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 OF COMMON
/不寫平庸的故事/
![]()
安全才是第一位
文/林書
編輯/劉宇翔
10月的最后一天,理想汽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公司宣布召回11,411輛MEGA車型,召回原因,是冷卻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條件下會導致動力電池和前電機控制器的冷卻鋁板腐蝕滲漏,極端情況下存在動力電池熱失控風險。
就在召回公告發布前一周(10月23日晚),上海發生了一起理想MEGA 2024款車輛起火事件,成為了此次召回的直接誘因。
召回通知發布后,李想本人也在第一時間通過自己的微博進行了回復。
![]()
近年來, 除了此次理想MEGA召回,其他車企也屢屢發生召回事件,在國產新能源車高速發展之際,著實給全行業敲響了警鐘。
從行業數據來看,2024-2025年新能源汽車召回事件呈現明顯上升趨勢。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2024年全年共實施新能源汽車召回89次,涉及車輛449.1萬輛,同比增長180.1%,占全年召回總數量的40.0%。2025年,召回事件仍在繼續。
連續的質量問題,已經讓人隱約覺察到,MEGA事件并非只是一次孤立的意外,而是整個行業系統性問題的集中體現。
01
要理解這次召回的深層含義,我們首先需要回到MEGA本身的戰略背景。
2023到2025年,被業內普遍視為"高端純電MPV的真空期":傳統豪華品牌如奔馳的EQT遲遲未能大規模上市,沃爾沃的EM90雖然發布但81.8萬元的售價讓其更像是一個"占坑"產品;而在國產新勢力陣營中,小鵬X9剛剛完成市場預熱,騰勢D9的純?電版本銷量有限,60萬元以上的細分市場缺乏真正的標桿產品。
正是在這樣的市場空檔期,理想汽車看到了機會。作為一家以增程式混動技術起家的公司,理想急需向資本市場證明自己在純電領域的技術實力和戰略前瞻性。2024年,理想汽車營收達到1445億元,L系列車型為公司積累了充沛的現金流——1128億元的現金儲備為理想的純電轉型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保障。
在這種背景下,MEGA承載的不僅僅是一款產品的成敗,更是理想汽車"第二增長曲線"的戰略期望。
![]()
因此,在MEGA項目立項時,理想汽車面臨的是一個典型的"先發優勢"與"產品完善度"之間的博弈。如果選擇多花6個月時間進行更充分的材料兼容性測試,很可能會錯過關鍵的市場窗口期,讓競爭對手搶占先機;但如果按既定時間節點上市,就必須承擔某些驗證不充分的風險。理想最終選擇了后者——這并非技術能力不足,而是在商業現實面前的一次戰略妥協。
然而,正是這種戰略壓力,讓MEGA項目從一開始就帶上了某種"時間焦慮"的色彩。
從技術層面分析,MEGA采用的麒麟5C三元鋰電池,最長738公里的續航里程,在同級別產品中也屬于主流水準。相對于磷酸鐵鋰電池,三元鋰電池在能量密度、低溫性能和充電速度上表現更好,但能量密度高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不穩定性也高,安全性相對較低,主要是三元鋰電池存在先天的化學特性隱患:熱穩定性較差,在高溫、物理損傷或管理失效時易發生熱失控。
三元鋰電池的正極材料(鎳鈷錳酸鋰或鎳鈷鋁酸鋰)在約200℃時就容易分解并釋放氧氣,加劇燃燒風險,而磷酸鐵鋰電池的熱失控溫度高達500-600℃。尤其是遇到機械損傷(如碰撞)、針刺、擠壓或短路,三元鋰電池起火概率顯著高于磷酸鐵鋰電池,第三方數據顯示其熱失控風險約為后者的3倍。??
此前,保時捷Taycan的自燃案例就與三元鋰電池的快充使用或底部穿刺相關。??
所以采用三元鋰電池方案,必須通過先進的電池管理系統(BMS)和工程設計已降低風險。MEGA在動力電池和前電機控制器的冷卻回路是采用了液冷技術,這本是成熟可靠的散熱方案,但冷卻液與冷卻鋁板的材料兼容性驗證卻出現了疏漏。
![]()
根據理想汽車的官方說明,該批次冷卻液經過了1064小時的防腐測試,這個數字看起來已經相當充分——相當于連續運轉44天。但現實是殘酷的:實驗室條件下的加速老化測試,往往無法完全模擬長期、真實環境中的復雜工況,而行業普遍在量產前進行18個月以上測試,以期排除大部分潛在缺陷。
未進行完整周期實驗就匆忙上馬,留下了不小的事故隱患,所以理想汽車的召回方案是,為所有受影響車輛免費更換動力電池、前電機控制器等關鍵部件。這種“全額更換”的處理方式,也是必須做到位的。
然而,這次召回事件暴露出的問題,遠不止技術層面的材料選型失誤。它更像是一面鏡子,反射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在高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矛盾
02
如果我們把視角拉升到行業全景,就會發現2024-2025年,所有參與者都被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速度競賽"——不是比誰跑得快,而是比誰敢在不確定性中"搶跑"。
2025年開年以來,超過30家車企宣布降價,這個數字背后是整個行業毛利率的全線承壓。特斯拉將Model Y的起售價降至23.99萬元,并提供5年零利息的金融方案;比亞迪更是直接向供應商發函要求降價10%,理由是"新能源汽車競爭正在進入白熱化階段";就連一向堅持高端定位的蔚來、理想也不得不加入這場"價格肉搏戰"。乘聯會的數據顯示,2025年前兩個月,新能源車的平均降幅達到13%,整個的價格戰,著實進入到了白熱化的地步。
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下,"慢"往往意味著"死"。
傳統汽車行業的產品開發周期通常為30-40個月,這個時間跨度在燃油車時代是合理的,因為市場相對穩定,技術迭代緩慢。但在新能源時代,這個周期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大眾汽車已經公開宣布,要將整個開發和生產周期從50個月壓縮到36個月,而中國的新勢力車企普遍將這個周期控制在24個月以內,有些甚至聲稱可以做到18個月。
這種“時間壓縮”的背后,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對"敏捷開發"模式的過度依賴。在過去的幾年中,正是憑借這種快速迭代的能力,中國車企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實現了"彎道超車":比亞迪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理想汽車用L系列產品在增程式混動領域建立了技術優勢;問界、蔚來在智能化配置上甚至領先于傳統豪華品牌。
然而,“敏捷開發”模式的成功,并不能簡單地復制到涉及高安全冗余、長生命周期驗證的核心系統。動力電池的熱管理系統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其不僅需要在不同溫度、濕度環境下保持穩定性能,還要經受長達數年的持續工作考驗,任何設計、材料兼容性問題都可能在使用后期逐漸顯現。這種"潛伏期"很長的技術風險,很難通過快速迭代的方法來及時發現和解決。
![]()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當前的市場環境實際上在懲罰那些"愿意慢下來"的企業。
如果一家汽車公司連續兩個季度銷量增長放緩,股價往往會出現大幅下跌,融資難度也會相應增加。在這種壓力下,企業管理層很難向投資者解釋"我們要多花6個月時間做材料兼容性測試"這樣看起來"不直接產生價值"的決策。
近年來,因銷量增長放緩而股價大跌的車企案例屢見不鮮。就理想來說:其2025年9月單月交付新車33,951輛,同比下降36.8%,股價隨之大幅下跌。其2024年第四季度凈利潤同比減少31.9%。
同樣地,蔚來汽車在2025年一季度銷量雖然同比增長40.1%,但環比下跌42.1%,主品牌銷量近乎腰斬。2024年內,其股價累計下跌18.6%,市值在"蔚小理"中墊底,甚至只有理想的1/4。
這些案例表明,在當前的資本市場環境下,企業承受著巨大的增長壓力。一旦銷量增速放緩,投資者往往會立即反應,導致股價大幅下跌,融資成本上升,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MEGA事件并非偶然,而是結構性必然——若這樣追求"快速"的競爭環境仍未改變,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類似的質量問題,特別是在那些急于從傳統技術路線轉向純電動、或者試圖快速向上突破價格區間的品牌中。
然而,從行業的角度來看,這種狀況終歸不可持續,畢竟,在消費者看來,一輛車倘若連自身能不能安全到達目的地都難以保障,那背后再多的功能與花樣,都只能等于0。
03
理想MEGA召回事件給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上了一堂關于"工程敬畏心"的昂貴課程——按照免費更換動力電池和電機控制器的承諾計算,這次召回的成本可能超過數十億元,這還不包括品牌信譽損失所帶來的間接影響。
這次事件的啟示意義遠超單一產品的質量問題,它實際上在向行業發出一個明確信號:未來真正的競爭壁壘,將不再是"快速迭代"的能力,而是誰能在極限內卷中依然守住工程底線。
從技術發展的規律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在過去幾年的爆發式增長,主要得益于在功能創新層面的快速突破:更長的續航里程、更智能的座艙系統、更豐富的車聯網功能。
但隨著市場的成熟和消費者認知的提升,產品競爭的焦點正在從"有什么功能"轉向"功能是否可靠"。
就電池方面而言,中國新能源車真正”未完全攻克的高地",是一套在關鍵環節(如BMS、電驅、熱管理)擁有垂直穿透的工程實力。作為對比,在2024–2025年,特斯拉的Model Y在中國月銷雖被問界、理想、比亞迪超越,但其工程冗余、熱管理設計、電池安全記錄,至今仍是行業前列——雖然也有事故,但還未因冷卻液、密封膠、線束布局等問題大規模召回。
在目前國內車企中,比亞迪是唯一同時掌握電芯、電池包、整車、半導體、熱管理的車企,但這種“系統性”的功力,絕非朝夕之間就能建立的,也是處置大量事故不斷總結完善的。即便如此,2025年10月17日比亞迪還是啟動了兩項召回計劃,共涉及115,783輛唐系列和元Pro車型,主要涉及驅動電機控制器和動力電池密封問題。
可見汽車工業”十年磨一劍”的規律仍然有效。當前資本市場對新能源車企的“季度考核機制”過于短期化。在過去,投資者往往緊盯交付量、毛利率,甚至往往容忍不了”為安全多等一個季度”,導致企業不敢不做"搶跑者"。但越來越多的召回事件,在提資本市場:應該學會區分"良性的慢"和"惡性的慢":如果一家企業因為技術驗證不充分而延遲上市,這應該被視為負責任的表現,而不是管理能力的缺陷。
換句話說,市場應該停止"逼車企搶跑交卷"的錯誤導向,轉而獎勵那些"愿意多檢查三遍再交卷"的老實人。只有當工程底線成為行業共識,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時,中國新能源汽車才能真正從"造得多"、"造得快"向"造得強"、"造得好"轉變。
理想MEGA的召回,希望是這種轉變的開始。
由于公號改版,為了您和最話的再次見面
請關注賬號,點亮星標
比10分多一分,才是雙11 該有的意義
比AI更懂老外的,可能是中國人
蘋果從從容容,安卓匆匆忙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