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書按:或許你還不知道「巖中花述」,但你一定知道主持人陳魯豫。這檔由陳魯豫主理,全網有將近400萬訂閱、1個多億收聽量的超頭部播客節目出書了。上市一周,銷量突破10萬冊,線下新書分享會預約名額開放秒空......
這樣一套大爆書,竟出自一名營銷編輯出身、說著“此后再也不會回來”從出版業離開又回來的編輯之手,這位編輯就是今天推文的作者蒙蒙。讓我們看看“怎么大家都是聽友,可她卻在為魯豫和這檔播客做書”是怎么一回事。
以及,聽了播客還有必要買這套書嗎?

2018年,剛畢業的我以營銷編輯的身份進入出版行業,在“大廠”的兩年半里,我看到自己飛速成長。每次說起來都很感謝當時公司自由、包容的環境(真話),但也快速地因為瓶頸期陷入了迷茫。
當發現自己和周圍人都慢慢陷入一些慣性的時候,我開始不知道什么是好的營銷編輯,怎么做圖書營銷。最后的半年里,我四處找人交流,去向那些做出好的項目的前輩們請教,但得不到好的答案。
我意識到一切的源頭都在于產品,于是去向當時的主編提了幾個需求:
1. 營銷編輯要有選題決策權;
2. 營銷編輯要有產品決策權;
3. 營銷編輯要有好的待遇。
她答應了我的提議(除了3,經常提加薪經常被婉拒的都懂)。但成效甚微,自己也卡在瓶頸期無力突破,前途和錢途兩茫茫,于是我選擇了離開出版行業,并跟當時所有的朋友說“此后再也不會回來。”(經常離開又回來的朋友們也懂)
![]()
轉型并沒有那么高效,直到2023年,我才徹底離開了文化行業,轉到了新消費品牌。那是我至今為止最喜歡的工作,半年后,我接受了一個內部轉崗offer,去到一個小的團隊管理的崗位。一瞬間,品牌定位、產品企劃、市場策略、創意營銷,所有更新的東西向我撲來,我也奮力奔跑。直到某一天早晨,我在鏡子里看到自己長出了很多白頭發。在那之前,我已經在一個月內掉了6斤。上下班的打卡記錄顯示平均每日工作時長接近12小時。我告訴自己要堅持到真正崩潰前的最后一刻,因為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在全力以赴甚至高強度超負荷運轉,我想看看如果在一件事情上能做到付出100%甚至120%,那么最終能得到什么。事實證明,那種對產品和內容,對消費者和市場一絲不茍到嚴苛的精神,讓我受益至今。
那段時間朋友婉希也在考慮轉型,偶然的一天我倆一拍即合。如果在這個階段無論如何都要經歷一段辛苦的日子,那不如找到值得信任的平臺和方式,以搭檔的方式更加自主地工作。她有不少的市場表現力很好的項目經驗,也許我能帶回一些新的思路?于是在辦完離職手續的當天,我們就開始見版權方。
中間做出這個決定的過程不再贅述,但想到可能會有進入出版行業的新人或者想要離職和轉行的朋友看到這篇文章,我想在這里誠實地說一些沒那么“漂亮”的話:我選擇回到出版行業并不是出于一些編輯的理想或出版的情懷,只是在合適的時機下做出的職業選擇。我不想因為我的經歷,影響一些可能會有更好選擇的人。不管在哪兒,我唯一的目標都只是做好的產品。
![]()
遇見「巖中花述」
終于進入正題了!就是那兩年,我開始聽「巖中花述」。那段時間嚴重的職業焦慮促使我總想獲取一些“方法”、一些“經驗”,所以我打開的第一期是范貝貝。有著華納、迪士尼、HBO、蘇富比等標簽的她在節目里說,自己最初的每一次選擇都是順勢而為,一方面要感謝時代,一方面要感謝命運。對于自己主動做出的選擇,她說也許對、也許錯。
在前一份工作中,我接受轉崗offer前遲遲做不出決定,于是找了2個老師算了塔羅牌,兩個結果都是不去,但我還是去了,現在想來,當時的選擇也是也許對、也許錯。
然后我打開更多期節目。
直到寫下這些文字的此刻,我腦海里都能想起小鹿對魯豫老師說她終于完成了對自我的接納時,感覺“像是暴雨天打著一把傘往前走,終于走到一個屋檐下,有個人過來給我披了件毯子,說你做得很好。”
簡里里在面對一些冒犯時,激動地帶著哭腔和對方爭辯:“女性在職場上只想爭取自己的選擇權,我們希望自己是有選擇的,我們并不渴望成為男性。”
這樣的時刻太多太多……
「巖中花述」給了我一種信念感,那就是允許自己的人生真的存在一些灰色地帶。以及在任何時候,都要看向前進的方向。
點擊圖片購買此書
![]()
我大學期間就是魯豫老師電臺的忠實聽眾,播客又刷新了我對她的認知。在后來的一次見面中,我跟魯豫老師說在她的播客里感受到了一種奇妙的作品感。我們感興趣的播客選題很多,但「巖中花述」讓我明確感知到,這已經是一部成熟的作品,而做書,更多是考慮如何完成不同媒介和載體間的絲滑轉化。
于是我和婉希決定試試能不能簽到這個選題。
我們很快聯系上了「巖中花述」品牌方GIADA和魯豫老師團隊,并發去方案,然后分別約了見面。和魯豫老師團隊見面那天聊了很多,我的金魚記憶已經沒留下多少存檔,只記得最后有人說了一句“我們都是認真做事的人。”
最后得知拿到版權的時候,魯豫老師團隊的反饋也是:“我們這次屏蔽了所有的聲音,只看重內容。”說實話,能得到這個量級作者的信任,實在是很感動,也很受鼓舞。接下來,就是熱火朝天的籌備了。
![]()
最開始構思這套書,我們想的就是收錄魯豫老師參與的全部內容,和作者團隊的想法也一致。后來我們也有再思考過,會不會選取其中一些比較出圈的內容集成一本書出版會更高效?然后又被自己駁回。因為我從「巖中花述」中感受到的作品性,來自它的全部內容,這個節目全網有將近400萬訂閱、1個多億的收聽量,這些數字的背后,是每一位真誠的嘉賓、每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位聽友在每一個分秒下的精神共振。這個選題最大的意義不是熱稿合集,而是女性群像。細讀完34篇文稿之后,這個想法更加堅定了,因為我們和她們、我們和我們,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背景、各種各樣的個人特質,但在女性這個身份上,我們有著同樣的屬于這個時代的印記,我們在迂回曲折地走著同樣一條一直向前的路。
我還沒有把每位嘉賓的文稿都細細扒過一遍的時候,憑借著當時的第一反應,在第一版方案中做出了各嘉賓內文分冊的1.0版,并給這套書做了一個初步的定位和主文案:中女,打破那堵墻。那時的我想,我們要做的是打破舊敘事的新的話語。其實當時作者的反饋也是,可以在編輯完所有稿子后再看這個定位是否合適。而這些想法在我完整聽完所有音頻,和伙伴們一起把所有文稿精編了2~3遍之后果然被自己推翻。
內文分冊的邏輯一直沒變,按照不同的話題維度,我們把4冊書分別定位為:01「追求生命廣度和深度的女性敘事」、02「女性學者視角下的智識生活」、03「走上牌桌的人生范式」、04「普通人生活的微小革命」。1、2、4的核心主題從初版方案到現在大家看到的版本沒有改變過,變了的是03冊,也是因為這個主題的調整,讓我想到了整套書要如何定位。
點擊圖片購買此書
![]()
當時我翻遍了小宇宙評論區和小紅書的討論,看到確實沒有人在「巖中花述」中找“方法”,吸引大家的從來不是什么“人生范式”,而是書中的女性們共同說的那句“你不是唯一的那個孤獨的靈魂”、“以后都會好的,我向你保證”、“女孩子的人生才不是錯一次就完蛋了”……
是啊,03冊中的那些看起來“成功”的她們,都是誰呢?是成名之后陷入巨大惶惑和自我懷疑的小鹿、是至今沒有做出是否生育決定但想要給女孩們展現一種新的可能的龐穎、是被互聯網時代的謠言圍獵的張靜初、以及“被”與男性管理者同工不同酬的范貝貝……如果說走上牌桌對于女性而言已經付出了多于他人數倍的努力,那么之后呢?在所謂的“桌子”上如何留下,甚至如何創造自己的牌桌?她們要面臨和付出什么?
在一次討論中,魯豫老師也說,“她們不是把所有的困惑、痛苦都解決了之后,才跟我們分享她們故事的。這一切依然是進行時。”
于是我們把03冊改為「走上牌桌后會怎樣」。曾經我們不知道娜拉出走后會怎樣,如今我們也想知道女性走上牌桌后會怎樣。
當時我也突然意識到,好像喊口號是容易的,喊一些“主義”、說一些漂亮的話是容易的,而這些,被戳穿也是容易的。我們自己推翻了「打破那堵墻」,把整套書的定位改為「女性生命經驗集」。
點擊圖片購買此書
![]()
后來在寫全四冊的主文案的時候,我又想起魯豫老師的話,她說:“以往我們習慣于看到一個電影結束以后,主人公的人生停在一個高光時刻,所有問題都結束了。但其實不是的,那可能只是剛剛開始。”
所以我借用了張春老師的那句“活到后來”。“經驗”是一切的過往,“后來”是一切的后來。不是“未來”、不是“將來”,“后來”這個詞,有種一定會好好活下去的信念感和生的力量。而這就是真正的「巖中花述」不是嗎?
聽了播客還有必要買這套書嗎?
說到這里,我想回答一下這幾天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關于這套書被問得最多的問題:聽了播客還有必要買這套書嗎?
拿到稿件后,我們先請校對把所有文稿做了初編,然后李穎姐、莎莎和我,3個人把4本書做第一次精編,然后全四冊稿子又都到我這里,和作者一起進行再次精編,確保所有人在音頻中傳達出的或者沒有傳達盡的,都能被讀者看到。
舉個例子,馬薇薇在談到《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女孩時,說的原話是“她不覺得自己(和作家)是一個同類的人”。直接轉文字讀起來會覺得費解,對照音頻聽會發現她當時的重點不在“同類”,而是在“人”,嘉賓原意是女孩把自己作為了一個獻祭品,于是我們把句子做了修改。
![]()
再一個例子是許小凡老師提到的本雅明的《譯者的任務》這本書中的一些觀點,說實話當初聽播客一聽而過的時候我幾乎沒有聽懂那個理論是什么意思,所以如果要讓讀者一下讀懂,轉成文稿就需要對著音頻一句句反復聽,并翻找她提到作品中的原文,同時再結合一些搜索,最終以簡潔的書面語還原小凡老師想要表達的本意,之后再請小凡老師本人做最終確認。
然后所有稿子我們也會一一對著音頻原件復核,再就是一審二審三審,最后下印前,我又對著所有稿子進行最后一遍通讀加復核。
這就是實體書相對于音頻節目而言最大的不同,“巖中花述”作為一檔深度對談節目,其中的內容是值得反復體味的,而那些在聽的過程中會被忽略的、一聽而過卻沒怎么明白又不想費力去深究的、嘉賓自己有未盡之言需結合上下文細細琢磨的,都在紙質書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還原。
![]()
其實前期改稿的過程中我們收到過這樣的善意提醒,
但事實證明,最終對產品負責的還是編輯自己。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分冊問題。我想大家聽播客都是單期聽,即便是每期不落也一般不會連著聽,更不用說挑選出覺得其中氣質或某種特質比較接近的集中聽。而《巖中花述》將所有34位嘉賓的內容分冊背后的一個考慮也是,如果我們要展現女性生命樣本,那么該以怎樣的線索呈現?
于是有著某些共性的故事被放在了一起。比如01冊《我決定,要活得很久》中的張春、吉井忍、思文、馬薇薇,都曾在生活中遇到過比較大的挫折或挑戰,作為個體的她們如此不同,作為女性的她們又在一些命運的拐角呈現相似的弧度。02冊《她們重新發明知識》也是如此,在一些領域,我們聽多了舊的表達、厭倦了舊的經驗,但她們的思考、她們的行動,或許會讓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松一口氣,對一些理想和抱負,重新拾起期待。
所以我想,我們不僅要讀女性的故事,還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去讀。四冊書四個主題,看起來是四條屬于不同女性敘事的平行線,但在向無盡處延長的它們又無限相交,每個交點都在上演著你我經歷過或將經歷的故事。
前面我說《巖中花述》不提供“方法”,但我們應該都是第一次把跟我們生活在同一時空的女性故事放在一起閱讀,這獨立又互相連結的四冊書,一本本、一篇篇看過去,我相信每個人都能讀出自己的“方法”。
圖書是內容、創意與市場結合的產品。內容思路確認后,李穎姐主導了封面設計,關于整個裝幀的風格,我們前期進行了大量的討論,中間迭代過數個風格截然不同的版本,唯一不變的原則是既忠實于內容,又不脫離市場。最終得到現在這樣好的正面的反饋,讓我們一起為姐子的審美和堅持鼓掌。
點擊圖片購買此書
![]()
所以聽了播客后還買紙書嗎?
我想上面的回應只是答案的一部分。當以一個全新的產品形態把34位女性的故事拿在手里時,當聲波變成觸手可及的文字,那些被熟記于心或者被遺落的,都在以一個新的面目期待著與所有人會面。
「巖中花述」在我最迷茫的時候,讓我學會了“長期主義、活在當下”(這兩個詞,我真的花了很長時間才弄懂);如今紙書《巖中花述》成為我和同伴職業轉型期至關重要的一筆。又想起魯豫老師說的,最重要的是比別人往前走得早那么一點,然后堅持留在場上。我對此深信不疑,因為我們好像真的找到了自己的路。
![]()
在我準備交稿的今天(11月3日,新書上市一周),《巖中花述》(全四冊)銷量突破了10萬冊。而我們將于11月8日在北京東城區圖書館劇場舉辦的新書首發會,也在活動發布后的當晚就滿額報名。(沒搶到票的大家可以在“新世相”視頻號或“魯豫有約”抖音號觀看線上直播)這是所有人努力的結果。
再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什么是好的圖書營銷呢?一路走來兜兜轉轉,如今我越來越堅信,產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說服力,對于圖書而言,內容又是一切的基石。
最后強行祝所有營銷編輯都能被好好對待。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