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投研資訊
(來源:源媒匯)
![]()
作者 | 胡青木
編輯 | 蘇淮
國內藥品市場又要“變天”了。
第十一批全國藥品集中采購中選結果已于近日正式公布,本次集采共有55個藥品品種、453個產品成功中選,覆蓋抗感染、降糖、降壓等臨床需求旺盛的多個治療領域,進一步推動國內藥品市場格局的優化調整。
結果發布后,多家企業迅速發布中標信息。科倫藥業及其子公司表現突出,共有12款產品擬中選;華海藥業有4款產品成功入圍;仙琚制藥、苑東生物等企業也陸續公告產品中標。
對這些企業而言,產品進入國家集采目錄意義重大——不僅意味著拿到公立醫療機構市場的長期入場券,更能借助集采的帶量優勢,顯著提升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與品牌影響力。
但也有企業郁悶的。本次集采最大的冷門,恰恰出在臨床常用的流感藥物奧司他韋顆粒上。來自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的擬中選目錄顯示,奧司他韋顆粒僅慧澤生物與第一制藥兩家企業中標,而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東陽光藥顆粒劑,意外出局。
截圖來源于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
針對此次丟標對公司的影響尤其是業績方面,以及公司的應對乃至未來的轉型方向等問題,源媒匯日前向東陽光藥官網郵箱發送了問詢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但有一點顯而易見,對于嚴重依賴奧司他韋的東陽光藥而言,此次出局不啻是一次重擊,后果或比之前恒瑞醫藥丟標要嚴重的多。
![]()
一款“神藥”打天下
2005年H5N1禽流感全球暴發,羅氏的奧司他韋原研藥“達菲”被列為抗流感首選,訂單激增令產能告急。在多方壓力下,羅氏先后于2005年底和2006年初把國內生產權授予上海醫藥與東陽光藥,但產品只能供應國家防控儲備,不得商業銷售。
2006年,東陽光藥生產的奧司他韋(商品名:可威)膠囊劑型獲批上市,切入成人市場;2008年,公司攻克顆粒劑穩定性難題,全球首創15mg/袋獨立包裝的兒童專用顆粒劑,填補國內兒童抗流感藥物空白,構筑起核心技術壁壘。
初期受“只能供應國家防控”限制,奧司他韋在疫情平淡期銷量低迷,上海醫藥于2016年黯然停產;而堅守產線的東陽光藥終迎轉機——2017年原研專利到期,公司憑十余年工藝積淀,于2019年首家通過一致性評價,借助當年流感暴發,可威一年狂攬近60億元,一舉奠定其“流感神藥”地位。
此后,磷酸奧司他韋成為了東陽光藥的核心產品,而顆粒劑更是核心中的核心。招股書數據顯示,2022年顆粒劑進賬25.85億元,占營收近70%;2023年飆升至48.25億元,比重突破75%;即便2024年回落至21.82億元,占比仍過半,達54.3%,遠超膠囊劑的貢獻,充分彰顯其在東陽光藥產品矩陣中的核心地位。
![]()
招股書顯示,東陽光藥的產品主要有兩個銷售途徑,其中一般分銷商占比在八成以上,而一般分銷商主要負責向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分銷其產品。由此可見,醫院渠道是其產品的核心渠道。此次核心產品奧司他韋顆粒劑在第十一批集采中丟標,意味著東陽光藥或將失去公立醫療機構這一核心銷售渠道的長期準入資格,其核心產品的市場份額、營收及品牌影響力都將遭受重創。
![]()
截圖來源于公司招股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東陽光藥的遭遇在醫藥行業并非孤例。在國家集采常態化的背景下,多家知名藥企都曾因核心產品丟標而經歷陣痛。
![]()
集采丟標連累業績下滑
在此前多輪國家集采中,石藥集團、信立泰等多家知名藥企均有核心品種出現丟標,就連有著A股“醫藥一哥”之稱的恒瑞醫藥,在集采常態化進程中,也有過多款核心產品丟標的情況。
2018年12月首批國家集采試點中,恒瑞醫藥麻醉管線“壓艙石”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因未及時完成一致性評價錯失競標資格。這款曾占據超80%市場份額、年銷售額16.8億元的藥物丟標后,被揚子江藥業迅速搶占市場,導致恒瑞醫藥2020年營收萎縮至1.2億元,近乎斷崖式下滑。
2021年,成為恒瑞醫藥被集采沖擊的“集中爆發年”。
在2021年2月進行的第四批國家集采中,恒瑞醫藥的術后鎮痛關鍵品種——注射用帕瑞昔布鈉,因報價未能適應激烈的競爭環境而遺憾出局。彼時,參與該品種競標的企業超過10家,其中峨眉山通惠報出2.98元/支的低價,較原研藥140元/支的價格降幅超過90%,成為第一順位中標者。而恒瑞醫藥因報價偏高,未能進入中標序列。
緊隨其后,在同年6月開展的第五批集采中,恒瑞醫藥再遭重擊,其造影劑板塊的核心產品碘克沙醇注射液意外丟標。該產品年銷售額曾超40億元,市場份額占比超過50%,是其造影劑板塊重要的收入來源。
核心品種接連丟標,疊加其他集采中選產品的降價影響,導致恒瑞醫藥2021年利潤遭遇上市以來的首次下滑;進入2022年,隨著集采的落地實施,公司業績壓力進一步傳導,當年歸母凈利潤再次下滑。
![]()
在此期間,受業績持續承壓影響,恒瑞醫藥的股價同步出現大幅下滑,從2021年初約96元的水平,一路震蕩下行,到2022年4月末已跌至27元附近,區間跌幅高達70%,市值較此前高點蒸發超4000億元,市場對其仿制藥依賴模式的擔憂進一步傳導至估值層面。
![]()
在研產品短期回報難
幸運的是,恒瑞醫藥憑借深厚的創新藥管線儲備與商業化能力,在經歷兩年業績調整后逐步企穩回升。
2023年恒瑞醫藥核心創新藥卡瑞利珠單抗,通過醫保放量與適應癥拓展實現收入反彈;同時,PARP抑制劑氟唑帕利、SGLT2抑制劑恒格列凈等二線創新藥貢獻增量,2023年創新藥板塊整體收入突破100億元。
此外,國際化授權為恒瑞醫藥開辟了第二增長曲線。近年來,公司與默沙東、德國默克、GSK等跨國藥企達成多筆重磅授權交易,成為業績增長的新引擎。
對比之下,東陽光藥此次在第十一批國家集采中丟標,能否像恒瑞醫藥一樣憑借深厚的產品管線和創新轉型實現業績反彈,關鍵在于其是否具備類似的研發儲備與多元化布局能力。但創新藥這條路,并不好走。
從研發投入來看,東陽光藥雖有轉型決心,但投入規模與效率難以支撐創新藥研發的“高消耗”屬性。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為3.48億元,占營收比重18%,看似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可絕對值僅為恒瑞醫藥同期研發費用的1/10。
這種“高占比、低絕對值”的研發投入結構,直接導致東陽光藥難以支撐多管線同步推進。
據公司官網披露,東陽光藥在研自主產品雖超100款,但管線成熟度較低,僅1款進入上市申請階段,處于臨床Ⅱ、Ⅲ期的在研藥物也僅有10款,剩余近90%的在研藥物仍停留在臨床前期階段,按創新藥3-5年的研發周期,短期難見業績回報。
![]()
截圖來源于公司官網
在研發管線布局上,東陽光藥聚焦的感染、慢病、腫瘤三大領域,存在“賽道擁擠、差異化不足、商業化難”的難題。
作為東陽光藥的起家領域,感染類藥物面臨的挑戰最為直接。如羅氏的新一代抗流感藥物瑪巴洛沙韋,憑借更優的療效迅速打開市場,對東陽光藥的奧司他韋形成了一定沖擊;而東陽光藥在抗感染領域的后續創新管線,如治療丙肝的磷酸依米他韋,面臨的是一個已有10余種藥物納入醫保的紅海市場,作為后來者,商業化前景黯淡。
在慢病領域,東陽光藥雖已布局5款胰島素產品并全部中標集采,但該賽道由諾和諾德、禮來等巨頭主導,本土廠商也已深耕多年,且利潤空間因集采極其有限;GLP-1管線中,HEC88473目前仍處于臨床Ⅱ期,在擁擠賽道中進度較為落后。
此外,東陽光藥最前沿的腫瘤在研藥物克立福替尼尚處于三期臨床,而阿斯利康的產品不僅已經上市,還有了一定的應用基礎和市場份額。在缺乏突破性創新的情況下,東陽光藥的腫瘤管線多為跟隨類藥物,未來面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
綜合來看,與此前恒瑞醫藥相比,對于管線儲備不足的東陽光藥來說,這次核心產品丟標,面臨的局面要嚴峻得多。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