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英語第三人稱單數和名詞復數形式都有's'?”近日,天府新區七年級英語新教材研討活動在天府師一舉行,區域教研員、各校教師一起針對學生的理解難點進行探討,深入理解新課標,把握新教材。
而在近期,區域八年級數學新教材使用培訓會、化學、生物跨學科學科實踐活動研討,及“三度四環”校內備課組長、骨干教師示范課也相繼舉行。
七年級英語、八年級數學
區域新教材落地實踐
在英語教研課現場,天府師一王秀華老師進行了一堂聽說課示范教學。她將一張溫馨的全家福照片作為課堂導入,在師生互動中巧妙地將本課核心句型操練融入對話,展示出“教、學、練”的有機結合。
![]()
李老師與大家探討《從“新”出發,向“心”而行》專題,剖析了新教材之“新”:新教材的主題選擇更具時代性與先進性,語篇類型更為豐富多元,活動設計則更加明確地指向英語核心素養培育。
天府新區初中英語教研員譚記翠老師也帶來《中國語境下基于體認語言學的初中英語本體知識理據體系構建》的專題講座,并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與指導。
![]()
在數學板塊,以《2025年義務教育國家修訂教材使用》為主題的八年級數學培訓會、成都市“常青樹計劃”鄉村學校“專項扶弱”暨成都市劉兵名師工作室研討的教學盛會也順利召開,區域數學老師們熱情“打卡”天府師一,激烈切磋。數學教研員劉兵評價,這是一次聚焦教學實踐的“精準充電”。
沉浸式跨學科實踐課
讓優秀實踐可記錄、可傳播
以區域教研活動做紐帶,將自身教學實踐與區域教研需求緊密結合,天府師一認真對待每一次教研,力爭把教師成長、課堂提質與學生發展落到實處,也將自身研究作為案例分享給區域同仁。
![]()
化學教師李玉蘭遵循“以模型為引、以模型建構為核、以模型應用為本”的理念,帶來了沉浸式跨學科實踐課《制作模型并探索物質的組成與結構》,她通過“模型+科學史”激趣奠基,幫助學生連接宏觀與微觀視角,深刻理解物質的組成與構成。隨后,老師們從“跨學科融合的深度”“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核心素養的落地路徑”三個維度切入,既肯定了課堂亮點,也提出了寶貴意見。
新區教科院化學教研員李小龍手把手教老師們“抓重點”。他提醒大家避免“流水賬式記錄”“重理論輕實踐”等常見誤區,讓抽象的物質結構知識變得可觸可感。
而在生物跨學科研討會上,唐玲老師對新舊教材進行對比分析,“新教材在目標表述上更強調構建模型、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等素養導向;在插圖選擇上更注重概念啟蒙而非現象展示;在活動設計上更強調課外實踐與跨學科融合”。
老師們認為,本次研討會不僅提供了“看課、聽課、議課、學方法”的平臺,跨學科教學實踐從嘗試走向深化,也讓學科融合真正落地課堂,助力學生核心素養成長。
深挖“三度四環”模式
實現課堂質效雙重提升
與此同期,天府師一還舉行了備課組長、骨干教師示范課活動。語文、數學、英語等7個學科的13位教師,詮釋學校倡導的“三度四環”與有效練評的深度融合,將專注度、參與度、活躍度融入每一個教學環節。
![]()
“教-學-練-評不是四個割裂的步驟,而是一個相互嵌入、持續循環的過程。”示范課前,各學科備課組長牽頭,骨干教師帶頭深耕教材,緊扣“有效練評”,反復打磨教學設計。高燕主任強調,這種精益求精的打磨過程,傳遞了天府師一教師潛心教研、追求卓越的專業態度。
![]()
“雖然天府和錦江、集團的共同備課周周均有,但近期針對區域與備課組長、骨干教師的教研,可謂全景式呈現了‘有效練評’如何讓課堂從‘教得精彩’走向‘學得扎實’。”校長楊軍表示,教研會“連軸”有強度,也讓10-11月成為了內涵發展月、師生成長月,期望大家明白,教育的質量提升并非偶然,就是源于對教材教研的專注深耕與對每個學生的細致關注,這正是天府師一獲得同行與家長青睞的核心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