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估肥胖風險時,脂肪總量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首要指標。 體內脂肪適量且分布均衡能有效維生理功能,但如果過量堆積,則會轉變為“健康殺手”。
![]()
三類脂肪堆積最傷身
皮下脂肪
位于皮膚真皮層下方,遍布全身,尤其在腹部、臀部和大腿處較集中,核心功能是儲存能量,為身體保溫、緩沖外界沖擊,起到保護器官的作用。
從占比來看,正常成年男性皮下脂肪約占體脂總量的80%~90%,女性比例略高。若其超出合理范圍,不僅會影響體形美觀和運動能力,更會促進內臟脂肪堆積,加重代謝負擔,成為一系列健康隱患的初始誘因。
內臟脂肪
位于腹腔內,圍繞著腸道、肝臟、胃等器官,主要作用是支撐內臟、保護器官免受外力撞擊,并儲備應急能量。正常成年人內臟脂肪應占總體脂的10%~20%。
![]()
長期超標會釋放大量炎癥因子和游離脂肪酸,干擾代謝功能,顯著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的風險。
異位脂肪
當人體能量攝入持續過剩,皮下與內臟脂肪組織的儲存能力達到飽和,多余脂質便會“溢出”,形成異位脂肪。這類脂肪的特點是出現在了本不該堆積脂肪的部位,從而直接干擾所在組織的正常功能。
以肌間脂肪為例,它是異位脂肪的典型代表,藏匿于骨骼肌纖維之間,會阻礙胰島素信號傳導,降低肌肉對糖分的響應能力,導致肌少癥和糖代謝異常。這種情況在肥胖、糖尿病患者及老年群體中尤為普遍。
發表于美國《臨床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雜志》的一篇研究還證實,腿部肌間脂肪的堆積與心血管代謝疾病的發生風險呈正相關。
![]()
注意:內臟脂肪和異位脂肪的分布,比單純的體重、總脂肪量更能預測疾病風險,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有些“看起來不胖”的人仍可能患上高血脂。
科學減脂才能保持活力
不要節食減重
采用節食減重,確實體重下降快,但是體型并不一定能改善。因為這種減重方式會造成肌肉蛋白質的分解,體內的脂肪比例反而會上升。
有氧運動結合力量訓練
建議每天或每周5天以上都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至少隔天1次,每周累計150分鐘以上。在此基礎上,還要重視力量訓練,在日常鍛煉中加入力量訓練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攝入充足的優質蛋白質
優質蛋白質是促進肌肉生長的物質基礎,充足的優質蛋白質攝入,可以促進肌肉對脂肪的燃燒效率,提高運動的減重效果。如果蛋白質攝入不足,身體中的蛋白質代謝就會出現“負氮平衡”,人的基礎代謝率將會明顯下降,形成“易胖難瘦”的體質,以后即便少吃,也很難瘦下去,稍微多吃一點則會發胖。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有瘦肉、水產、蛋、奶制品、大豆制品等。
最后,除了上述三點,減重過程中還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規律作息、不熬夜、戒煙、限酒等。
本文綜合自:
①生命時報2025.11.05《脂肪堆在哪最危險?內分泌醫生點名3個位置》
②光明網2025.05.20《科學減重這樣做 減掉脂肪保持活力》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