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有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路不總是走在腳下,其實更多時候,是走通在心里。
你心路想通了,那么走到哪里,哪都有出路。
因為心路通了,哪怕身在絕境,也能看見柳暗花明。
![]()
清空心障,路才顯現
你覺得無路可走,無非你是覺得自己不行了。
當然,你也可能以為外面的事物不行,但其實外界的事物,我們是改變不了的。
所以,你埋怨外界事物也好,覺得自己時不我與也罷,不過是自己的思維陷入困境,思路掉進死胡同了。
說到底,一個人的心里堆滿了“不可能”,那么眼前就真的無路可走。
蘇軾被貶惠州時,嶺南那時候絕對是蠻荒之地。
但他沒覺得自己無路可退,無路可逃,反倒覺得這就是人生。
于是,在當地,他欣然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不是嶺南變了,是蘇軾的心境變了。
當他放下對中原的執著,那眼前的瘴癘之地也能成為自己的安居之所。
作家林清玄說:“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
清空內心的成見與恐懼,如同擦亮蒙塵的窗戶。
然后,自己的心明亮了,路自然就清晰了。
轉念一想,便是轉機
當你覺得自己掉進絕境的時候,不如轉念一想,轉身一過。
然后,你便會覺得眼前豁然開朗。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在這一生當中,都會遭遇或多或少的困境。
但是,困境不會改變,但看待困境的角度可以改變。
只要我們心路一轉,死局就變成了活棋。
王陽明在龍場時,其實也是身處絕境。
可他沒有被困在“為何是我”的怨憤中,而是轉念追問:“若是圣人處此,更有何道?”
這一轉念,讓他徹底打消了消極悲觀的念想,而是從受害者變成了探索者,最終在石棺中成功悟道。
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可以通過改變心態來改變生活,這是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發現。”
人嘛,總是需要走路的,但最終的出路,無非是找到了自己的心路。
說白了吧,所謂出路,不過是心路轉彎處的那片新天地。
走通心路,踏平前路
心里覺得自己能走過去的,那腳下就真的能走出一條路。
事實上,任何時候,路都是在的,尤其是心路。
玄奘西行取經,面對八百里沙漠,水囊打翻。
他也沒放棄說:“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一步。”
可以想象,支撐他走出去的,不是體力,是那份“不至天竺,終不東歸”的心力。
心路堅定,那腳下的流沙也成了坦途。
《法華經》有言:“初心方使,便成正覺。”
最初的發心,本身就蘊含著全部的力量。
當你從心里相信自己能行,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說到底,出路不在天邊,就在心間。
所有的山窮水盡,都源于心路不通;所有的柳暗花明,都始于心門打開。
余生,請修好你的心路,因為在每一個無路可走的地方,它都會為你點一盞燈,照出一條屬于你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