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恩維
在臨沂這個城市,早晨起來喝糝是市民的傳統習慣。天剛蒙蒙亮,糝館門前早已經擠滿了人,有早起上學的孩子,有晨練的老人,有上班族也有生意人……直到上午9點,店里的人才漸漸稀少。
會喝糝的人都知道喝糝要趕一個“早”字,貪睡的人是與糝無緣的。我常去的那家糝館在工業大道。在每一個早晨,走在路上就能聞到糝館里飄出的香味,尤其在冬日里,飄出的香味更甚。走進去挑開門簾,喊一聲師傅,來一碗牛肉糝,三根油條,在高高的灶臺旁站著的老先生總是回一聲:好的,馬上得啦!
灶臺上的大鍋熱氣繚繞,鍋底爐火正旺。盛糝的老先生面前一摞干干凈凈的大白瓷碗,一大盆切得極薄的熟肉片,還有幾個瓶瓶罐罐,里面全是佐料。只要聽進門的食客喊一聲,他便拿碗,抓上適量肉片,手落勺起,熱熱的糝湯澆進碗,順手撒上姜末、香菜末,淋上香油和醋,一碗濃稠且香氣馥郁的糝就送到你的面前。這個時候,你專注地喝一口,糝湯的清鮮、胡椒的微辣,直入肺腑。暖暖地喝著,和周圍的人談著時事,溫暖幸福的生活也不過如此了。
做糝的老先生姓李。在賣糝的間隙,他不時地和食客們聊會兒天。有一次我和他聊做糝,他頗為自豪地伸出手指:“我做糝,我也喝糝,多少年了,總是喝不夠。這個糝好,養人,增壽,美容。你看我像多少歲?我都六十多了。”
老先生介紹說,他是本鄉本土的臨沂人,家住在老東關。解放前臨沂城有八家著名糝鋪,今已發展至百家專營糝鋪。年輕時他就跟父親學做糝,做糝時間長達40年。做糝的方法大致是,頭一天晚上將雞肉、羊肉、牛肉分別洗凈,放入大鍋內,將水燒開,然后放入麥仁、蔥、姜(去皮)、大料等,開鍋煮4—5小時后,改文火再煮1—2小時,燜緊蓋嚴,不能跑氣。第二天早上再將煮好的糝湯燒開,滾鍋后放味精、胡椒,經反復煮熬,糝湯鮮滑可口,可謂美味至極。
![]()
老先生告訴我說,可別小瞧這做糝,學問大著呢。做糝重點功夫在做湯上,湯好,糝就好。糝有強身健體,滋陰補虛之說,賣的就是真材實料。弄虛作假,你永遠做不出上等的糝湯。做糝的原料一說都明白,可工夫卻在其外。許多糝鋪都是世代相傳,湯料都是百年老湯,可謂老湯里面加新湯,“湯湯不息”。另外,煮湯用的鍋蓋和柴火都有講究。做糝用的鍋也不同于一般的鍋,它比一般的鍋要大幾倍,和普通鍋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有頸,所謂的頸就是在鍋的上面用不銹鋼圈出一個高50厘米的“脖子”,這是為了防止跑香味。另外燒湯的柴火也要用果樹木,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原汁原味的糝來。
對糝情有獨鐘,且日臻情深意濃,必有它的原由。
糝,實際上就是一種用肉湯熬制的米粥,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祛風除寒、開食健胃為當地人所鐘愛。在臨沂城內,幾乎每條街道都有做糝的。臨沂人對糝有著獨特的情結,糝是積淀在血液里的樸素溫暖和親切。平時,尤其是秋冬季節,早起的臨沂人喜歡走到街邊,買上一碗糝,坐在街邊的馬扎上,大口地喝著冒著熱氣的糝。小地桌,白瓷碗,一人一碗糝,幾根油條或烤排,三五人一桌,人多時須排隊,其情景蔚為壯觀。
臨沂糝在全國是獨一份,是傳統,是地方特色。臨沂糝就像廣州早茶、烏魯木齊手抓羊肉、福建沙縣小吃、河北驢肉火燒、湖北精武鴨脖、陜西羊肉泡饃、天津狗不理包子、云南過橋米線、桂林米粉等,在大街小巷都可能遇到、看到、聞到、品到,成為城市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