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是當前教育改革肩負的重要使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創新能力是一種拋開舊的、創造新的主體力量的思維。具體到現實的教育情境中,通過思政教育加強創新能力培養,要在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上下功夫。
想象力是馬克思作為社會科學家所具有的獨特品質。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曾指出:“卡爾·馬克思之所以在智識上秀出群倫,根本上在于這一品質。”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是一套科學的理論體系,但青年馬克思創立共產主義學說則是一個富有想象力的過程,將這個天才的頭腦發揮想象力的過程揭示出來,能夠為新時代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想象力”培養提供借鑒和啟迪。
首先,想象力來自鮮活的感性生活經驗的激發及其反思。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的最初想象來自其在《萊茵報》當記者的經歷。在這里,青年馬克思發現了書本中的理性國家秩序與現實中向物質利益倒戈的國家制度之間的矛盾,思想受到巨大沖擊,產生了“苦惱的疑問”,經歷了一個“從天國降到人間”的思想下沉過程,初步發現了物質利益的作用。與此同時,馬克思開始站到了農民和無產者的利益角度,關注到共產主義“不是目前的沙龍問題”,而應該把它當作“目前的重要問題”。感性生活經驗的激發,使得馬克思將個人困擾轉化為公共議題,超出他自己生活的范圍,去直面時代的大問題,關注社會生活更宏大的結構和本質,從而將個人經歷與社會結構變遷結合起來,做到“小中見大,大中見小”,這就是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想象的最初源頭。
感性生活、親身體驗是激活想象力的重要場域。今天我們身處的信息時代高度抽象化、數字化、技術化,過度依賴邏輯、概念、知識和技術的思想政治教育,會使得學生對國家、社會、歷史和人的連接能力、感受能力弱化,進而導致生命體驗缺乏,想象力貧瘠。這意味著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實踐要更寬泛、質樸,更接地氣,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校內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將歷史宏大敘事與個體微觀體驗結合起來,與個體生命連接,與社會生活互動,與時代精神同頻,推動學生更好地了解現實世界,堅定理想信念。
其次,想象力來自多元、豐富、跨界的綜合和綜合性的再造。《萊茵報》時期的個人困擾使得馬克思關注到“共產主義”這個時代的公共議題。但是,馬克思很快意識到,當時各種形式的共產主義思想不具有現實性,重要的是發展出一種關于共產主義的科學理論。在標志著馬克思思想轉向共產主義的關鍵文獻《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將哲學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以及宗教、政治、哲學、文學、革命等進行了多樣性的綜合。從中可以體味出,想象并非憑空產生的,常常來自現有觀念的模仿、結合,個體在人類集體智慧的基礎上,進行新的連接,就可以產生更多的想法。
這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人的想象力,不能固守學科界限,而是要重視學科的整體性、跨學科的互動和通識教育體系的搭建。比如,馬克思所做的是社會科學研究,而不是某個門類的社會科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政治學等,我們很難以哪一個學科對其進行界定。目標過于明確、專業高度細分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會導致教師和學生被固定在特定的軌道上,缺乏總體性思維,留給他們可拓展、發揮的空間極其有限,反而會形成一種束縛,使其喪失自由探索、跨界思考的能力和勇氣。
再次,培養想象力需要涵育關懷人性的心智品質。從青年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的想象歷程來看,想象力不僅基于對世界“求知”的理論興趣,還深深關聯著追求人的解放的實踐興趣。《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青年馬克思富有“想象力”的一部作品,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洞察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下人的“異化”的生存境遇,深入探討了共產主義與人的解放的關系,指出共產主義是人性的復歸。這些探討為共產主義學說提供了人學意蘊和動人基礎,也是《手稿》具有較高心智品質的體現。
這種建基于關心人、追求人的解放的心智品質之上的想象力啟示我們: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從“教書”的操作層面下功夫,還要重視“育人”的基礎協同作用。在一個時代,人們的普遍困擾是什么?社會結構及其變遷對于追求人的解放的主要制約是什么?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因為,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致力于培養與社會發展能夠相調適的人,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對社會結構變遷具有洞察力、責任感和執行力的人。這樣的人,他們的理性思考能夠超越當下現狀,對大多數人的命運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這一點,正是他們具有非凡想象力的集中體現。
最后,想象力要帶我們走出歷史,首先要學會運用歷史。馬克思后來回憶自己的思路歷程曾指出,他學的是法律,但是卻對哲學和歷史尤其感興趣。歷史思維和運用歷史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進程中一直加以貫徹的思維方法。馬克思明確批判了創造論、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將共產主義的想象置于歷史的土壤之中。
歷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人類只有依靠自身才能走出歷史。因此,歷史視野和對歷史材料的運用是孕育想象力的沃土。這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想象力培養要以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為抓手,注重歷史感的養成和歷史觀的培育。通過歷史的學習,增加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對社會結構變遷和歷史運動的知覺和理解能力,才能將我們的認知帶到一個從容應對變局、積極面向未來的態勢之中。
(作者:呂紅霞,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