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運城新聞網)
運城博物館推出兩大新展
運城日報訊(記者 游映霞 實習生 續思穎)近日,運城博物館分別在負一樓11、12號展廳推出“綺繡華裳——清代漢族女性服飾專題展”與“藝以弘德,文以載道——河東歷代名人書畫作品展”,為觀眾鋪開一幅兼具服飾美學與人文精神的歷史畫卷。
![]()
“綺繡華裳”展廳內,40余件清代漢族女性服飾及配飾構筑起百年前的衣冠圖景,展品均來自民間收藏家楊杰的私人珍藏。
展覽分為“歲序成衣”“鸞鳳和鳴”“鳳冠霞帔”“方寸生華”四個單元,涵蓋常服、婚服、誥命服等多種形制,各有側重、層層遞進,系統呈現了清代漢族女性服飾的精湛手工與時代特色。
![]()
一件“粉色飛蝠壽紋暗花緞粵繡花鳥紋衣邊女襖”尤為引人注目。其粉色緞面上飾有飛蝠紋,寓意“福從天降”;通身繁復的鑲滾工藝與精美的花鳥紋相得益彰,挽袖上以刺繡細膩描繪出三國刀馬的故事,騎馬的人物姿態生動,繡工細致,色彩艷麗,方寸之間盡顯華美與匠心。這些錦衣華服不僅是一件件物品,更是一針一線編織出的情感與巧思,無聲地映射出清代漢族女性的審美智慧與精神世界。值得一提的是,每件服飾旁均附有解析二維碼,觀眾可隨時掃碼,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工藝與歷史。
與“綺繡華裳——清代漢族女性服飾專題展”相鄰的是“藝以弘德,文以載道——河東歷代名人書畫作品展”,匯聚了上迄魏晉、下至明清的河東歷代20余位名人傳世書畫110件。
![]()
步入展區,墨香雅韻撲面而來。展品涵蓋楷書、山水畫、花鳥畫等多種類型,既有體現傳統韻味的工筆花鳥,也有飽含家國情懷的書法佳作。
![]()
其中,宋代王居正所作的《紡車圖》復制品前,觀眾駐足良久。畫作以細勁圓潤的線條,生動刻畫了農村婦女紡紗的勞動場景:線的一端,是邊搖紡車邊哺乳的中年婦女,身旁環繞戲蛙的童子與狂吠的黑犬;另一端,則是彎腰曲背、雙手拉線團的老媼。人物形態隨著線條的頓折曲轉而精準呈現,充滿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觀照與深切人文關懷。
![]()
“在清代漢族女性服飾中我感受到了當時女性的巧思與力量,在書畫展中我看到了河東歷代名人不朽的風骨。它們是歷史文化的珍貴載體。”大學剛畢業的王浩然說。運城博物館志愿者王嬌說:“我們希望觀眾通過這些展品,觸摸到歷史的溫度,讀懂河東文化的深厚底蘊。”
部分圖片來源:運城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