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源:視覺中國
世上最簡單的事莫過于吃,不學習不考試,即可無師自通;但世上最復雜的事也是吃,很難找到口味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為了豆腐腦的甜咸,人們會吵上三天三夜,強迫別人的口味與自己統一。
我們常以為口味是天生的、自己的,但口味很可能是后天的、植入的。很少有人能真正追述自己口味被形成的那個瞬間,可一旦形成,誰敢冒犯它,我們立刻怒火中燒。
吃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經常被炫耀,很少被反思。于是,以下這四本略顯燒腦的書便有了價值。
人類為什么要吃肉
對“無肉不歡”族來說,吃肉是不證自明的真理。《肉食之謎:動物、人類以及食物的深度歷史》的作者吃了25年素,但他不是素食主義者,他認為人類吃肉可能最合道德,因吃素要“殺”植物更多,而吃肉消耗資源最少且所有生物的生存機會最大。他只是好奇:人類吃了幾萬年素,為何近兩三百年間,突然以肉食為主?
![]()
《肉食之謎:動物、人類以及食物的深度歷史》,[美]喬希·貝爾森 著,張向陽 馮 輝 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25年出版
所謂的“吃肉有理”有兩大“護身符”:
一是大腦進化說。此假說認為,人類大腦耗人體25%的能量,素食養不活它。冰川時代,素食難以找到,原始人只好試著吃肉,幸虧他們學會了用火,腸胃負擔大減。從嬰兒到成年的這一階段,占人類生命的20%,其他動物僅占10%,只因人腦須在母親體外完成發育(即“延遲發育”)。此假說宣告:不吃肉,人變傻。
二是高貴的原始人說。原始人每天只用兩小時捕獵,吃150種以上食物,遠多于農耕人,所以平均身高比農耕人高10厘米左右,壽命長,骨密度大,少患傳染病。他們是獵人,體重不超標,無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困擾。這意味著我們最早的祖先因吃肉而神武,吃素后才變得沒出息。
上述兩大假說均無核心證據。《肉食之謎》通過整理人類學研究成果發現,除了愛斯基摩人,其他人群雖肉食比例各異,體力、智商并無大異。這說明人類擁有驚人的適應性,不論吃什么都能養活大腦。所謂的“高貴的原始人”也常吃素,因獵殺不到鹿之類大動物,更多在啃老鼠、兔子等,他們很忙,還常挨餓。
“必須吃肉”是現代人才享受的待遇,代價是地球上38%的非冰凍區已成農田,其中35%用于生產飼料,65%用來放牧。人類將40%的糧食、1/3的淡水喂家畜,家畜們每年排放全球近一半的甲烷。
事實是我們可能已被帶入“功能主義謬誤”中,用錯誤的歷史來對人類現有能力予以解釋,這個解釋看上去無比有邏輯,遂為“吃肉”建立了合法性。可結果卻是環境污染、疾病增加、生態位脆弱等。
本書作者相信人類真正的絕學并非“吃肉”,而是多樣性。人類并無“越來越多”的需求,那是資本不斷擴張的本性。資本制造了一個感覺的牢籠,讓個體從小習慣肉味,堅信“吃肉是享受”。但資本的邊界在哪?怎樣才能不被它套牢?
《肉食之謎》的價值在于啟迪思考,在看似無疑處存疑。至于“人為什么要吃肉”,那是玄學,永被追問,永無答案。
真有地道的家鄉風味嗎
常言道:“最美的味道,是地道的家鄉風味。”可什么是“地道”?什么是“家鄉風味”?
《飲食之道:餐桌上的文化人類學》的作者們去吃章魚燒,經行家指點,其源是神戶的明石燒,當地老人遙指小店,僅存五個座位,可滋味不過如此。作者認為,世上并無嚴格意義上的家鄉風味——韓國菜的辣椒來自美洲;日本民眾曾長期素食,明石燒的歷史并不長;墨西哥國民美食是玉米餅,如今卷的是韓式烤肉和美式干酪;元代《飲膳正要》所記的馬思答吉湯(即鷹嘴豆燉羊腳),今已成法國菜、伊朗菜、西班牙菜,還是智利“國菜”……
![]()
《飲食之道:餐桌上的文化人類學》,[美]本杰明·A.沃加夫特 梅里·I.懷特 著,吳 杰 譯,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5年出版
既然如此,人類為何仍贊美家鄉風味?
因為幾千年來,農業受制于自然,家鄉風味代表著先民對周邊環境的征服:美洲發展出“三姐妹”(玉米、豆類和南瓜)組合;中東則有小麥、苦野豌豆、牛奶;中國先民開發出稻米、大豆的“黃金配”。農業辛苦,需強制種植,靠巫術、預言、祖先崇拜、土地贊美、感恩儀式等將人們留在原地。
農業改變了人類的組織模式,這是一個人類學過程,卻常被誤認為文明史過程。每個民族都把自己講述為“文明”,把別人講述為“野蠻”。
古希臘人不知宴席有多道菜,一上來就拼命吃;波斯人只嘗幾口,一邊鄙夷地看著古希臘人,一邊等下道菜。古波斯帝國占據了富庶的兩河流域和埃及,他們在菜中加入大量糖,以示富裕;古希臘土地貧瘠狹小,只能贊美質樸,厭惡古波斯人的奢華。
其實,每個民族的飲食都既奢華又質樸,但污蔑“他們”的食物、贊美“我們”的食物,是最便宜的團結之道。于是,面包、葡萄酒、茶、咖啡等都被打上文化符號,隨著現代民族國家出現,追述過去來打造純粹民族菜,漸成風氣。在韓國菜館,服務員給《飲食之道》的作者們每上一道菜,便加上一段腳注,而大米、大豆、筷子、瓷盤等都是從中國傳入的。
文化無最優,味道無最美,從本質論看餐桌,與從多元視角看餐桌,迥然不同。在這個被理性拿捏的世界中,“飲食之道”可還原它的豐富與質感,這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歐洲的“中國熱”為何不持久
“中國人比世界其他各國人民更喜歡宴請,因為他們更富有、更豪放。”1585年,西班牙人門多薩在《中華大帝國史》中這樣寫道。門多薩沒來過中國,1583年他受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委托,編纂有關中國的文獻。
《中華大帝國史》采用的是傳教士拉達、克路士等人關于當時中國餐飲的記載,雖無新信息,篇幅卻大大增加,特別強調中國食物便宜、豐富。因為地理大發現后,美洲黃金、白銀涌入歐洲,致物價狂漲,中國作為“奇觀”讓當時的歐洲人羨慕不已。
克路士曾記:“當有人遇到外地來的或者好些天沒有見面的熟人時,他馬上問對方有沒有用過飯。”克路士在中國只待數月,看到的是廣州等沿海城市的景象,卻得出“中國比其他國家人口多、國土大、政體和政府優越、財富和財務豐足”的結論。
拔高雖好,卻仍戴著有色眼鏡。此前歐洲傳教士柏朗嘉賓曾到蒙古大營,知道“蒙古人認為浪費食物和飲料是一大罪孽”,卻鄙夷地寫道:“他們烹食狗、狼、狐貍和馬匹的肉,必要時還可以吃人肉。”導致13世紀的歐洲人認為蒙古人是古希臘傳說中的地獄人(發音如韃靼),吃人肉,喝人血。
在有色眼鏡之下,東方人一會兒被視為神,一會兒被視為鬼,始終不被視為人。
1756年,在法國重農主義代表人物魁奈的建議下,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模仿中國皇帝,親自扶犁耕田。1768年春,法國王太子(后來的路易十六)再次模仿中國皇帝親耕。17—18世紀,中國的戲劇、音樂、服裝、建筑、絲綢、瓷器、茶葉、朱子學說等風靡歐洲,但歐洲人的贊美是抽象的,隨著歐洲逐漸走出困境,歐洲人對中國的好評很快煙消云散。《味染歐羅巴:中國飲食文化在西方(1500—1700)》通過對歐洲曾經的“中國熱”的鉤沉,再現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壯闊景觀,也呈現出“東方主義”的偏執與可怕——無論是贊是彈,從來不是平視,只是換上不同的有色眼鏡。“我們”永遠是“我們”,“他們”永遠是“他們”。就在門多薩贊美明朝人大方富裕的同時,西班牙人制定出派2.5萬人征服明朝的報告,報告明確提出:明朝地大物博,是一個值得征服的目標。
![]()
《味染歐羅巴:中國飲食文化在西方(1500—1700)》,周鴻承 著,中華書局2025年出版
基操如此,“中國熱”豈能長久?
美國菜為何這么難吃
連美國的美食評論家也討厭美國菜。他們認為,美國大食品公司太多,預制菜、罐頭、醬料、快餐滿天飛,今天美國人更愿去私人小農場買菜,認為有利健康且美味。
《中午吃什么:一位吃貨經濟學家的美味指南》的作者泰勒·考恩是資深吃貨,還是經濟學家,鉆過美國城市的小胡同,去過美國的美食鄉村。他認為美國菜并沒那么差,美國菜真正的三大害是:政府、母親和美食評論家。
![]()
《中午吃什么:一位吃貨經濟學家的美味指南》,[美]泰勒·考恩 著,朱道凱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5年出版
美國政府之害在于想當然。比如禁酒令,讓上等的法國餐廳無好酒調味,紛紛倒閉,私酒、劣酒反而猖獗。二戰前后,美國政府大驅移民,致各種風味飯館倒閉。
母親之害則在于溺愛。美國母親就業率高企,口味上完全屈從孩子,孩子口味不成熟,易被快餐誤導。上世紀50年代比薩餅在美國風行,因它可喂飽全家,且能單手持,邊吃邊看電視。
美食評論家之害在于這些人不懂科學,想用降低社會效率的方法喚回舊日美食,但快餐風行當前,美國還能有美食嗎?
泰勒·考恩是樂觀的進步主義者,在他看來,預制菜不是問題,問題是提高預制菜的品質。但本書更多的是販賣他的灰色人生經驗——少花錢,能吃好。泰勒·考恩的辦法是多跑華人超市,常去移民餐廳,餐廳剛開業勿去,因口味不穩定,2—4個月內光臨,正趕上用口味拉客,4個月后餐廳會轉向品牌路線,價高質次。去餐廳要善揩油,醫院餐廳不必去,因沒人為招患者來做手術而提高菜品質量。賭場餐廳絕對要去,老板常用美食引流,但要選開在賭場后門的餐廳,老板希望客人去餐廳前玩上兩把,酒足飯飽的人很少來碰運氣,故賭場前門的飯館活該死絕。
作為資深摳門老漢,作者建議:別嘗試電影院餐廳,因上繳款多,影院會指望餐廳打劫觀眾;市中心飯館不要去,老板不愁客流;餐館里美女多,說明走時尚路線,廚師水準難保障;網紅店壽命越來越短,說明一火就提價,所以遇網紅店應立闖……
經濟學是不太實用的學問,因為既便是專家也不能保證在股市賺錢,但泰勒·考恩獨辟蹊徑:經濟學跑不贏股市,還能找不到一家好餐廳嗎?對如此擲地有聲的小算盤,我反正是信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