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美元首釜山會晤后,特朗普高調將此次會談定義為“G2會議”,宣稱中美將“共治世界”,這一言論在韓國輿論場掀起了比臺風更猛烈的震蕩。從主流媒體的緊急評論到政客的焦慮表態,從企業界的風險預警到網友的激烈吐槽,韓國上下被一種“被忽視”的恐慌與“選邊難”的糾結包裹——這場看似與韓國無關的大國敘事,恰恰戳中了它在亞太格局中的最痛處。
韓國主流媒體的反應,滿是警惕與不甘。《朝鮮日報》直言不諱地指出,特朗普的G2論調本質是“大國主導的秩序重構”,而韓國正面臨“被擠出核心圈”的危機,多年來苦心經營的“韓美同盟+對華經濟依賴”雙重格局,可能在中美共治的框架下變得岌岌可危。《中央日報》則犀利吐槽,特朗普在釜山“借地”舉辦中美會晤,卻把東道主韓國當成“背景板”,G2的喧囂背后,是韓國在地區事務中話語權的隱性流失。更有媒體回溯特朗普上一任期的“關稅大棒”,警告稱若G2導致全球規則向大國傾斜,韓國將淪為“規則被動接受者”,而非“參與者”。
政客與學界的表態,直接暴露了韓國的戰略困境。部分執政黨議員公開呼吁“強化韓美同盟韌性”,認為只有牢牢綁定美國,才能避免在G2格局中被邊緣化,但這種“一邊倒”的主張隨即遭到反對黨駁斥:“綁定美國只會讓我們陷入中美對抗的漩渦,對華貿易占比超四分之一的經濟,根本承受不起脫鉤代價”。韓國外交安保研究院專家李鐘植的觀點更具代表性:“G2不是中美共治的盛宴,而是給韓國出的兩難考題——選美國,丟中國市場;靠中國,觸美國紅線,我們成了最尷尬的‘夾心層’”。有學者更尖銳指出,尹錫悅政府此前的“親美”政策本就引發對華關系波動,特朗普重提G2,讓韓國的外交平衡術徹底陷入被動。
![]()
韓國企業界的焦慮,遠比輿論場的爭論更現實。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核心玩家,三星、SK海力士等巨頭早已嘗到中美科技博弈的苦果——SK海力士大連工廠長期受美國技術限制,依賴華盛頓的“豁免權”才能維持運營,而特朗普若重返白宮,這種豁免的不確定性讓企業如坐針氈。韓國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韓國經濟對中美市場的依賴度超過60%,半導體、電動汽車等支柱產業既需要美國的技術支持,又離不開中國的產業鏈與消費市場。商界人士紛紛發聲警告,若G2導致中美經濟“脫鉤”加劇,韓國將成為“亞太最大輸家”,多年積累的產業優勢可能在大國博弈中被逐步侵蝕。
韓國網友的討論,更是呈現出撕裂與無奈的百態。有網友在社交平臺吐槽:“特朗普討糖吃,中美談大事,我們只能站在旁邊看,這就是所謂的‘中等強國’?”;也有網友擔憂:“一邊是駐軍保護的盟友美國,一邊是生意往來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選邊就是自毀,不選邊就是被兩邊忽視”;還有理性聲音呼吁:“韓國不該在G2陰影下被動搖擺,而應打造‘技術中立’優勢,用半導體、電池等核心產業話語權,成為中美都需要的‘橋梁’而非‘棋子’”。
說到底,韓國對中美G2的激烈反應,核心是對自身戰略定位的集體焦慮。它既渴望通過韓美同盟獲得安全庇護,又離不開中國市場的經濟滋養;既想在國際格局中擁有獨立話語權,又始終擺脫不了“大國夾縫中生存”的宿命。特朗普的G2論調,不過是把這種潛藏的困境擺到了臺面上。正如韓國輿論普遍共識的那樣:韓國真正的挑戰,從來不是反對或依附某個大國主導的秩序,而是如何在中美兩強之間,找到不被邊緣化、不被犧牲的生存之道——可惜在G2的喧囂中,這份清醒的思考,還淹沒在焦慮的聲浪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