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當金秋的陽光穿過大別山層層疊疊的竹海,在佛子嶺水庫灑下粼粼波光,11月4日,第四屆迎駕文學筆會在霍山如期啟幕。陳彥、梁曉聲、劉醒龍、葉兆言等文壇大家與安徽青年作家共聚一堂,共赴這場文學之約。
從2000年首屆筆會起步,到今年第四屆筆會的召開,這場跨越二十五載的文學盛會,已在大別山深處扎下了根,綻放出獨特的人文光彩。
一屆筆會,打造了安徽文學的“金字招牌”
2000年10月,第一屆迎駕文學筆會成功舉辦,由曾任文化部部長的作家王蒙帶隊,魯彥周、鄧友梅、張賢亮、邵燕祥等20多位中國文學名家齊聚安徽,這一創(chuàng)舉在當時中國文壇影響廣泛。
安徽地產風物宏富,包括酒在內,自古便是文人雅客聚會時不可或缺之物。一千多年前,文學大家歐陽修擔任滁州知州時就在瑯琊山上的醉翁亭聚會,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著名作家、江蘇省作協(xié)副主席葉兆言2017年在《新民晚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講述了他連續(xù)三次參加迎駕文學筆會的故事。在文章中他感慨,“作家再牛,也是十分寂寞的個體,沒有迎駕酒廠,不會有這樣的文人雅聚。”當時葉兆言自稱“三朝元老”,本屆筆會他再度應邀前來,成為唯一一名“四朝元老”。
安徽省文聯(lián)主席陳先發(fā)告訴記者,迎駕文學筆會是安徽省乃至全國較早舉辦的文學類型筆會,一出現(xiàn)便不同凡響。筆會自2000年首次舉辦以來,王蒙、蔣子龍、張賢亮、韓少功、魯彥周、蘇童等60多位文壇領軍人物、文學大家助陣,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學交流平臺。舉辦迎駕文學筆會,是開展采風創(chuàng)作、增進交流、促進地方文學事業(yè)繁榮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舉措。持續(xù)多年舉辦,是為了更好地接續(xù)打造和擦亮這一文學品牌和交流平臺,凝聚強大文學力量,推動安徽文學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賦能。
四屆筆會跨越了四分之一個世紀,這場持續(xù)不斷的文學之約,已深深嵌入安徽的文化肌理,成為了一個鮮明的文化地標。
一場對話,給安徽青年作家上了一堂“寫作課”
本屆筆會的“重頭戲”無疑是“文學皖軍對話中國文學名家專場”的舉行,來自安徽文壇15名青年作家獲得了一次與文學大家面對面溝通的難得機遇。在座談會上,他們圍繞生活與創(chuàng)作、時代機遇與個人堅守等話題,展開活躍而深刻的思想碰撞。
“青年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如何超越‘個人困境’?”這是安徽青年作家夏群提出的問題。如何將個人與時代做更緊密的聯(lián)系,從而拓展作品的深度和廣度,成為了困擾她的創(chuàng)作瓶頸。
著名作家,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以“鄉(xiāng)土文學”為例,用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的創(chuàng)作經歷回答了這個提問。
賽珍珠在中國生活四十年,安徽宿州農村成為小說《大地》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部小說也獲得了193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寫作要做好深入的田野調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但一定需要做最深邃的洞穿,哪怕是郵票大小的地方,只要洞穿了,就能寫出好的東西。”陳彥告訴夏群。
如何看待作家的“時代紅利”,如何做好文學的堅守,怎么處理好作品內容和寫作技巧的關系……座談會上,青年作家們提出的一個個問題,都得到了文學名家們的耐心解答,讓年輕人們受益匪淺。
“老師們的回答對我有深刻啟發(fā),通過這次座談會,我感受到了名家知識儲備與文學修養(yǎng)的深厚功底,他們看人、看時代、看世界的角度和深度,是需要我們深度學習的。”會后,夏群深有感觸,“第一次參加這么高規(guī)格的筆會,既領略了霍山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更多的是收獲了文學之美。”
陳先發(fā)告訴記者,通過這樣具有影響力的文學交流平臺,營造了比較濃厚的文學發(fā)展氛圍,增強了文學發(fā)展的活力,促進了文學皖軍尤其是青年作家與文學名家的交流,拓展了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視野、更好地樹立“大文學觀”。
一粒種子,讓文學在這片土地扎根
除了文學交流,本次筆會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文學名家走進基層采風,與學生和群眾互動。
在佛子嶺中心學校,之前書本上的作家姓名變成了眼前的真實身影,這讓孩子們激動不已。作家們一邊提筆為孩子們簽名,一邊勉勵孩子們多讀好書。“我之前就聽說過作家們的名字,今天不僅看到了本人,還給我簽名,我很激動。”八年級學生夏美蓮說。
4日下午,在霍山縣春風街的廣場上,文學名家打卡活動在這里舉行,聞訊而來的文學愛好者們早早聚集在此,等待作家為自己簽名。
霍山本地作家王芳帶著一張泛黃的相片找到了著名作家梁曉聲。1994年元月,北京創(chuàng)作年會召開,當時還在上高三的王芳參加了這次年會,獲得了青年組一等獎,正是梁曉聲給她頒獎。時至今日,梁曉聲還記得這位來自安徽的清秀小姑娘,并欣然提筆在相片背后為王芳簽名。
六安既是一片紅色熱土,也是一塊發(fā)展沃土,在佛子嶺水庫、春風小鎮(zhèn)、霍山六萬情峽等地,處處留下了名家們的足跡。著名作家、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徐貴祥是六安人,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在革命年代這里走出了紅軍隊伍,在解放后這里修建了宏偉的水庫,在新時代這里經濟發(fā)展迅速,這段歷史為作家提供了寶貴的創(chuàng)作素材,應該講好這里的故事。”
“當看著梁曉聲等名家走進佛子嶺中心學校,握著孩子們的手叮囑 ‘常讀好書’;看著本地作家王芳與 31 年前頒獎的偶像重逢落淚;見證著青年作者圍坐請教時眼里的光……這次迎駕文學筆會帶來的溫暖與觸動就在眼前。”六安市文聯(lián)辦公室主任張宏舟說,“他們把六安的山水人文裝進創(chuàng)作素材袋,這不僅讓更多人聽見了六安的故事,更讓文學的種子在這片土地扎了更深的根。”
(記者 蘇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