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學術研究伊始,學術批評便與之如影隨形。良好的學術批評能產生警醒、啟蒙、駁斥、訓誡等作用,不僅能有效控制或遏制學術失范行為,而且能促進學術研究的健康規范發展。究其實質,學術批評自身也是一種學術研究,需要嚴謹客觀的科學態度,更需要學術研究的求真精神。相反,失卻科學態度和求真精神的學術批評則容易演變為學術謾罵、詆毀,以及利益紛爭。事實上,在學術批評中,以學術之外的目的歪曲事實、相互攻訐,甚至進行人身攻擊的情況亦非鮮見。如此,學術批評非但無法推進學術的繁榮發展,反而會導致種種不寬容、不信任,甚至形成錯誤的學術認知,以及充滿戾氣、相對主義、虛無主義的學術氛圍,進而催生不同的“利益陣營”和“學術山頭”。就學術研究而言,弊大于利。當然,對于諸種學術失范現象熟視無睹、默不作聲、避而遠之、聽之任之,亦是非常糟糕和缺乏責任的不專業表現。學術批評是對思考的更高要求,更是客觀、公正、嚴謹精神的體現。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學術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學術研究中的亂象、怪象、異象也隨之引發學術界和社會關注,令人擔憂。隨之而來的批評之聲亦此起彼伏,不絕于耳。然而,目前流行的學術批評存在著兩種缺憾:一是停留在“表面事實”,即學術批評“表面化”;二是陷入“片面深刻”,即學術批評“片面化”。事實上,它們已經產生了諸多的誤導、貽害,需要被認真審視、嚴肅甄別和努力克服。
所謂“表面化”,主要指僅從表層上揭示、陳述、列舉和批判現實存在的學術失范現象。這些揭示和批評往往基于“客觀事實”,如“市場學術”“人情學術”“炒作學術”“學術市場”“‘網紅’學術”等。這些揭示和批評不可謂不犀利、不細致,讓人讀起來有種酣暢淋漓、大快人心之感。然而,之所以有如此之感,很多時候是因為它們只是描述了大家都知曉且有同感的事實。此類學術批評容易起于批評且止于批評,就事實而論事實。批評之后怎么辦?為什么會出現這些亂象?為何大家“明知”,卻還在繼續或主動從之?這類學術批評往往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或許能夠使人掩卷沉思,卻經常思之不夠或思之無力。因此,這種蜻蜓點水、隔靴搔癢式的批評只是呈現了事實的表象,是表面事實而非完整的事實,無法為讀者提供進一步思考的思想資源和有力幫助。因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批評者無法揭示問題背后的邏輯以及各種復雜交織的關系,故此所提供的對策建議往往有種“寡淡如水”之感。同時,它產生了兩方面的誤導:一是以表面事實為事實本身,或者以為事實就是如此;二是針砭時弊卻并未質疑、挑戰現有學術體系,缺乏規范性論證的話語。于是,悲觀失望和主動迎合似乎可以毫無違和地握手言和了。“存在都是合理的”,現實弊病、亂象反而被合理化了,被普遍性地奉行了。
“片面化”是指學術批評往往局限于某個理論、視角或某種理想,固執于某個方面,并借助這些理論進行現實批判。其重心在于“構建宏大理想”或“對比對照”,以此實現所謂批評的深刻性。這類批評立足于一些所謂“前沿理論”或“熱點現象”,可以使人們看到不同的情況和可能。然而,這種方式卻容易產生片面化、碎片化的學術認知,無法提供較為系統性的理解,也容易顯得“空洞”。還有一些批評者以某種未經反思的、有爭議的理論作為自己發聲的基礎,并未意識到這些理論自身的問題以及隨之引發的各種附帶問題。這些批評常常沉浸于“自己的理論”自說自話,熱衷于“理想藍圖的描繪”,卻往往忘記要認真研究現實,了解現實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事實上,“片面深刻”不僅無法令人信服,還會使一些違背常識的觀點層出不窮。
警惕并預防這兩種現象,學術批評既要擺脫一味地批判和否定,又要擺脫一味地建構理念。不僅如此,學術批評還需要具備嚴肅認真的態度和執著求真的勇氣,使人們看到一些未被察覺到的問題及其背后的復雜邏輯或隱性規則,避免“表面”和“片面”地理解現實。同時,學術批評更需要一種自我批判意識,反思學術批評的目的及其規范性論證,自覺樹立一種社會擔當和自我理論后果的“道德責任”。一言以蔽之,學術批評亦需批評和自我批評。
作者系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 王禧玉
新媒體編輯:程可心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