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1月6日電(記者王鶴)燈光璀璨,哈爾濱音樂學院音樂廳座無虛席,管弦系指揮教師林勁松雙臂揮動,小提琴手琴弓輕拉,一曲《松花江上》在音樂廳內緩緩“流淌”。熟悉的旋律回蕩,主講教師講述著艱苦卓絕的抗戰史。臺下600余名觀眾中,有人輕輕拭去眼角的淚水。
11月5日下午,哈爾濱音樂學院以“抗戰樂章 和平交響”為主題,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音樂大思政課。《松花江上》《露營之歌》《保衛黃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11首紅色經典作品依次奏響。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將聽眾帶回到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音樂成為橋梁,連接歷史與當下。
![]()
這是哈爾濱音樂學院“抗戰樂章 和平交響”音樂大思政課現場。新華社發
近一個小時的演奏,管弦系學生史玖瑒眼中閃爍著光芒:“在此之前,樂團多次排練,很注重對紅色經典作品的打磨。隨著主講老師的加入,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戰故事,我意識到,我們的演奏是在提醒大家銘記歷史。”
音樂廳前排觀眾席中,哈爾濱新區第三學校的小學生們聽得聚精會神,每一曲奏罷,他們都用熱烈的目光回應著。哈爾濱新區第三學校老師王睿婷說,在音樂與歷史交融的氛圍中,學生們不只是聽眾,更是歷史的感受者和精神的傳承者,這樣的課堂真正做到了“入耳入心”,用別樣的方式點燃了同學們的愛國情懷。
![]()
在哈爾濱音樂學院音樂廳音樂大思政課現場,樂團在進行演奏。新華社記者 王鶴 攝
談起“思政+音樂”的育人模式,哈爾濱音樂學院副院長崔志林表示,學院已不是首次嘗試。將紅色文化、理論宣講與交響樂、聲樂展演融合,構建沉浸體驗、互動共鳴的教學場景,能增強課堂的代入感和感染力,“讓聽課的學生們不舍得低頭,不愿意分神”。
在這堂音樂大思政課中,音樂學系學生劉怡然負責講述最后章節。為了講好這一部分,她反復打磨細節,手稿經多次涂改已起褶皺。“看到臺下同學們專注的目光,還有一些年紀較小的少先隊員,我相信大家會對歷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劉怡然說。
![]()
在哈爾濱音樂學院音樂大思政課現場,音樂學系學生劉怡然在講述最后章節。新華社發
臨近傍晚,在全場合唱《歌唱祖國》中,這堂音樂大思政課落下帷幕。掌聲雷動,音符的余韻仍在回蕩,在場學子久未離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