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雪說事
小時候在汨羅江邊長大,長輩總說“先有羅國后有江名”,但一直搞不清楚具體怎么回事。直到翻老文獻才發現,湖南這片地在兩千多年前早就熱鬧得很,楚國人為了搶地盤連親戚都滅,還把名字刻在江河上。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和點贊”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第一周存稿爆更創作辛苦,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
羅國這個小國最開始在河南羅山縣,后來西周封到湖北宜城。說來也怪,楚國和羅國都姓熊,本是同宗親戚,楚國卻在公元前690年左右直接滅了羅國。羅國人跑來湖南汨羅江邊重新建國,后來楚國又把他們遷到湖北枝江,最后干脆搬到湖南這邊定居。《漢書》里寫著“楚文王把羅國人從枝江搬到了這里”,《水經注》也說汨羅江邊就是古羅子國。汨羅江名字可不是因為江水叫羅,而是因為羅國在這里,古人把“汨水旁邊這片地”叫成了“汨羅”。
屈原被流放時,湖南的很多地名第一次出現在詩里。他寫《九章·涉江》時提到的溆浦縣,現在還叫溆浦;“枉渚”在常德沅水邊,當地人說就是個彎道;“涔陽”在澧水邊,辰陽在辰溪縣西南,這些地方現在都能在地圖上找到。屈原順著湘江、沅江往南走,邊走邊寫,給湖南留下最早的“旅游攻略”。
楚國人往南擴張特別狠,走水路順著洞庭湖,順著湘江沅江往南走。他們在湖南設了兩個關鍵軍事點:一個叫鐔城,位置在懷化靖州或者廣西三江,考古隊去年在廣西發現楚國青銅劍,現在兩省還在爭這個城到底在哪兒;另一個叫臨武,就在郴州臨武縣,武江從這兒流出去能直通嶺南。臨武縣名是“靠著武溪水”的意思,漢朝設縣前楚國就在這兒建了城,漢武帝打嶺南時走的還是這條路。
有意思的是,楚國在湖南搞的這些邊城,比秦始皇更早盯著嶺南。臨武離珠江流域特別近,楚國早就在那兒準備南下,要不是楚國自己玩脫了被秦國滅了,說不定是楚國先把嶺南打下來。
這些地名現在看起來普通,但背后全是古代人打仗跑路的故事。羅國滅了又復國,楚國滅親戚搶地盤,屈原跑路寫詩給湖南做了廣告,秦朝來接管這些楚國城池。汨羅江邊的老百姓說,羅國后人散到各地,現在全國羅姓都認這兒是祖地。
前兩年湖南搞了個楚辭文化走廊,按沅湘水系復原屈原走過的路,但很多地名具體位置還在吵。比如辰陽到底在沅陵還是辰溪,有人翻出竹簡說可能在更南邊。考古隊去年在臨武挖出楚國鑄幣作坊,證明這兒比秦朝還早有城,但楚國滅亡后這些城池全歸了秦朝。
現在汨羅江邊還有羅氏宗祠,族譜上寫“溯源自楚”,和河南湖北的羅姓分著譜系。越南有學者說楚國文化順著水路傳到紅河流域,湖南的地名可能和越南古跡有關系,但這個還沒定論。
說到底,湖南這片地在戰國時就是楚國的“邊疆新城”,楚國人用湘江沅江當高速公路,打到臨武準備殺向嶺南。羅國的滅國史、屈原的流放路、楚國的邊城,全藏在今天地圖上的縣名里。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可能還藏著更多沒解開的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