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齊白石刻“樸孫”壽山連江黃石完顏景賢自用印
印文:樸孫
尺寸:2.4×2.4×6.3cm
邊款:白石山人。
出版:1.《齊白石印影·續集》P207,榮寶齋出版社,1993年。
2.《齊白石篆刻作品集》P122,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
作者簡介:齊白石(1863~1957),名璜,字萍生,號白石、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書畫篆刻藝術大師,生前曾任全國美協主席。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其和平獎。年逾九十尚作畫不輟,為現代世界最有名畫家之一。
印面主人簡介:完顏景賢(1876~1926),字享父,號樸孫,一字任齋,別號小如庵,室名三虞堂,滿洲正黃旗人。晚清重臣完顏崇厚之次孫。精鑒賞,富收藏,所藏書畫、古籍在清末民國的北京當推首家。撰有《三虞堂書畫目》。
![]()
齊白石篆刻藝術瑰寶:從“樸孫”印探大師與藏家的金石因緣
一、印石載體:壽山連江黃的獨特價值
這方“樸孫”印選用壽山連江黃石,其石質硬中帶脆,色澤如藤黃,肌理隱現紅筋,屬壽山東北礦區特產。連江黃因礦脈近福州連江縣得名,清代已廣泛用于印章雕刻。齊白石選此石材,既考慮其硬度適合單刀直沖的刻法,亦看重其古樸色澤與文人雅趣的契合。對比其另一件白壽山獅鈕方章(蘇州博物館藏),可見白石對石材的敏銳把握——連江黃的天然紋理無需繁復雕琢,僅憑刀工即能凸顯金石氣韻。
![]()
△ 齊白石刻“樸孫”壽山連江黃石完顏景賢自用印(局部)
二、篆刻技法:單刀直沖的“膽敢獨造”
印面“樸孫”二字布局疏密有致,線條犀利如斫木劈石,典型體現齊白石“單刀直沖”的獨創風格。其刀法摒棄傳統雙刀修飾,以單側崩裂形成自然斑駁,如邊款“白石山人”四字,行刀如筆,一氣呵成。這種技法源自其“刪去一刀成白文”的理念,與吳昌碩的渾厚樸拙形成“南吳北齊”的對比。此印出版于《齊白石印影·續集》等權威文獻,可對比同期作品“鄭榮印信”(邊款“湘潭齊璜”),二者均以刀代筆,展現“金石味”與“書卷氣”的融合。
三、印主完顏景賢:晚清鑒藏家的文化縮影
完顏景賢作為滿洲正黃旗貴族,不僅是晚清重要藏家,更是齊白石藝術的重要贊助者。其“三虞堂”收藏的書畫古籍冠絕京津,與羅振玉、王國維交往密切。齊白石為其刻印,既是酬答知音,亦借貴族圈層擴大影響力。景賢號“樸孫”取自《詩經》“樸斫之孫”,暗含對古樸藝術的追求,與白石“返璞歸真”的藝術主張不謀而合。此印或用于鈐蓋其珍藏書畫,如《三虞堂書畫目》著錄作品,成為鑒藏史的重要物證。
![]()
△ 齊白石刻“樸孫”壽山連江黃石完顏景賢自用印(局部)
四、市場與學術:從拍賣數據看金石價值
同類齊白石篆刻作品市場表現強勁:2020年西泠拍賣會上,同尺寸壽山連江黃印章估價4-6萬元,最終成交價未公開但大概率溢價;而周鐵衡舊藏“子孫永寶”印估價達50-80萬元,顯示名家遞藏加持的價值。此“樸孫”印因出版清晰、流傳有序,兼具藝術與歷史雙重價值。其邊款僅署“白石山人”,區別于晚年“三百石印富翁”等常見款識,推測為1910-1920年代作品,正值其篆刻風格成熟期。
五、金石因緣:大師與藏家的雙向成就
齊白石為完顏景賢刻印,是藝術家與鑒藏家互動的典范。景賢的貴族身份為白石提供社會資源,白石的篆刻則賦予藏家“藝術認證”。類似案例可見于齊白石為日本友人刻制的104方印章(如“杏盦”“西家珍藏”),通過跨界交流推動藝術傳播。今日,這方“樸孫”印通過湯發周(齊良芷弟子)的發布重現公眾視野,延續了齊派藝術的學術生命力,亦為研究近代文化網絡提供了鮮活切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