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思琦 深圳報道
11月4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獲悉,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線上平臺交易額已突破千億。
深圳文交所總經理、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主任塞夫介紹道,今年以來,依托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的創新交易平臺交易額穩步攀升,10月23日線上平臺交易額達到1005.07億元,成功突破千億大關。截至11月3日,線上平臺交易額已達1105.4億元。
據介紹,深圳文交所定位為全資國有的文化產權要素交易和文化產業投融資綜合服務平臺,是國家重點培育的文化要素交易市場。2022年承建的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聚焦文化數據“確權難、定價難、流通難”問題,從市場需求端出發,構建了集“文化產權要素”交易與“文化大數據”交易雙引擎驅動的交易生態服務體系。通過搭建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體系,實現了從“橫向”全國區域數字化賦能,到“縱向”孵化行業垂類交易子平臺,并形成“數實結合”的特色交易模式。
深圳文交所是聚焦“數實結合”核心目標:一方面持續完善文化大數據服務生態體系,推出“四鏈路閉環”服務、數據資產入表、版權認證等數字服務;另一方面,重點打造國家聲景港等示范項目,以聲音文物數字化保護為切入點,推動數字版權國際化交流,探索“文化+科技+旅游+金融”的融合業態,讓文化數據成為激活實體產業創新的“催化劑”。
如何讓文化數據真正走進千行百業?在11月4日舉行的深圳文交所創新發展專家座談會上,專家的共識指向“路徑創新”與“標準共建”兩大核心。
從實踐路徑來看,文化數據賦能實體經濟需突破“單點對接”的局限,形成“需求牽引—數據供給—場景落地—價值反饋”的閉環。如在文旅產業中,通過整合景區客流數據、文化IP數據、消費行為數據,為景區開發定制化體驗項目;在制造業領域,文化IP與工業設計的結合能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而上述場景的實現離不開統一的標準體系。從文化數據的分類分級,到數據確權的法律界定,再到交易過程中的安全規范,只有明確標準,才能降低市場主體的參與成本,激發產業活力。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十五五”期間,文化數據要素的價值釋放將面臨更高要求:既要持續完善國家級文化數字基礎設施,實現文化數據“可確權、可定價、可交易、可追溯”,筑牢安全可信的交易環境;也要深化產學研協同,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攻關關鍵技術,培育更多文化數據賦能的創新業態;更要立足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打破區域與行業的數據壁壘,讓文化數據在更大范圍內流動,為實體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能。
塞夫透露,下一步,深圳文交所一方面將推進6個擬落地項目,涵蓋可信數據空間、茶文化、非遺、直播電商等領域,繼續拓寬交易場景;另一方面將聚焦“賦能”,給市場主體提供更專業的數字化服務,幫助地方政府做文化產業升級,“真正讓數字文化扎根實體經濟,把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藍圖變成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