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份,紅一、紅四方面軍在會寧會師后,紅四方面軍沒有做任何休整,方面軍的領導在懋功一別,相互間還沒來得及見面。紅四方面軍主力就匆匆地向黃河邊開進,伐木造船、準備渡過黃河。按理說,長征剛剛結束,紅軍主力應該統一行動,鞏固陜北根據地。為什么要急于分開?過去的說法是:張國燾不愿意與中央會合,擅自命令紅四方面軍主力西進。連彭德懷在回憶中都說到:如果沒有張國燾搗亂,把紅四方面軍主力西進到河西走廊,2萬多人被馬家軍全部殲滅,否則,三個方面軍還可以保存7萬人左右。
然而,在權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中:1936年10月25日,按照中共中央和軍委的部署,紅四方面軍第30軍、第9軍、第5軍渡過黃河,準備執行寧夏戰役計劃。這樣看來,紅四方面軍主力西渡黃河,并不是張國燾個人的決定,而是奉中共中央和軍委的命令。
![]()
三軍會師之后,蔣介石為了“攘外必先安內”,決心趁紅軍立足未穩,調集重兵將紅軍圍殲在陜甘寧地區。張學良不愿意打內戰,但又不能違抗蔣介石的命令,于是就向中央高層通報了這個情況,表示將盡量拖延,并建議紅四方面軍迅速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
國民黨的大軍壓境,紅軍再一次面臨著生死關頭,派彭德懷指揮西征戰役,占領寧夏,打通和蘇聯的聯系,取勝的把握并不大。如果拿現有的紅軍去和蔣介石硬拼,這不是中共中央的作風,在那些日子里,中央想方設法延遲國民黨軍的進攻,為紅軍尋找新的出路。毛主席、周恩來、朱德、徐向前、賀龍等都利用自己的關系,給國民黨大員和社會名流寫信,做統一戰線工作,表示紅軍愿意與他們建立聯系。8月25日,中共中央發表《致中國國民黨書》,向蔣介石伸出和解之手。明確表示: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派出自己全權代表,同貴黨的全權代表一起開始談判,訂立抗日救國的具體協定。總而言之,只有三個字:打不得。如果此時,真的與國民黨打起來,長征保存下來的紅軍寡不敵眾。如果陜北站不住腳,紅軍還能到哪里去?當時紅軍真的是處在千鈞一發的危難關頭。
煞費苦心地游說,并沒有解除陜北蘇區面臨的軍事威脅,蔣介石沒有改變立場,盡管日軍入侵,國難當頭。但他還是要堅持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先消滅紅軍,再去對付日本人。現在好不容易把紅軍圍困在陜北,絕不放棄這個機會。1936年10月16日,蔣介石下達“進剿令”,國民黨西北綏靖公署主任兼第三路軍總司令朱紹良發布了“剿匪計劃綱要”,命令各部隊向紅軍發起總攻,蔣介石飛抵西安坐鎮,親自監督執行他下達的“進剿令”。國民黨來勢洶洶,先后占領華家嶺、會寧、通渭、靜寧等地,紅5軍副軍長羅南輝遭敵機轟炸,壯烈犧牲。
既然和談沒有希望,那么,中央就要為紅軍尋找新的出路。于是,紅四方面軍主力不得不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寧夏戰役計劃:三個方面軍合力占領寧夏,打通和蘇聯的陸上交通,建立西北國防政府)。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原本計劃是3個方面軍全部西渡黃河,紅四方面軍只是先頭部隊。
1936年10月28日,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紅四方面軍的紅9軍、紅30軍渡過黃河之后,留下紅5軍看守渡口和船只,率領部隊向一條山殺去,配合一方面軍奪取寧夏。然而,短短十天之內,黃河東岸的情況急劇變化,胡宗南占領黃河東岸,而黃河西岸在此前已經被關麟征占領,徹底切斷了紅一、紅四方面軍之間的聯系,后續部隊想渡過黃河已經不可能,寧夏戰役計劃就無法實施。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中央就不得不重新調整部署。
11月8日中央秘密制訂了《作戰新計劃》,準備向陜南、山西和鄂豫皖發展。以一部分兵力佯示紅軍欲北渡黃河,吸引胡宗南等北進寧夏。然后紅軍主力南下,擴大紅軍和給養問題。待適當的時候,再進山西。如果不能與閻錫山達成妥協,在山西站住腳,就實行第二步,出冀魯豫之交;再南渡黃河,第四步到皖魯;第五步到鄂豫皖;第六步到鄂豫陜,最后轉至西北。徐向前、陳昌浩所部組成西路軍,在河西創立根據地、直接打通遠方為任務,準備以一年至兩年完成之。
這個由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博古、林育英制訂的計劃只通知了朱德、張國燾、彭德懷、賀龍、任弼時五個人,這個秘密計劃除十人之外,紅軍各級指揮員都不知道,張國燾也沒有通報徐向前、陳昌浩。西路軍西進,主要就是為了隱蔽陜甘紅軍的戰略企圖,調動和迷惑敵人,保證河東部隊實施戰略新計劃。
西路軍先后占領了永昌、山丹,而陜北的紅軍情況卻越來越危急,被國民黨大軍壓得喘不過氣來,中央軍、東北軍、西北軍和各地方軍閥,胡宗南、關麟征、馬鴻逵、馬鴻賓、馬步芳、李仙洲等指揮的260個團,把陜北根據地重重包圍。蔣介石見紅軍長征之后,疲勞衰弱,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恢復,他要抓住這個機會將紅軍一舉消滅。
雖然三軍會師是原本是一件好事,但隨之而來的生活困難著實讓中央發愁,吃穿用的都嚴重匱乏,紅軍各部隊都沒有辦法維持最低的生活需要。紅軍再次面臨著巨大的危險,貧窮落后的陜北缺衣少食。張國燾到陜北之后,發現這里比他想象的還要困難,蓮河灣一帶在陜北是比較富裕的地方,但依舊人煙稀少、糧食有限。保安是我見過的縣城里邊兒最荒涼的一個,它的規模不及長江下游的一個集鎮,連年天災,房屋大多數已經倒塌。街上通常是紅軍戰士多于老百姓,糧食只要一年豐收,就能夠吃三年,但是這樣的好年景卻是百年難遇。(出自張國燾回憶錄)
保安說是1個縣城,卻只有百把人口,縣政府是一個破窯洞,縣衙內只有四五個人,除了縣長,有一個收發兼秘書,一個伙夫,還有一兩個干雜事的人。站在保安高處四看,一望無際的高原上點綴著幾座破廟和屈指可數的破窯洞,真是名副其實的窮窩窩。彭德懷電告中共中央:山城堡勝利后,馬上進入冬天,國民黨暫時轉入守勢,我們應該趁機整理部隊,請中央準備兩個月的經費,共需30萬元。”
30萬對于中央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根本辦不到,由于軍費缺口太大,天氣越來越冷,很多紅軍戰士還穿著長征前的破爛衣服。紅31軍蕭克向彭德懷匯報:“我軍給養除后方直屬隊外,生糧二天,干糧三天。草鞋每人平均一雙,帽子五分之一,鞋子四分之一,大衣七分之一。”11月30日,紅4軍陳再道向彭德懷匯報:“我們有個別逃亡掉隊,部隊無經濟,柴菜困難,可否發給一部分經費?”
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圍困和紅軍內部的困難,中共中央非常憂慮,現在唯一的辦法只有制止國民黨的進攻,為紅軍求得喘息的機會,改善惡劣的生存條件,才能扭轉被動的局面。于是,中共中央就商量再次與國民黨進行談判,起草了一份《國共兩黨抗日救國協定草案》,表明中共中央態度,只要蔣介石允許紅軍的存在,中共愿意接受國民政府的領導,同國民黨軍隊聯合抗戰。指示在上海進行地下工作的潘漢年,立即到南京與陳立夫、陳果夫秘密接觸。表達了中共中央愿意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礎上與國民黨合作,只要蔣介石停止對紅軍的進剿,紅軍接受改編,與國民黨軍隊一起開赴抗日前線。
![]()
陳立夫向蔣介石轉達了中共的建議,但是蔣介石不允許紅軍的存在,一定要把紅軍置于死地,他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條件:“紅軍只能保留3個師,師長以上一律遣送出洋,軍事將領按才使用。”這樣苛刻的條件,中共中央肯定是沒有辦法接受的,既然談判沒有希望,又面臨四面包圍的巨大壓力,坐以待斃總不是辦法,中共中央決定實施戰略新計劃,放棄陜北蘇區向山西、陜南轉移,這是一個關乎全局和紅軍命運的大事,等于進行第二次長征。
為了避免紅軍與東北軍、西北軍造成誤會,發生軍事沖突,11月30日,中共中央就向張學良通報了這次秘密計劃,沒有想到張學良力排眾議,要紅軍就地堅持,不要進行戰略轉移。他說道“一二月份之后,綏遠、西北、全國有較大變化的可能,建議我軍熬過一兩個月。”張學良所謂的“較大變化”究竟是什么含義?中共中央任何人都沒有想到,12天之后,他會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12月4日,蔣介石飛抵西安督戰,他對東北軍、西北軍不肯配合胡宗南進攻紅軍,非常不滿意,所以到西安坐鎮指揮。張學良、楊虎城抱著最后一線希望,輪流向蔣介石諫言,但蔣介石絲毫沒有動心,大聲呵斥張學良:“你們就是把我打死,我也不會改變剿共的政策,我有把握消滅紅軍,紅軍現在已經成為流竄的烏合之眾,他們必須聽從政府的命令,交出武器,遣散紅軍。如果還要頑抗,我將以數十倍的兵力對付殘余之敵,消滅他們有絕對的把握,現在東、西、南三面已經合圍形成。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全部解決。”
![]()
蔣介石與中共交手十年,他認為,現在紅軍勢單力薄,是圍剿的最好時機。錯過這次機會,以后就難以預料。1936年12月12日凌晨,蔣介石駐地華清池響起槍聲,張學良衛隊發起進攻,西安事變發生。局勢發生轉折,紅軍的《作戰新計劃》才被終止。
參考文獻《周恩來年譜》、《毛澤東年譜》、《一個叛徒的自述》、《西路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