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向“新”而行 以“質”致遠
安徽向前|亳州譙城:老手藝有了“身份證”
人民網記者 韓震震 王曉飛
連續出差七八天時間,80后手藝人金石,帶著中藥合香珠、中藥香囊等產品,在廈門、深圳參加了兩場國際展會,10月23日晚,才回到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
“接了不少大單子,這說明用心做的好東西,大家還是很認可的。”10月24日上午,在安徽牧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金石跟記者聊著他的創業經歷。
金石是一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好者,學藝術出身的他,喜歡研究中國傳統生活美學。在復刻古籍香方時,他嘗試將中藥材打成粉,再合成好看又好聞的香珠手串,沒想到廣受歡迎。2022年底,他成立工作室,專注于中藥合香珠及相關產品的研發創作。
![]()
金石工作室研發的多種香珠產品。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兩年多時間,金石的事業發展很快,但也遇到很多問題,其中一個最關鍵的,就是自己的原創產品該如何保護。
“這個東西門檻不高,但想做出高端產品很難。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原創設計,包括香料搭配和產品外觀等,如果被人頻繁模仿,再以低價競爭,就很難生存下去。”金石說。
遇到同類問題的,還有譙城區的面塑藝人梁崗子。
1997年出生的梁崗子,是亳州梁氏面塑第四代傳人,在他看來,面塑藝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但也面臨一個共性問題,就是手藝人的創新該如何保護。
在梁崗子的工作室里,諸多作品是以中醫藥文化、歷史人物為主題元素,造型設計、色彩搭配等都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有的面塑造型簡單、普通,大家都能做。可我們精心設計、費時費力制作的作品,具有獨特價值,如果被隨意抄襲模仿,對創新的積極性打擊就很大。”梁崗子說。
說起版權保護,人們會想到影視作品、卡通動畫、流行音樂,那么像合香珠、面塑這種民間手藝,能不能受到版權保護?如果可以,又該如何保護?
對于這些問題,隨著國家對民間文藝版權的重視,各地逐漸有了自己的答案。
今年6月,譙城區作為安徽唯一,入選2025年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地區。
“譙城區民間文藝資源豐富,積極爭取參與試點,是想在版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上探索路徑,推進民間文藝更好傳承發展。”譙城區委宣傳部反非法反違禁室副主任郭雅珺說。
保護的基礎是摸清“家底”。在2024年申報安徽省試點時,譙城區就開始在全區開展民間文藝的梳理工作,發動各單位、各鄉鎮積極參與,設立版權服務聯絡點,工作人員深入街巷鄉野,對11類37項民間文藝進行分類登記,掌握溯源傳承。
![]()
版權作品登記證書。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民間文藝的梳理,讓譙城區很多老藝人感慨不已。
今年71歲的李心清,是譙城區五馬鎮人,喜歡為當地的“五馬琴書”寫唱詞,至今已堅持51年,其中僅小戲劇本創作就有300多部。
“他們跟我講版權保護,讓我感覺自己的原創作品受到重視,有了這種支持和保護,我相信‘五馬琴書’可以傳承發展得更好。”李心清說。
如今,打開初步建成的“譙城民間文藝資源庫”,文藝種類、人員信息清晰可見,同時還有高清圖片、珍貴影像,讓文化家底終于從“心中無數”變為“一庫了然”。
與此同時,譙城區還在推進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認證,以及示范工作室的重點打造。
老藝人創作的唱詞,演藝公司打造的戲曲,還有剪紙、木雕、面塑等創新作品,截至目前,譙城區已在安徽版權在線上傳民間文藝作品3600余件,其中3159件通過審核,取得了作品登記證書。
今年7月份,金石、梁崗子的工作室,都掛牌成立了“全國民間文藝版權試點(譙城)示范工作室”。
“拿到證書,作品像是有了‘身份證’,遇到侵權時就有了保護自己的法律憑證,心里踏實,搞創作更放心了!”梁崗子介紹,截至目前,其已有80多件作品拿到了版權登記證書。
有了版權憑證之后,金石發現自己跟客戶之間的溝通成本降低了。
“以前說產品是自己研發的,沒有憑證,現在好了,客戶對我們的信任度、品牌認知明顯增強很多。別人仿制的時候,也要考慮一下侵權的成本有多高。”金石說。
![]()
點擊進入專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