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趙超號逸廬、韞齋,別署若閑居。邯鄲人,現居天津。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書法系。2018年北京文化藝術基金陶瓷印藝術高層次人才培養成員。
作品參展:全國中青年篆刻家提名展。和順致祥--篆刻名家作品展。文以載道——鑒藏印與金石題跋國際大展。吉金華章——當代秦系印風作品展 特邀。鏡相·印象——當代鏡銘風格篆刻創作(國際)學術提名展 特邀。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百年西泠·湖山流韻”西泠印社詩書畫印大展 書法入展。榮寶齋第二屆青年藝術提名展。千里之行--2016屆全國重點院校優秀作品展。2016屆天津美術學院畢業生優秀作品“學院獎”。“官塘杯”中華朱方全國篆刻大賽 新秀獎。第二屆“陳介祺”國際篆刻大展。萬印樓當代國際篆刻精英收藏工程(2021)……作品被中國國家畫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等專業機構收藏。
![]()
以磚為媒 以心為印
——趙超篆刻的當代性突圍與青年篆刻家的時代擔當
施 晗
作為長期深耕文字與藝術的從業者,我始終堅信,任何時代,青年藝術家的成長軌跡往往暗藏著一門藝術的未來走向。
結識趙超幾年前,他在篆刻領域的專注與靈氣便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彼時大米藝術為他推出專題時,我曾斷言他是青年篆刻家中極具潛力的未來之星。而今,“金石之光——2025中國篆刻年展”為他特設磚印專題個展并出版作品集,這場學術性的認可,恰恰印證了他多年來的堅守與突破并非虛耗,而是當代青年篆刻家實至名歸的成長答卷。
![]()
趙超的篆刻創作,最鮮明的標識便是以漢磚為核心的取法路徑與藝術表達。在當代篆刻界仍普遍沉浸于秦漢璽印傳統范式時,他將目光投向漢磚這一金石學中的“邊緣材料”,恰是一次極具學術眼光的審美突圍。漢磚作為秦漢時期的建筑遺存,其文字多為工匠隨性刻鑿,少了璽印的規整程式,多了自然野逸的生命張力——陽文線條的斑駁蒼勁、字形結構的天真爛漫、空間布局的偶然天成,這些特質在趙超的作品中被精準捕捉并轉化。
他在這次研討會上提及“漢金文中陽文拓本與漢磚陽文拓本線韻之異”,恰是其創作的核心心法:不是簡單復刻磚文形態,而是深入剖析不同金石遺存的“線韻”與“氛圍”,從中提煉出契合自我心性的金石感。
![]()
觀其磚印作品,既能看到漢磚文字的原生質感,又能感受到文人篆刻的筆墨意趣。他將漢磚的“拙”與書法的“雅”熔于一爐,篆法上兼顧六書規范與磚文的自然體勢,刀法則在沖切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既有漢磚刻鑿的剛健之力,又有筆墨書寫的圓融之韻,實現了“刀筆兼容”的審美追求。
![]()
這種融合并非簡單的元素疊加,而是建立在對金石學材料深入研究基礎上的創造性轉化:他研究漢磚的制作工藝,體會其風化侵蝕后的肌理效果,將這種質感融入印面處理;他梳理磚文與金文、璽印文字的源流關系,使作品在看似野逸的形態中暗含章法邏輯,最終化作他既古又新的獨立語言——古在血脈傳承的金石精神,新在貼合當代審美的表達范式。
![]()
趙超的創作實踐,本質上是當代青年篆刻家取法變革的縮影。長期以來,“印宗秦漢”作為篆刻藝術的核心準則,為從業者提供了堅實的傳統根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審美慣性。青年一代篆刻家面臨的共同課題是:如何在前輩成就與豐富遺存的雙重語境下實現自我突破?趙超給出的答案是“解讀式、提煉式利用”傳統——不是背離“印宗秦漢”,而是以更開闊的視野重構其當代內涵。他將“印宗秦漢”理解為“深度感受秦、漢及其他時期篆刻精神”的學習方法,而非單純仿古;將“以書入印”落實為梳理篆法體系、融入筆墨意趣的實踐路徑;將“印外求印”拓展為吸收磚文等金石材料、甚至跨界藝術元素的創新探索。這種對傳統準則的創造性詮釋,正是青年篆刻家的核心優勢所在。
![]()
當代青年篆刻家的取法變革,首先體現在取法范圍的拓展。如果說前輩篆刻家的取法更多集中于經典璽印、名家流派印,那么以趙超為代表的青年一代,則將視野延伸至金石學的廣闊天地——漢磚、瓦當、碑刻、簡牘等都成為創作的營養來源。這種拓展并非盲目求新,而是建立在金石學研究深化的基礎上:新出土材料的不斷涌現,為他們提供了更多可供發掘的審美資源;金石學研究的跨學科視野,讓他們能夠從材料學、工藝學、文化學等多個維度理解傳統,從而實現取法上的“突圍”。趙超專注于磚印研究,看似是取法的“窄化”,實則是“窄中求深”的智慧——在一個細分領域做足功課,反而更容易形成獨特的藝術標識,這種“以點破面”的取法策略,正在重塑當代篆刻的審美格局。
![]()
其次,取法變革還體現在創作觀念的更新。青年篆刻家不再滿足于“仿古逼真”的技術追求,而是更強調“以印表意”的精神表達,將個人心性、當代感悟融入創作之中。趙超在發言中反復提及“適合表現自我心性”,這種對主體性的強調,正是當代篆刻創作的重要轉向。他們不再將自己僅僅視為傳統的繼承者,更將自己定位為傳統的闡釋者與發展者——通過對金石材料的個性化解讀,將傳統精神與當代生活體驗相結合,使篆刻藝術從單純的技藝展示,轉變為兼具學術性與人文性的精神載體。這種轉變直接推動了當代篆刻的發展:一方面,豐富了篆刻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審美維度,讓篆刻藝術在當代語境中更具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篆刻藝術的受眾群體,使這門傳統藝術能夠與當代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
當然,青年篆刻家的發展仍存在一些不足與待解的問題。從創作層面看,部分青年創作者雖取法范圍廣闊,但對傳統的理解深度不足,導致作品雖有新穎形式,卻缺乏內在的精神厚度;有些作品過于追求形式技巧的創新,反而忽視了篆刻藝術最核心的金石精神與筆墨意趣。從理論層面看,篆刻理論諸多論法是從書法論中套用,尚未形成完善的、貼合當代創作實踐的理論體系,青年篆刻家在創作實踐中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容易陷入盲目探索的困境。從傳承層面看,如何將個人探索轉化為可復制、可推廣的教學經驗,推動金石學與篆刻藝術的當代傳承,仍是需要持續探索的課題。
![]()
但這些不足并不能掩蓋青年篆刻家的價值與潛力。他們的優勢在于擁有更開闊的視野、更活躍的思維、更敢于突破的勇氣,這些特質正是推動藝術發展的核心動力。趙超在兩次研討會上的發言,既展現了對傳統的敬畏之心,又體現了清醒的自我認知——他深知“好多事講起來簡單實施難,但只要去做終歸能解決”,這種踏實務實的態度,正是青年藝術家成長最寶貴的品質。他的成長軌跡也證明:青年篆刻家的突破,從來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在深入理解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們的價值,不僅在于創作了具有當代性的作品,更在于為篆刻藝術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
作為目歷者與推動者,我始終關注著青年一代的成長。從大米藝術的專題推薦到今日的個展,我見證了趙超從青澀到沉穩、從技法到心性的蛻變。我也深切感受到當代青年篆刻家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書寫著篆刻藝術的當代史。他們以開放的心態擁抱傳統,以創新的勇氣面對未來,在取法變革中尋找自我,在實踐探索中推動發展。盡管他們仍有不足,但這種在探索中成長、在成長中完善的過程,本身就是藝術發展的常態。
![]()
金石之光,薪火相傳。以趙超為代表的青年篆刻家,正以他們的創作實踐證明:傳統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夠在代際傳承中不斷煥發新的活力。他們對“印宗秦漢”的當代詮釋,對金石材料的深入發掘,對創作觀念的持續更新,不僅豐富了當代篆刻的藝術面貌,更推動了金石學在當代的發展。相信只要他們保持對傳統的敬畏之心、對創新的探索之志,持續深耕、踏實前行,未來必將成長為篆刻藝術的中堅力量,為這門古老藝術注入更持久的生命力。而我們所能做的,便是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展示平臺、更包容的學術環境,見證并陪伴他們在藝術之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2025年11月5日凌晨改定
![]()
“金石學”研討會
趙超發言內容
上下滑動閱讀
對于“金石學”的專門研究較少,僅僅是喜歡金石拓本,從中吸取書法、篆刻所需要的營養。就此結合自己在篆刻學習、形式表現研究中對金石的理解談一些感受。
“金石學”中金石作為研究主體,其金石味道更為豐富、充分,從豐富的金石遺存作品中體會不同于篆刻的金石味,尋找并融合出適合表現自我心性的金石感。譬如漢金文中陽文拓本與漢磚中的陽文拓本的線形上看相差無多,但其線韻確實截然不同,其環境氛圍也大不一樣,諸如此類不同還有許多,研究清楚其中不同的原因進而運用到篆刻創作中;如形式上多學習金石遺存作品的方法,用其方法結合姊妹藝術或西方藝術探索新的表現形式,當然其中的哲學觀和筆墨依舊從傳統中來。深入感受、研究金石學作品中書法的味道,梳理至自己書法作品中,做到書印參同、書印互證。梳理金石學的理論研究有助于發展篆刻學理論,從中互參互證,從而豐富篆刻學理論,也由此中逐漸梳理出適合自己篆刻創作的理論體系。在上述研究、探索中所創作的作品或許成功或許失敗,但需要有探索精神,需要做出于金石學而言有意義的作品,盡可能的多角度解讀經典作品,由此豐富金石學研究成果。
與新時代下,只要有探索精神,面對傳統、經典作品有敬畏心,每位研究者都結合自身心性解讀式、提煉式利用金石學遺存作品去創作,相信金石學會蓬勃發展,于金石學有發展意義的作品也會越來越多。好多事講起來簡單實施難,但只要去做終歸能解決。
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不到之處諸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一切都在路上,吾輩努力再努力。
![]()
“篆刻學”研討會
趙超發言內容
上下滑動閱讀
首先,非常感謝中國藝術研究、篆刻院給與這次機會參加金石之光——2025“中國篆刻年展”,并且很榮幸能以磚印專題的形式參加此次篆刻年展中領上白云——當代篆刻家個案研究作品展板塊,在此感謝尹海龍老師對我的認可,最重要的是對我現階段的鼓勵和鞭策,使自己能夠更加堅定、踏實的研究篆刻藝術,再次感謝尹老師。
然后,也很榮幸能參與這次漢印專題的展覽。尹老師所策劃延續篆刻史發展脈絡的系列研究性篆刻展對篆刻研究者、非研究者都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眾多研究篆刻的前輩、專家帶領青年一起研究、梳理篆刻史,深入性感受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篆刻氣息,研究其理法,使自己更加清楚篆刻史發展過程中變與不變的因素是哪些,明確其中所要堅守的東西;讓非篆刻研究者能夠清楚的了解篆刻史發展脈絡,擴大篆刻藝術的普及度。關于“印宗秦漢”、“以書入印”、“印外求印”時代在變化、語言環境在變化,三者的含義也在發生變化,我認為其是篆刻學習、創作的方法或指導思想,三者互相交融、相互滋養。其一,“印宗秦漢”是為研究篆刻史,深度感受秦、漢及其他時期篆刻精神的學習方法、指導思想,而后結合個人心性使各個印風之間相互交融,而非單純的仿古,讓作品中兼具多類印風之精神;其二、“以書入印”是為解決篆刻中篆法、筆墨問題的方法或思想,由不同時期的篆法結構入手,結合六書梳理出不同時期、印風的篆法體系,進而結合自己心性梳理出即古又新的自我篆法體系;深入研究書法史中變與不變的因素、體會筆墨的味道,將其融入自己的篆刻作品中,從而使作品中刀筆兼容;其三、“印外求印”是為找到篆刻風格、打破篆刻風格的學習方法或指導思想,用“印外求印”來豐富、深化或統一上述印風的融合,結合自己心性找到適合自我表達的篆刻面貌;也在“印外求印”中不斷吸收新元素,避免個人風格的固化,用于打破風格。不同的金石學材料、工具及制作工藝與文人篆刻流派刀法是為上述融合服務,為自我作品的精神服務,材料、制作工藝的探索以及研究刀法的表現是為找到適合自我心性的線韻、印氛圍,從而在作品中表現出自我不同時期的藝術精神。
篆刻理論的發展不像書法理論那么完善,其中諸多論法是從書法論中套用,再加上語言環境在發生變化,篆刻需要發展出真正的自我理論,在新時代更注重藝術的前提下篆刻創作、表現力的研究很重要也是必然,篆刻理論更重要,新時代篆刻發展需要切合的理論思想來指導。最后再次感謝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感謝尹老師能夠讓自己參與這所篆刻學術研究平臺所辦的諸多研究活動,跟著眾多前輩一起深入研究篆刻藝術,是我的福氣,后續繼續踏實穩步前行。
![]()
![]()
![]()
![]()
![]()
![]()
![]()
![]()
![]()
![]()
![]()
![]()
![]()
主 編
豬大人
出 品
黔藝空間
來 源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轉載需注明出處
通 訊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支 持
雅昌藝術網 今日頭條 一點資訊 網易新聞 搜狐新聞
騰訊新聞 阿里文娛 360瀏覽器 UC瀏覽器 惠頭條 書藝時空
黔藝空間依托中國美術學院開放美育藝術專業及人才資源優勢,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集藝術名家工作室、藝術教育、高校藝術交流、藝術家宣傳與推廣、藝術精英孵化、藝術機構宣傳與推廣、藝術館運營、藝術園區運營、專題性展覽、書畫圖文裝幀設計、藝術評論、藝術品鑒賞與收藏等多個文化產業為一體。黔藝空間藝術平臺運營內容主要為網絡線上媒體宣傳與推廣,包括藝考動態、藝術家宣傳與推廣、高校藝術交流、藝術精英孵化、藝術機構宣傳與推廣、藝術館運營、專題性展覽、藝術品鑒賞與收藏等,為廣大藝術家提供高品質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