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1、 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人生腳本,我們這一生怎么樣過,多半寫在這個腳本里,比如我們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這個在心理學上叫做一個人的內在關系模式,就是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
2、 什么叫做祝福性的愛,祝福性的愛就是健康的愛,健康的愛就是讓孩子有能力和父母分離的愛,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得到的愛不是這樣的,他們成年之后會容易內疚、自責,因此在心理上和原生家庭靠得越來越近,原生家庭成為了他們的羈絆。
3、 原生家庭的一些問題,往往會“一代一代”傳遞下去,所以在你身上會出現你父母的一些性格特質,你的孩子身上會出現你的一些性格特質,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心理問題的代價傳遞。
![]()
首先我需要申明一點,我們現在這里討論原生家庭,并不是為了抱怨和追責,那樣對我們沒有意義,我們是為了看清自己身上的問題,療愈自己,以便能經營好自己當下的關系,讓自己活得更好。
另一方面就是避免在潛意識的指引下,把相同的問題傳遞給自己的孩子,能養育好自己的孩子,畢竟養育孩子的這條路上,性格不健康的父母,很難具備這個能力,能力和方法是不一樣的,這里的能力更多的是指父母自身的性格。
方法你可以隨便看一些育兒書籍,意識上你也想著給孩子最好的,但是你自身的性格才是問題,育兒學說到底它是一個關系學,你和他人怎么樣打交道,你就和你的孩子就怎么樣打交道。
所以看清自己的性格問題,開啟療愈的第一步,無論對自己,還是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意義重大的,那我們今天就提供一個這樣范例,以“有這三個特質的人,是沒有被原生家庭祝福過的”這篇文章為樣式,你可以反觀一下自身。
1、 容易自我攻擊,體驗到內疚自責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攻擊性,這個攻擊性和我們漢語語境里的攻擊性可能是有差別的,心理學上的攻擊性你可以理解為一種生命動力,一種活力。
那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在原生家庭里,當自己發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表現出自己的活力和生命的時候,沒有被歡迎,沒有被滿足,長大了他的攻擊性就會“逆轉”,指向自己,這叫做自我攻擊,常見的形式就是經常體驗到自責、內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