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媽,今年剛退休,有了更多時間關心健康。”一天飯后,她在廚房里邊擦手邊和老姐妹閑聊:“網上說大豆油不健康,可我家一直用這個呀,家里老人血脂都正常。”
正說著,小區里另一位62歲的李阿姨推門而入:“你們別只盯大豆油,我朋友老李前陣子查出脂肪肝,醫生一問,才知道他天天用的,是自己覺得‘香’的那種油,差點害了家人……”這話音剛落,廚房里一陣沉默。到底買哪種油,健康風險最小?是否真如傳言“大豆油最不健康”?食品包裝琳瑯滿目,但油,該怎么吃才安心?
![]()
食用油到底健康嗎?專家權威解讀
大眾普遍理解“植物油比動物油健康”,但現實遠比想象復雜。中國疾控中心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共同提示:食用油攝入質量不僅與油脂來源有關,更與脂肪酸構成密切相關。常見的工業精煉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調和油等,由于價格親民,幾乎成了家庭餐桌標配。
問題在于,任何一種油脂,都有其營養與健康風險雙面性。以大豆油為例,它富含亞油酸,但同時因高溫重復加熱極易產生氧化物;而某些“看起來很純”的豬油、牛油等動物油,則飽和脂肪含量高,長期超標攝入,可增加心腦血管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過量攝入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升13%~17%。另有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最新調查,約有60%的家庭因油脂選擇不當,存在亞臨床脂肪肝和血脂異常隱患。
![]()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大豆油“天生不健康”,而是用油不當和誤區讓原本普通的油變成健康殺手。特別是部分油品經過反復高溫加工,或消費習慣長時間油炸、煎炒,都會極大提升致病風險。
這4種油,建議長期少用!尤其是最后一種
專家綜合分析,以下4種油類型,建議在家庭日常中控制攝入頻率和總量:
動物性豬油、牛油
多數傳統家庭依戀的“原味”,實則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32%~45%。長期高攝入,容易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總膽固醇,心臟負擔增加,冠心病發病率可上升15%以上。研究顯示,每天烹調攝入動物油超20克,10年后心血管風險明顯提升。
![]()
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氫化植物油(如人造黃油、起酥油)
方便面、烘焙食品、奶油蛋糕中多見人造黃油,內含反式脂肪酸,這種結構的脂肪已被歐美多國明令限制,因其會“降低好膽固醇、升高壞膽固醇”,患心臟病風險升高23%,高度相關糖尿病發生率增加。
長期高溫重復使用的油(如地攤油炸油、餐館回鍋油)
高溫油脂反復加熱,氧化產物毒性超過初次用油20~30倍。部分三甲醫院流行病調查表明,經常食用“回鍋油”的人,肝功能異常、癌癥前驅病變風險顯著高于普通群體。此類油不僅隱藏在街頭小吃,還常出現在家用電炒鍋、炸鍋當中。
![]()
超高比例調和油(標簽成分不明或標注不規范)
為追求低價和風味,部分“調和油”、“XX混合植物油”成分“天書式”標簽,棕櫚油比例常超50%,而棕櫚油與椰子油類似,飽和脂肪高,攝入過量升高心臟疾病風險。比大豆油更隱蔽,且家中老人、兒童常年食用,血脂、血壓容易無聲飆升。在2023年國家市場抽檢中,不合格標簽調和油檢出率高達12.8%。
正確用油這樣做!掌握4招,吃得健康、安心
專家給出家庭安全用油的科學建議——平衡選油,合理搭配,三餐濕炒少炸,常輪換種類:
合理選油
首先,優選權威機構推薦的非轉基因花生油、橄欖油、菜籽油為日常主要用油。單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高(如橄欖油),有助于心腦保護。可通過每次少量混用,避免長期一種油單一攝入。
![]()
控制攝入總量
成年人每日食用油宜控制在25克左右(約2大勺)。烹飪時采“少油濕炒”,避免油炸和大火爆炒。實際生活中,一把勺就是健康“度量衡”,不宜憑感覺下油。
注意烹調方式
避免反復加熱同一批油,不用油炸剩油做炒菜。烹調結束要及時倒出多余油脂,減少“多余殘油”攝入。家用空氣炸鍋、微波烘焙等新型方式僅輔助,無法完全替替少油健康炒制。
關注產品配料表與營養標簽
購買時,優先選擇成分單一、標注詳細的食用油廠牌。拒絕成分“粗糙”或標簽無法精準回溯來源的超低價油。每周定期更換油品或交替使用,減少棕櫚油、炒制油、過度加工油攝入,降低健康隱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