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醫療、教育、公共設施服務……
這些你我關心的民生熱點
政府部門單位做得怎么樣?
“關鍵小事”是否辦到了群眾心坎上?
問題曝光后,是否得到有效解決?
![]()
11月5日下午,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中共深圳市委網信辦的指導下,在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的支持下,奧一網聯合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深圳大學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舉辦“人民城市 深圳作答——2025第三屆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創新實踐分享交流會”。
2025
報告重磅發布
基于126個民生案例樣本
活動現場,奧一網總編輯助理劉晨發布了《人民城市 深圳作答 2025深圳基層治理研究報告》。
2025年,奧一新聞持續深化媒體在基層治理中的獨特角色,精準傳遞民聲,更致力于推動民生訴求的實質性解決。通過搭建數據驅動的民情反饋平臺、追蹤問效的閉環報道機制,在實踐過程中將公眾的“問題清單”轉化為部門的“履職清單”,助力解決了一系列城市治理中的難點與堵點。
民生訴求是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城市 深圳作答 2025深圳基層治理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由奧一網基于126個民生案例樣本,通過點贊榜、加油榜、關鍵詞、高頻詞等形式對相關數據進行可視化呈現,剖析政府部門應對誤區,為化解基層民生訴求破題立新。
![]()
2025
部門回應率100%
與生態環保相關的訴求數量占比最大
截至2025年10月中旬,奧一新聞征集得到深圳市民網友超1500條反映和建議,發布158篇深圳基層治理報道,共涉及126項具體的民生訴求、119個政府部門單位,相關訴求都得到有關部門單位的回應和說明,回應率達100%,推動部分訴求直接得到解決。
![]()
回顧奧一新聞基層治理報道中涉及的126項市民訴求,這些具體的民生事項可分為住房、城市管理、物業管理、醫療衛生、教育、交通、公共設施服務、政府工程/公共項目以及生態環保九大類型。
![]()
數量排名前三的民生訴求事項分別與生態環保、政府工程/公共項目和城市管理有關,具體占比分別為16.7%、9.5%和8.7%,這些是基層治理中問題高頻且突出的領域。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發展,低空噪聲、電動自行車管理等新興問題也逐漸凸顯。
![]()
數據還顯示,針對報道涉及的100余項市民訴求,屬地街道辦接辦次數為45次,區職能局接辦51次,市級部門單位接辦23次。
部分報道直接推動問題解決或工作制度優化。但同時,在部分訴求案例中,政府單位存在應對誤區,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市民滿意度不高,以低空飛行噪聲為例,由于涉及民航、環保等多個部門,監管有法律空白,治理效果尚不顯著。
2025
“接訴即辦”AI智能評價系統
精細化指標框架實現動態量化解析
報道之外,奧一網還依托“接訴即辦”AI智能評價系統,對報道案例進行量化評估與深度解析。系統嚴格遵循介入速度、處理進度、處理效果及奧一基層治理研究員評價四大核心維度,各維度通過精細化指標框架實現動態量化解析。
人工智能引擎深度融入政策法規庫與基層治理經驗庫,對公共影響范圍、措施科學性、群眾滿意度等要素實施多維度交叉核驗,確保評分基準的客觀性與穩定性。
AI生成初評結論后,經記者團隊核驗事實要素,由奧一基層治理研究員結合城市資源配置、政策適配性等治理要素進行策略級終判。同步運行三重防誤判流程——關鍵結論雙信源交叉驗證、法律條款自動溯源標注、敏感研判強制觸發人工復審,筑牢評分體系的法治根基。
最后,基于百分制評分生成四級紅黑榜評級體系(優/良/及格/不及格),形成可視化治理改進閉環。系統針對黑榜案例自動生成治理優化建議書,推動建立“評價-反饋-整改”的良性治理循環。該機制將媒體監督轉化為可量化、可追溯的治理坐標,持續賦能政府效能提升。
![]()
2025
《報告》發布“點贊榜”“加油榜”
折射基層治理亮點與誤區
翻閱奧一新聞近一年來的民生報道,深圳各基層單位的治理實踐呈現出鮮明差異。這些案例既展現了基層治理的多元探索,更清晰折射出在不同治理理念與執行能力下的效能溫差。本報告以“點贊榜”與“加油榜”為分析載體,梳理民生訴求應對的經驗與不足,為基層治理效能的提質增效提供實踐參考。
點贊榜
? 次日調研,兩天破解醫院交通擁堵頑疾
南山一醫院周邊交通安排不合理?官方:將優化措施保障就醫
火速!奧一報道不到3天,深圳一醫院門口車流不再“打架”
南山區人民醫院東門因改擴建工程導致車輛出入口集中,多股車流(含救護車、社會車輛、出租車等)交匯形成“打架”亂象。報道發布次日,南山區多部門召開專題會議并實地調研,調研當晚,即根據調研結果制定交通優化方案;調研第二天,落實調整通行規則、增設隔離護欄、優化停車場動線等措施,兩天內著手解決南山區人民醫院周邊交通痛點。一周內的回訪顯示,醫院周邊及地下停車場車輛通行效率均顯著提升,高峰期交通擁堵狀況得到根本改善。
? 多次出招,漸進式治理破解電動自行車治理難題
重磅!事關“電雞”整治,深圳這八大地鐵站被劃為“嚴管區”
無處遁形!深圳一區祭出“黑科技”專治“電雞任性停”,直擊整治效果
面對電動自行車亂停放這一超大城市痛點,龍華推出一系列治理舉措,在8個地鐵站進行重點整治。以地鐵6號線最大客流樞紐陽臺山東地鐵站為例,大浪街道創新推出數字化平臺,構建閉環管理機制,在陽臺山東地鐵口清退僵尸車、增設千余停車位。針對電動自行車亂停放整治,龍華區城管聯合多部門推出全域嚴管行動,第一階段在陽臺山東、元芬、龍華等8個重點地鐵站設立電動自行車停放一類嚴管區,通過AI 3D建模技術實現智能識別與動態監管,建立“一車一檔”電子臺賬。治理過程中,城管部門聯合多部門采取分級分類、柔性疏導、依法依規的方式,“能劃盡劃”增設停車位、開通線上反饋渠道等措施,形成“科技+共治”的長效管理機制,有效實現“還路于民”。
? 立行立改,長效治理活禽宰殺亂象
禁了近十年,深圳再現當街宰殺活禽!擺攤路口距街道辦僅三百米
奧一曝光寶安一地現當街活禽宰殺后,街道立即開展專項整治!
2025年4月,奧一網報道寶安區明珠市場周邊十字路口存在攤販占道經營活禽、當街宰殺等問題,導致污水橫流、交通堵塞,治理緊迫性突出。報道后,沙井街道辦迅速成立整治專班,累計出動執法人員135人次,整治亂擺賣249宗、超門店經營146宗。整治后,市場周邊道路恢復暢通,衛生環境顯著改善。為構建長效治理機制,避免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的循環,街道辦計劃設立約72個便民攤位,并由社區引入第三方進行規范管理,體現出基層單位直面問題、立行立改的務實作風。
加油榜
在“羅湖一路段市政管養長期缺位”“龍華區廢品站噪聲監測設備失靈——環保監測形同虛設”“鹽田一道路工程三年多‘圍而不建’”等案例中,羅湖區東門街道辦事處、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羅湖管理局、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羅湖大隊、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龍華管理局、龍華區民治街道辦、鹽田區建筑工程事務署等接辦單位因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暫列加油榜。
羅湖一路段被指整改一年仍管養缺位,違規收費屢禁不止!官方回應
多次投訴未果,監測設備黑屏!深圳一地居民不堪其擾,部門回應
工期一延再延,道路一“圍”數年!深圳多個工程圍擋“超長待機”
上述案例揭示出,基層治理成效的分水嶺,關鍵在于是否真正樹立問題導向和群眾立場。點贊案例普遍具備響應迅速、措施務實果決、多部門協同高效等特點,其共同優勢在于直面問題、行動有力、追求長效,能夠從群眾實際需求出發,快速形成解決方案并落地見效。對比之下,加油榜案例則因監管流于形式、長效治理探索乏力、執行機制不暢等原因導致問題久拖不決。
2025
相關政府部門存在三方面應對誤區
《報告》提出三條解決辦法
基于樣本案例和數據,《報告》指出了基層治理部門和單位在應對民生訴求中存在三方面誤區:推諉扯皮與形式主義回應、“合規”也會帶來“不作為”的質疑、重短期平息而輕源頭治理等。
為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切實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重要理念,作為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橋梁,奧一新聞搭建平臺,通過“接訴即辦”“與城市對話”等欄目,深入調研并觀察城市治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為基層治理創新提供啟發和參考,助力基層治理效能持續提升。
針對上述在應對群眾訴求時存在的誤區,《報告》同時為相關政府部門單位改善基層治理提供了三條建議。
? 從“有回應”向“真解決”深化
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關鍵在于“實”。對政府部門來說,不僅要避免走入“為了回應而回應”的誤區,更要追求把事辦好、把事辦實,在回復中正面回應市民訴求和疑問。
當前,群眾訴求呈現多元化、復雜化趨勢,對基層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層工作人員應深入基層調查民情、解決問題,在實際工作中不簡單套用標準答案,而是注重個案實際。在考核評價機制方面,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
? 面對歷史遺留和復雜疑難問題,敢于擔當作為
在處置歷史遺留問題時,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深入調查研究,全面梳理問題產生的歷史背景、政策環境和現實狀況,找準癥結所在。在尊重歷史、面對現實的前提下,尋求合情合理的解決路徑,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推動問題“軟著陸”。
在處理復雜疑難問題時,其往往跨越多個領域和部門,需要建立更高層級的統籌協調機制,打破部門壁壘,集中優勢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對于職責交叉領域的問題,提倡“向前一步”的工作理念,通過建立信息共享機制、聯合執法機制、問題移交機制等,確保復雜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
? 強化治理過程公眾參與,傾聽多方聲音
基層治理中的諸多困境,往往源于信息不透明和群眾參與度不足。在政策制定前端,構建多元化的民意收集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居民議事會、網絡問政平臺、民意調查等。對于集中反映、高頻投訴的問題,可能存在治理盲區,應傾聽多方聲音,通過組織居民議事會、現場走訪、問卷調查等參與形式,精準定位問題的真實根源。
在治理執行過程中,必須強化全程公開和透明運作。可以建立項目過程公開制度,通過數字化平臺實時展示工作進展、資金使用、問題整改等情況。特別是重大民生工程,應當邀請熱心市民、代表委員、專業人士等定期開展實地考察和評議。在良性互動的過程中,既保障了群眾知情權,也是對基層治理工作的有力促進。
采寫:奧一新聞記者 詹越慧 余悅
編輯:蔡詩妍
設計:劉思、虢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