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是防護、機動、火力的結合體,而且三者之間互相制約。
防護想高得加裝甲。加裝甲會增重,導致跑的慢,影響機動。也會擠壓主炮、彈藥的空間,影響火力。想跑的快、靈活、機動好,得輕,得削減裝甲,降低防護。想火力猛得用大炮,彈藥得多,導致個頭大、重量增加,跑的慢、笨,影響機動。也擠占裝甲的空間,降低防護。
所以 各國研制坦克都是根據自身情況在三者之間尋找平衡點,做取舍。
以色列梅卡瓦坦克把防護放在第一位,長期用105mm口徑小炮,火力弱,機動也差。國產15式小坦克全重不到40噸,使用105mm口徑小炮,追求的是機動。
![]()
歐美坦克偏重防護、火力,機動排在第三位。個頭大、重,裝甲防護能力強。過去用的是120mm口徑主炮,現在開始上130甚至140mm口徑主炮,用的都是"大炮",威力很大。機動一般般(同等技術水平下)。
歐美120mm口徑炮是55倍徑,俄羅斯125mm口徑炮是48倍徑。歐美坦克炮雖然比俄羅斯坦克炮細一點,但更長,是"大炮"。現在的130、140mm口徑主炮更大了。
![]()
蘇俄坦克是把機動放在第一位。個頭小、低矮、全重40多噸。歐美坦克普遍在60噸以上甚至70多噸。蘇俄坦克跑的很快很靈活。火力是第二位。雖然使用125mm口徑主炮,但略短,還是分裝彈,威力比歐美坦克主炮小一截。
防護......那就慘不忍睹了。
配合自己家的坦克,各國還都有一套戰術。
歐美坦克擅長防御,守株待兔,高大的身材躲在山坡、建筑物后面,用威力巨大的主炮轟擊沖上來的敵人。自身還很結實、防護好,像一座移動的碉堡。
蘇俄坦克擅長進攻,也必須進攻才能把優勢發揮出來。速度快、靈活,快速沖到敵人近身。站在遠處和敵人對轟吃虧,主炮沒有人家威力大,防護沒人家強。
沖近就沒問題了,你一炮打中我,我死。我一炮打中你,你也得死。
蘇俄坦克的思路并沒有問題,只是一種選擇、一個流派。這些年俄羅斯坦克表現差,是他技術水平落后,沒把東西做好。還有生產力弱,產量低。
如果美國或者德國拿出最高水平,按蘇俄的理念做一款坦克,肯定比俄羅斯自己造的要強得多,不會比豹2、M1A2差。而這款坦克就是15式。
![]()
15式小坦克是蘇俄理念、西方技術。
小坦克、小炮、速度快、靈活,機動強,一看就是為進攻準備的,蘇俄理念。然后采用艉艙設計,彈藥裝在炮塔尾部,安全性大大提高。使用的是定裝彈,威力更大。楔形炮塔。電子設備更是少不了。這些都是西方技術。
而這幾年的俄烏戰場,俄羅斯坦克先安上了防護柵欄、鐵鏈,后來焊上鐵殼甚至裝上木頭,最近又不知道在上面堆了些什么,像移動的大花盆。
![]()
搞成這個鬼樣子,又高又大又重又笨,只能在戰場上緩慢移動。
問題非常明顯:違背初衷。
違背機動第一的初衷,放棄自己最大的優勢。本來就不是為這么用研制的,現在偏偏要這么用,肯定不好用。
本來是按照快速突擊研制的,結果現在是慢吞吞的移動。設計的是轎車,現在拿它拉磚。
本來俄羅斯的坦克就不存在先進的電子觀瞄設備,坦克窗口的視野非常窄,觀察外面情況非常吃力。現在又焊上鐵籠子,吊上鐵鏈子,鋪上植被,把視野擋的死死的。根本都沒法瞄準。
防護先天弱,附加的這些防護也只是彌補缺點。
然后開著這玩意在戰場上慢慢爬,不是作死嘛。
把自己最大的優點變成大缺點,再加上火力弱、機動差、電子落后,這就叫自廢武功。
俄羅斯的坦克即便把附加裝甲這些零碎拆掉也比架鐵籠子強,然后湊足一定數量不計生死的快速突擊,這才是正確用法,因為它就是按這設計的。
15式上了戰場也一定要快速突擊,不要磨蹭。99式走的是歐美路線,擅長蹲人。用法不同,都要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按最初的設計去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