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漸入佳境之際,“477歲高壽”的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時隔兩年后,昨晚再度造訪上海。此番,是由意大利指揮大師丹尼爾·加蒂首次以該樂團首席指揮的身份帶團訪華巡演。
去年8月,加蒂正式接棒蒂勒曼出任被譽為“世界古典音樂和交響樂團活化石”的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首席指揮,任期至2030年。加蒂當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將把首個樂季獻給馬勒,并計劃在未來三個樂季完成馬勒交響曲全集的演繹,這一項目涵蓋馬勒全部交響曲及聲樂套曲,旨在通過他對德奧傳統的深刻理解,展現馬勒音樂的復雜性與情感張力。這也是該團歷史上首次由同一指揮完成馬勒全套作品的計劃。
![]()
上海觀眾對于馬勒交響曲并不陌生,就在幾周前,指揮大師捷杰耶夫和馬林斯基交響樂團便以“馬勒交響曲全集”先聲奪人,留下了史無前例的創舉。在本次巡演第一場中,丹尼爾·加蒂與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以“德奧傳統名團”的姿態演繹馬勒《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頗有與先前捷杰耶夫、馬林斯基“別苗頭”或“扳手腕”的姿態。這部交響曲是馬勒創作生涯中的關鍵轉折點,也是交響樂文獻中最具挑戰性與深度的作品之一,標志著他徹底擺脫早期交響曲中依賴聲樂與標題性內容的傳統,轉向純器樂化的“絕對音樂”表達。全曲五個樂章被分為三部分,以“葬禮進行曲—暴風雨—諧謔曲—小柔板—終曲”的架構展開,通過主題動機實現內在統一,形成“從地獄到天堂”的隱喻性敘事。對指揮家的控制力要求極高,需在“支離破碎”的樂思中平衡悲劇與凱旋、混沌與秩序。在此交響曲中,馬勒通過對死亡、沖突、愛與希望的交織,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情感旅程。
![]()
“馬勒五”是指揮家們實打實的試金石,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所有的指揮大師都熱衷于錄制和上演“全集”了,加蒂大師也不例外。加蒂全程背譜指揮,而作為德奧傳統樂團也鮮少地選擇了一位女性樂隊首席。與幾周前捷杰耶夫“直沖云霄”的俄式狂風相比,加蒂的“德奧老號”更顯內斂和“后勁足”!在葬禮進行曲中,他壓低銅管與鼓點的音量,使悲愴更具儀式感;在第二樂章的激烈段落里,他加速的弓法與強勁的節奏推動形成沖突的爆發;柔板則以細膩的弓法讓弦樂顫音如細雨輕拂,情感極度內斂;終曲的全體齊奏在加蒂的指揮下,速度略有提升,光輝的主題被推向高潮,整個東藝音樂廳觀眾席幾乎被余音淹沒。加蒂對每一次情緒轉折的把握被評論家形容為“既保留馬勒原有的悲壯,又注入個人的戲劇張力”,實現了傳統與創新的平衡。
同樣頗具看點的是,當晚樂團的銅管聲部秉持了德奧名團的底蘊,但不追求柏林愛樂那種“高頻剃刀”式的穿透,而更強調銅管與弦樂、木管的“共生”;弱奏層次豐富,適合表現馬勒筆下“垂死—回憶—微光”的灰色地帶;強奏時音量未必是最大的,但勝在音色厚實、音準穩定,能把末樂章的“勝利”做成“合唱團式”的整體升騰,而非“銅管獨奏秀”,做到了“既守舊又生新”。
![]()
除了震撼力十足的“馬勒五”,這里還要特別提一提安東·韋伯恩作曲、杰拉德·施瓦茨改編的《為弦樂隊而作的慢板樂章》,這部作品替代了原本這場音樂會中要上演的武滿徹《弦樂安魂曲》。這部降E大調的三部性習作,流露出青年韋伯恩罕有的勃拉姆斯式柔情,經擴編后聲部更細密,私密愛意被放大為群體吟唱。加蒂和樂團在保持德奧傳統精髓的同時,融入了強烈的戲劇張力,讓現場融入感更強烈。
德國指揮大師蒂勒曼曾連續12年執掌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以“德奧正統”重構樂團音色,完成瓦格納、施特勞斯、舒曼等全集錄音,并率團成為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駐場樂團,獲頒卡拉揚大獎,重返一線國際視野。如今,德累斯頓的大旗已經落在了意大利加蒂大師身上。“享譽世界,扎根森帕”,通過激活德累斯頓新聲,重塑森帕音色,加蒂正全力開啟樂團后蒂勒曼時代的“德奧韶光”新篇章。
原標題:《新民藝評丨茅亦銘:丹尼爾·加蒂開啟477歲“德意志老字號”的新篇章》
欄目編輯:蔡瑾 文字編輯:沈毓燁
來源:作者:茅亦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