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講稿來自王笛教授2025年5月26日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所做的講座,題目是《說失敗未免太早——<中國記事(1912—1928)>巴黎和會細節》,主要根據他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中國記事(1912—1928)》第10章和第11章的內容展開。講座由北京大學歷史系歐陽哲生教授主持。王笛教授在講座中闡述了四個主要觀點:第一,過去我們說巴黎和會是西方列強否決了中國的正當訴求,列強的內部對中國要求收回山東半島的態度,也是非常不一樣的。第二,巴黎和會上中國收回山東半島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第三,如果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失敗了,那不僅僅是中國的失敗,也是美國的失敗。第四,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并不是完全的失敗。
![]()
說失敗未免太早
——王笛聊新書《中國記事(1912—1928)》巴黎和會細節
文| 王笛
從這個題目大家可能會看到,一個與過去我們理解的巴黎和會不一樣的觀點。
“說失敗未免太早”,大家可能立刻想到我們過去了解的巴黎和會,也就是說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是徹底的失敗。我在寫這本書時,把巴黎和會涉及的許多細節,可以說幾乎全部的細節,各方面力量的博弈,以及巴黎和會上中國要求收回山東半島的訴求,原原本本、一步一步是怎樣進行下去的前因后果進行了梳理。
我想知道,如果說失敗,是怎樣的失敗?從細節來真正地理解巴黎和會到底發生了什么。
我在做歷史研究時非常注重細節。如果從一個廣大的視野看問題,和從顯微鏡下看一個事件,可能會發現不同的東西。
![]()
主講人:澳門大學人文學院王笛教授
![]()
主持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歐陽哲生教授
中國參加巴黎和會時的狀態
我今天要講的主要是《中國記事(1912—1928)》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的內容。第九章涉及一些背景知識,我簡單講述一下。當時中國的情況非常混亂,首先是南北政府,一個是在北京的北洋政府,一個是在廣州的南方政府,也就是說中國內部的不統一,為我們的外交官在巴黎和會上爭取中國的權益造成了非常多的困難。
第二,中國還沒有參加巴黎和會之前就處在不利的地位。協約國認為中國對一戰的貢獻不大。其實在一戰中,中國派了14萬華工到歐洲前線。按照巴黎和會的設定,英、美、法、意、日作為五強,每個國家有五個席位;第二等是對一戰有所貢獻的國家,可有三個席位;第三等就是對一戰貢獻有限的國家,中國被劃在第三等,只給了兩個席位。
當中國得到這個消息時,非常失望。
中國在1917年對德宣戰,一戰的勝利讓全國上下對這次和會抱有非常高期望,希望通過這次和會收回山東半島權益。
中國向五強提出要求增加中國的席位,但五強中只有美國答應幫中國,其他四個國家都不支持,中國的愿望沒實現。后來稍微有妥協,中國可以派五名代表,但只有兩個席位,這五名代表輪流出席和會。
第三,中國當然也不能放棄這個機會,但在代表產生過程中,中國南北兩個政府的政治斗爭爭論不休,當時的團長陸徵祥,是外交總長。北洋政府把顧維鈞放在次席。
第三位是南方政府的王正廷,還有駐英國大使施肇基等。但顧維鈞考慮以大局為重,提出讓王正廷擔任次席,但北洋政府沒批準,最后是陸徵祥第一,顧維鈞第二,王正廷第三。
第四,去巴黎也是非常周折。陸徵祥從中國出發,買不到船票。當時從中國出發到歐洲的船非常少,他最后不得不先到日本,再到美國,再到歐洲。陸徵祥的身體不好,在日本時開始住院,在巴黎和會期間兩次住院。
顧維鈞的情況也不好,他的父親剛去世不久。
1918年全世界正發生西班牙流感,公使館人員大量被感染,死去的人難以找到棺材。顧維鈞的妻子不幸死亡,留下一個一歲和一個兩歲的小孩。
父親、妻子相繼去世,這是難以承受的打擊,他向北洋政府提出辭職。但北洋政府告訴他,現在正是國家需要他時,他毅然決定留任。
第五,當時從中國出發的代表團,先去日本,到美國,再到歐洲,不想中間又出了一個大事:他們攜帶的一大箱秘密文件,很多是中日之間的外交文件,但這箱文件在路上搞丟了,不知丟在日本還是美國。顧維鈞后來在回憶錄中說,很可能在日本時,被日本特務偷去。
中國代表團準備出征的過程中間便面臨諸多不利。這些外交官第一次要在國際舞臺上,為中國爭取權利,怎樣去完成,對他們是非常大的挑戰。
![]()
王笛教授
今天就講五個問題和四個觀點:
五個問題:
第一,在巴黎和會上的挫折;
第二,美國的失敗;
第三,絕不輕言放棄;
第四,美國態度轉向強硬:
第五,說失敗未免太早。
四個觀點:
第一,西方列強在山東問題上立場并不一致,不能簡單視為“西方否決”。
第二,綜合研究巴黎和會資料后,我認為中國當時幾乎不可能成功收回山東。
第三,美國雖為強國,但在和會上影響力有限,中國失敗也意味著美國未能實現其理想主義目標。
第四,盡管外交受挫,但中國并非全盤失敗,仍推動了國際社會對中國主權訴求的關注。
在和會上的挫折
一戰結束后,準備巴黎和會時,顧維鈞以及其他中國外交官,已開始準備怎樣在和會上爭回中國的權益。
顧維鈞在離開華盛頓去巴黎之前就已和美國總統威爾遜有所討論。
威爾遜在一戰后反復許諾一定要幫中國,要支持中國收回山東權益。顧維鈞出發去巴黎之前,又見了威爾遜,威爾遜表示一定會支持中國的正當訴求,還邀請他同船去巴黎。
中國的主要訴求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二十一條》和山東問題;第二,歸還租界地;第三,取消在華領事裁判權;第四,歸還在華各地的租界;第五,撤走外國駐軍;第六,取消外國在華設立的郵電機構;第七,恢復中國關稅自主。
唐啟華教授說,中國對一戰的貢獻有限,但在巴黎和會開始前期望又過高,提出了很多不切實際的要求,所以失望特別大。
的確,中國代表團、中國民眾、中國政府對這次會議非常樂觀,對所面臨的困難和斗爭的復雜性顯然準備不足,還有大量的社會名流,包括汪精衛等都到了巴黎,作為觀察者。
1月27日,“十人會”——五強每一個國家兩席代表,包括美國總統威爾遜、國務卿藍辛,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和外長畢勛,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外長白爾福,意大利首相奧龍特和外長紀特尼,日本外務大臣牧野伸顯和駐法大使松井慶四郎。顧維鈞和王正廷列席。
在這次會議上,日本投下了“第一枚炸彈”,說日本在參加一戰時就和英、法、俄、意,就山東問題簽訂了秘密協議,支持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
中國和美國到現在才知道這件事,對中國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
這就是為什么和會上美國在中國問題上孤立無援。美國想幫中國,威爾遜也想實現他的承諾,但沒得到英、法、意三強的支持,美國無法作為。
![]()
《中國記事(1912—1928)》封面圖
1月28日,繼續開“十人會”,顧維鈞就中國的訴求,用了半小時進行闡述。
指出,首先,日本所謂的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沒法律依據;第二,1917年中國與德國斷絕,然后是宣戰,中德之間的所謂協約、條約宣布作廢,日本哪有什么依據去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第三,即使這些有效,但中國和德國簽訂協議時就有不能把這個權益轉移給第三方的條款。威爾遜跟他說:“你完全清楚表達了中國收回山東半島的理由”。
日本又拋出“第二枚炸彈”,即所謂的9月24日中日換文。
當時的外務大臣后藤新平照會中國駐日公使章宗祥,提出七條協議,關于日本軍隊要集中到青島、膠濟鐵路警備問題、巡警隊經費問題等。
沒有任何一條能給日本提供繼承德國山東權益的依據。
這是秘密協定,日本不讓中國公布,它的目的就是要攪渾水,讓美國感到困惑。
威爾遜聽到兩國之間有換文就質問中國:1915年的《二十一條》,日本用最后通牒迫使你接受,為什么在1918年9月你們還要同意?實際上威爾遜也不知道密約的具體條款。但顧維鈞有意把密約泄露給了媒體,讓日本非常惱火。
除了日本投下的“兩枚炸彈”,還有代表團內部的矛盾。
這造成2月初代表團團長陸徵祥從會議上消失。根據顧維鈞的回憶錄,說是到了巴黎以后,王正廷就不怎么認陸徵祥這個團長,王正廷認為他代表南方政府。
顧維鈞講了一個細節:一天,他走進會議室,發現桌上主席的位置放兩張椅子,他說為什么放兩張椅子?秘書告訴他,是王正廷吩咐的。
會議開始,王正廷坐在主席的位置之一,在開會過程中,他說王正廷不斷地往陸徵祥這邊擠,一直把陸徵祥擠出桌子之外。
一個這么嚴肅的國際會議上,而且是中國最優秀的外交官之間,由于政治的爭斗,竟然會發生如此平常老百姓的小動作。
![]()
《中國記事(1912—1928)》封面圖
關于這個事情的細節,目前只看到顧維鈞的描述,我沒看到王正廷怎么描述這個事情。
但以我對顧維鈞的各種資料的接觸從而形成的對他的了解,顧維鈞不大可能編造這樣的細節,他也沒有必要編造。
他的回憶錄所寫的,到現在為止我覺得都是可信的,肯定有記憶的偏差,但他留下的歷史的記錄都是可信的。
不久,突然在國內有傳言,他要娶親日派曹汝霖的女兒,也給顧維鈞造成非常大的困惑。顧維鈞在回憶錄中說,他認為這個謠言來源于王正廷。
王正廷也是留美學生,也是優秀的外交官。關于這些細節,沒看到王正廷方面留下任何其他記錄。黨派之爭,對中國在外交舞臺上確實產生了消極影響。
陸徵祥消失了差不多一個月,到3月回來,北京又重新組閣,這時北洋政府也非常不穩定,他重新被任命為外交總長。北洋政府重新申明陸徵祥有全權,他回來繼續主持談判。
到4月,中國又提出廢除《二十一條》的要求,詳細記錄了日本怎樣占領青島,駁斥所謂付出很大犧牲。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在回憶錄說,日本沒做什么事情,日本對一戰也沒多大貢獻。協約國讓它出兵,它就找各種借口推脫。
德國主力部隊已調到歐洲,在青島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商人臨時組織起來的雜牌軍,日本把他們趕走根本沒付出很大犧牲,但到巴黎和會上卻漫天要價。
美國的失敗
到4月,美國支持中國的態度仍沒改變,尋找一切可能的途徑幫中國收回山東主權。
到4月16日,又是“十人會”討論山東問題,由于日本一直反對,用各種理由反對把山東半島的權益歸還中國,美國提議把德國在山東半島的各種權益先由“十人會”暫時監管,再討論歸還給中國的具體辦法,包括開商埠等。但日本反對,它是五強之一,美國又得不到英、法、意的支持。
4月17日,美國又提出,把它交給五強處置。
其實和前面說的交給“十人會”的意思差不多。變化是,因為“十人會”是為巴黎和會設置的,簽訂《凡爾賽和約》后“十人會”就不存在了。提出另個方案,也可能交回山東半島的時間要長。和會以后,交給五強處置,仍被日本拒絕。
這時有一個轉折,意大利因自己的訴求沒滿足,宣布退出和會。
討論中國問題的會議變成了“三人會”,就是美、英、法。威爾遜開始動搖,如果日本再宣布退會,這是他不能承受的,因為他到巴黎有一個最主要的理念,要成立國聯。
他認為世界要長治久安,國與國有了糾紛,在國聯可以陳述,從而避免戰爭。如果日本再退出,而且日本和英國關系非常密切,有可能英國退出。那么威爾遜想建立的凡爾賽和平體系基本成為不可能。
4月22日,威爾遜和英國總理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約見中國代表團,開始妥協了,說英法和日本有協議,要支持日本,美國是唯一不受協議約束的,但不得不接受這樣的后果。
威爾遜說,不得不同意暫由日本接收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再轉交給中國。
且質問,為什么1918年欣然同意日本密約,如果《二十一條》是強迫簽訂的,為什么1918年要承認?但顧維鈞的回答非常正確,1918年那個所謂的換約,是根據1915年的《二十一條》。
剛才我給大家列出的那七條,也沒任何理由讓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不過,根據駐華公使芮恩施在回憶錄中透露,北洋政府換這個約,是為了得到日本貸款。
![]()
王笛教授在北京大學講座
威爾遜給中國代表團解釋,并不是美國不主持公道,是由于受到種種條件的約束,中國的問題只要國聯成立,就可以在國聯上討論,而且國聯會維持各個國家的領土完整;中國既然成為會員國,將來就不會再受列強欺凌,因為各個國家都有維持和平、領土完整的義務。
顧維鈞也體會到威爾遜所處的尷尬境地,所以“似頗表示躊躇,苦無善法周旋”。編撰巴黎和會文獻的王蕓生稱之為“威爾遜之窘”。他窘迫在什么地方?我們后面接著講。
4月24日中國向和會提出四項解決辦法:
一是膠州交給五國暫管,二是和約簽字后一年歸還。中國開始有退步,三是同意支付補償,四是膠州灣開為商埠。
但這些都沒得到同意。
開始草擬《凡爾賽和約》,關于中國的是156、157、158條。王蕓生說:“三國會議關于山東問題之決定,顯然非威爾遜之意,然迫于英法之袒日,竟為所屈”,他看到了威爾遜的孤立無援。所以我說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失敗,不僅是中國的失敗,也是美國的失敗。
美國的五名全權代表,其他四位都站在中國一邊,反對威爾遜與日本的妥協。駐華公使芮恩施對威爾遜妥協也非常惱火,公開批評,而且辭去駐華公使作為抗議。
按照瑪格麗特·麥克米倫寫的《締造和平》,說威爾遜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把損失降到最低,但這番努力差點要了他的命。威爾遜為了中國的事情睡不著覺,滿腦子都是中日論戰。
4月30日,《凡爾賽和約》關于中國問題的那幾款,拿到“四人會”上討論時,威爾遜要求日本保證最終將山東主權還歸給中國,但日本只做口頭的,不做文字的承諾。
5月1日,陸徵祥致電外交部,列舉了美國妥協的具體原因,第一條就是英、法、意有條約約束;第二條是日本不加入國聯、退出和會的威脅;第三條是如果日本退出聯盟,英國由于和日本的協約關系也不加入,國聯就成立不了,如果成立不了,對中國不利;第四條,美國還擔心,如果日本退出國聯,聯合德、俄另外組織,美國的這種訴求就完全泡湯了。這就是陸徵祥所說的:“雖然美國連日堅持,而最后竟不能不稍遷就”。
絕不輕言放棄
中國代表團并沒有到此放棄。到5月,中國面臨的選擇就是:第一個選擇,走意大利的道路,全體離會作為抗議,但那時整個代表團沒人覺得這是很好的選擇。
意大利是五強之一,中國是弱國,而且中國還需要美國的支持收回山東權益以及其他一些訴求,退出的話就都泡湯了;第二個選擇就是拒絕簽字;第三個選擇,雖然簽字,不承認《凡爾賽和約》關于山東問題的這些款項。當時中國代表團傾向于第三種選擇,但根據國內的輿論看,第三種選擇中國社會也是很難接受的,第三種選擇也是很危險的。
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的那一天,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正式提出抗議,表示將前德人所有權利轉讓給日本,這是中國不能接受的。
5月6日,當《凡爾賽和約》草案宣布時,陸徵祥又發表聲明,說這些解決辦法導致中國的失望,沒考慮中國的訴求,希望把將聲明記錄在巴黎和會的記錄之中。
顧維鈞回憶錄里也講了中國當時的處境:由于英法和日本的條約束縛了手腳,美國無法給予中國需要的東西。他還說威爾遜周圍的人包括國務卿藍辛、懷特、威廉斯等,包括他的秘書都站在中國一邊,對中國表示歉意。顧說他基本上每一兩天都要見美國代表,他們都知道中國的不滿。
5月20日,陸徵祥、顧維鈞又和國務卿藍辛面談。藍辛提出,如果保留,辦不到就拒絕簽約。美國國務卿支持中國拒簽,表示責任不在中國。
保留是中國最希望能完成的,也就是說中國可以簽,但關于山東的條款他們不同意,這個保留要寫在會議的記錄中,或作為《凡爾賽和約》的附件。但法國堅決反對,表示絕無可能。
根據顧維鈞的分析,主要是因為,如果中國要求保留,各國都有各國的訴求,巴黎和會整整開了大半年,一直開到6月底。日本也提出對盟約持保留態度。如果中國拒簽,會被屏除在國際聯盟之外,這也是中國代表團不希望看到的。
到了簽字前一天,6月27日,顧維鈞還約見法國外長畢勛,闡明了中國的三種選擇:第一種,將保留附在和約之內;第二種,把保留附在和約之后;第三種,中國在會上發表聲明,中國愿簽字,但不接受山東條款。如果和會同意三條的任何一條,中國都決定簽字。
外交部給代表團的指示是,國內局勢緊張,人民要求拒簽,政府壓力極大,到底簽不簽,讓陸徵祥斟酌決定。
顧維鈞、陸徵祥非常猶豫,如果中國拒簽,不能參加國聯,這對中國是極為嚴重的事情,因為不知道以后怎么辦,怎么要回山東權益?國聯是討論各種爭端的地方,中國參加不了怎么辦?
但直到簽字的那天,6月28日,北洋政府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指示到底簽還是不簽。
所以我認為,中國代表團沒有簽《凡爾賽和約》,是一個偶然現象。整個代表團都認為要簽,如果同意保留的話,中國一定會簽。可不敢想象的是,如果簽了,很可能今天我們對這些外交官的認識和評價就完全不同了。最后的拒簽,也是陸徵祥覺得沒有收到北洋政府的明確指令,自己沒辦法承擔這個責任而已。
中國代表團沒參加6月28日下午的簽字儀式。對中國來說,這一天是一個悲慘的日子,是中國人心中的痛和創傷,一直到今天其所發生的影響仍可看到。中國不再崇拜美國,不再相信西方的道路,而選擇蘇俄的道路。
在簽字儀式上,中國代表團兩把椅子上一直是空的,讓世界震驚。全世界的輿論認為,中國是戰勝國之一,要求山東半島回歸,簡直是無可辯駁的訴求,居然得不到滿足。
這和當時中國的處境也有關,為什么北洋政府關于簽還是不簽都不愿意做決定?這也和政治爭斗有關。
5月份北京政府和廣州政府在上海開過一次“和會”,但破裂了。在簽字前,中國剛成立臨時政府,所以顧維鈞說北洋政府一直在扮演什么角色,是耐人尋味的。直到28日下午,到底拒簽還是簽,沒任何指示。中國代表團決定拒簽。
28日下午《凡爾賽和約》簽訂時,中國代表團發表了關于山東條款的聲明,說156、157、158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留下的權益是不公道的,沒有正義的,也是妨礙永久和平的。
美國態度轉向強硬
《凡爾賽合約》簽訂以后發生了什么?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都不再關心,不再追蹤。其實簽訂以后,美國對日本的態度發生了轉向,因為美國不再擔心日本退會之類事。陸徵祥發給外交部的電文中說,美國參議院大開論戰,甚至有參議員說與日本宣戰也在所不惜。美國國內對威爾遜的妥協批評嚴厲,威爾遜從巴黎趕回華盛頓,解釋為什么他不得不妥協。
7月18日,仍然在巴黎的陸徵祥致電外交部報告這件事,這時候陸徵祥、顧維鈞他們覺得美國的反應,中國是可以利用的,甚至要求國內的社會團體——雖然不要政府出面——對美國表示感謝,感謝他們主持公道,但中國政府不要出面,因為中國政府還需要和日本打交道。
國務卿藍辛提出山東問題的宣言,包括山東省日本沒有主權,須歸還膠澳的租界權,除了鐵路之外日本的其他權利都得放棄,中國可以給予經濟補償,把青島開為公共租界,開為商埠。
這個宣言說,日本應該在兩年內將山東歸還給中國。
看到美國這種強硬的態度,日本試圖緩和局面。8月2日,日本外務大臣內田康哉表示,日本會履行1915年與中國政府之誓約,愿將該租地全部歸還中國。但日本埋有伏筆,其實《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已否定了所謂的《二十一條》,這時候他重提1915年條約就是《二十一條》,所以美國看到日本的用心。
8月6日威爾遜發表聲明,美國堅決不承認《二十一條》,其在《凡爾賽和約》簽訂后已沒效用。所以《凡爾賽條約》關于山東問題同意轉給日本,但不是對《二十一條》的承認,也不是對1918年所謂的中日諒解的承認,再次強調日本須將山東半島主權回歸給中國。日本可保留經濟利益,但不能是政治的控制。美國的態度越來越強硬。
![]()
王笛教授在北京大學講座
但威爾遜在巴黎和會上的妥協付出非常大的代價。當時美國媒體鋪天蓋地稱為“山東浩劫”“山東之罪”“山東之恥”,山東問題也成為美國議會沒通過《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聯是威爾遜主導成立的,但最后美國沒加入,因為議會難通過。威爾遜為了游說,到各地演講,解釋他真的沒有選擇,為了永久的和平不得不妥協。他在22天之內演講37次,根據瑪格麗特·麥克米倫的描述,他旅行了8000公里。
結果9月25日病倒,不久中風。山東問題毀掉了威爾遜,也毀掉了民主黨。接下來的選舉中,共和黨候選人沃倫·哈丁取得了勝利。
10月24日,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關于《凡爾賽和約》提出14點保留,對關于山東條款的156、157、158拒絕同意。11月19日,拒絕批準《凡爾賽和約》。巴巴拉·塔奇曼也說,美國給中國人一個教訓,就是協約國是背信棄義的,依靠外國朋友是愚蠢的。
說失敗未免太早
從我上面描述的細節,美國什么態度,威爾遜什么態度,這個結果的出現并不是美國期望的,而是由協約各國的博弈決定的。
威爾遜為了避免國聯的流產,不得不和日本妥協,而且美國沒得到其他西方列強的支持,所以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王蕓生編了關于巴黎和會詳細的資料,他這樣評價巴黎和會上的威爾遜:“大會陣容,中國之勢甚孤。英法意三國既與日本有前約, 此時自不能不為日本張目。美總統威爾遜挾其十四條政策以臨大會, 儼若日麗中天。”
14條是在一戰結束后、巴黎和會開始前威爾遜提出的,包括國與國的平等、民族自決等,當時中國為威爾遜的這種理念所激勵,堅信巴黎和會中國能成功,也是受這14條的影響。
“攜14條政策以臨大會,儼若日麗中天”,那時威爾遜的威望在全世界達到最高。“但是惟英法地位所在,美國亦殊少挽回大局之力,故美國雖為貫徹門戶開放及領土完整政策,山東問題卒不得直,大勢然也。”大勢所趨,美國也無力回天。
在討論巴黎和會上美國的態度時,要把列強英法意日與美國分開,在美國內部也要分為不同的方面。首先是威爾遜的態度;其次是代表團各個代表的態度,我剛才提到過,其他四名全權代表都不同意威爾遜做法;第三是美國國會的態度,所以西方不是一個整體。
根據我們看到的巴黎和會的談判細節,無論美國采取什么立場,無論威爾遜最后堅持不堅持,中國直接收回山東半島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在巴黎和會上美國沒其他選擇,如果把山東半島直接交還給中國寫入《凡爾賽和約》,日本就退會,不簽《凡爾賽和約》。如果不簽《凡爾賽和約》,日本沒受到條約的約束,它仍然不歸還山東半島。
![]()
講座互動環節
巴黎和會上中國徹底失敗嗎?不是。
因為《凡爾賽和約》的簽訂,日本是簽訂國,德國放棄在山東一切權利,中國自然就接收,雖然實際上被日本控制,但在法理上中國獲得這些權利,且否定了《二十一條》和1918年的換文。
中國最擔心的事情并沒發生,就是中國沒被排除在國聯之外。奧地利也是戰敗國,中國和奧地利簽訂了和約,這是當時沒想到的,所以中國在巴黎和會后成為國聯成員,獲得了成員國的全部權利,中國被選為國聯理事會,顧維鈞為中國代表。
日本也不得不承諾——哪怕是口頭上的,威爾遜力圖讓日本做出書面承諾。但日本口頭上的承諾,有英、法在場,日本也不敢輕易背棄。
山東權益什么時候最后收回的,《二十一條》什么時候全部廢除的?這個問題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一般民眾中,基本上沒人關心。
我教中國近代史幾十年,從沒有在課堂上給學生講過這個問題。我們只知道由于沒有收回山東權利爆發了五四運動,但以后到底是怎樣解決的,就沒有多少人關心了。
![]()
講座中部分同學互動提問
實際上在兩年以后,1912年—1922年,在華盛頓會議上,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是與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的努力分不開的。巴黎和會實際上為華盛頓會議上解決這兩個重大問題奠定了基礎。
![]()
講座結束后合影留念
(本文由李磊、張寧整理,經講者審定。)
![]()
王笛丨《中國記事(1912-1928)》丨人民文學出版社
初審:李 磊
復審:薛子俊
終審:趙 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