動的傳導效應。
這套組合拳才算是穩住了局面。
很多人誤以為票證經濟是計劃經濟的象征,其實并非如此。
糧票、布票的本質,不是計劃與市場的對立,而是貨幣信用嚴重不足的替代機制。
沒有貴金屬支持的紙幣,必須靠國家信用和實物配給來建立秩序。
所以那些把計劃經濟與通脹簡單掛鉤的說法,完全是后人的意識形態牽強附會。
1949—1950年中國的高通脹,不是市場與計劃的選擇,而是一個“貨幣失信”的歷史必然。
都是承接了民國的爛攤子。
![]()
二、工業化與統購統銷的無奈
1953年,中國進入“一五計劃”,蘇聯大規模援助生產線,工業化速度驚人。
問題是:城里人口迅速膨脹,但糧食不足。
農民不愿意跟政府做生意,城里人沒糧食吃,怎么辦?
陳云提出過七八種方案,最后中央別無選擇,只能搞統購統銷。
這并不是意識形態的狂熱,而是現實的無奈。
如果沒有糧食供應,工業化就會癱瘓。
很多人把票證、統購統銷看作僵化的計劃經濟象征,實際上它們是歷史條件下的不得不然。直到1992年,中國財政實在撐不住巨額補貼,才徹底放棄票證制度。
三、蘇聯的“慈父”與大饑荒的另一面
1950年代,中國與蘇聯的關系經歷了蜜月、裂痕與徹底翻臉。
1957年,“一五”剛完成,“二五”剛開始,蘇聯突然全面停止援助,要求中國償還債務。
問題在于,償還的方式不是現金,而是稀缺礦產品和農產品。
這意味著1959—1961年的三年大饑荒,并不只是國內政策失誤那么簡單,更有“給蘇聯還債”的外部壓力。
否則就會遭受核打擊的威脅。
在這種國際局勢下,中國不得不通過“高級社制度”推動合作化農業。
因為要保證拖拉機等工業設備有人用,也要用農業集體化換取工業化的穩定性。
![]()
四、城鄉剪刀差與真正的無產者
在整個20世紀的經濟轉型中,有一個被長期忽視的事實:農民才是中國真正的無產階級。
城市人口享有票證和補貼,而農民在承擔巨額負擔的同時,卻幾乎沒有任何保障。
他們收入低、貨幣化程度低,基本停留在自然經濟階段。
農民的忍耐與犧牲,成了國家工業化最重要的資本。
到了1980年代,城市人口逐漸形成“中產”,但農民依舊弱勢。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改革開放后,最先釋放的政策紅利,是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
五、美國的金融武器:不用派兵的戰爭
美國的手段從來不是直接出兵,而是通過金融與能源進行控制。
邏輯很簡單:
你依賴進口能源;
我制造一次能源價格暴漲;
你國內立刻出現嚴重通脹;
制造業崩潰、失業潮、社會動蕩;
你的貨幣信用坍塌;
最后我的美元資本進來,把你剩下的資源性資產和生產性資產,低價買走。
這種“貨幣化掠奪”,才是真正的現代戰爭。
蘇聯的解體,本質上就是沒有完成貨幣化轉型,被美元收割。
西方宣傳說是因為意識形態失敗,那不過是掩蓋真相的故事罷了。
![]()
六、中國的應對:貨幣主權就是國家主權
今天的中國,仍然強調“貨幣主權是國家經濟主權的核心部分”。
人民幣的國際化沒有明確時間表,正是為了不給敵人可乘之機。
人民幣信用的核心,并不是黃金儲備,而是國家的穩定與政治強權。
美國的美元背后是全球軍事霸權,中國的人民幣背后是國家治理與長期穩定。
貨幣信用從來不是抽象的金融學問題,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博弈。
金融資本全球化的時代,幣權就是核心權力。
美元靠無限增發薅全世界羊毛,中國靠本幣管控守住底線。
這就是21世紀最本質的對抗。
![]()
結語:從“毛票子”到人民幣的故事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看到:
民國的崩潰,是貨幣失信的直接結果;
新中國的穩固,是靠土地改革與票證制度重建秩序;
工業化的推進,農民的犧牲不可或缺;
蘇聯的援助與背叛,塑造了中國的獨立性;
美國的金融霸權,逼迫中國強調貨幣主權。
如果說現代化是一場修羅場,那么中國的現代貨幣史,就是在血與火中走出的一段生存史。
人民幣之所以堅挺,不只是紙幣上的數字,而是億萬國民的犧牲與國家的政治意志。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